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苑”     
李妍 《现代语文》2009,(9):37-38
孟郊与贾岛同是“苦吟”派诗人的代表,二人的诗风很相像,但是又同中有异。具体表现在风格的空灵轻逸与奇崛独特、内容的细琐幽静与壮阔险怪和诗歌形式上的随时与复古。  相似文献   

2.
元朝至元、大德年间,在对南宋末年“四灵”、“江湖”诗派诗风的反思中,诗坛出现了尊唐、宗宋风气并存局面。两种倾向既相互渗透又各自独立,从而创造了至元、大德年间诗歌的繁荣  相似文献   

3.
朱熹是宋代著名理学家中对文学研究有建树者之一。他从理学的视野对文学作了深入的探讨和阐发,形成了其独到的文学思想。朱熹诗歌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文道观主张“文道一贯”、“文从道中流出”的审美倾向;其创作本源论强调诗歌的美学脱胎于哲学母体,实践、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本源;其创作风格论推崇凛然正大而又淡泊高洁的人格,诗风上提倡平淡素净之致与苍劲刚正之气相交融的格调;功能论强调“情”与“志”统一,“兴”在诗歌感发性情中的审美教育作用。朱熹诗歌的美学思想对南宋中晚期的诗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孟郊诗歌风格论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孟郊山水诗歌的基调分析以及语言特色的概括.对孟郊山水诗风格特征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寒苦”是孟郊山水诗的基调,“奇险瘦硬”是孟郊山水诗的语言特征,自造新语、简古概括、改造典故和以方言口语入诗是孟郊最常用的避熟避俗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5.
曹丕“清怨”诗风的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本形态、社会风尚、诗歌美学等角度分析了曹圣诗歌的“清”“怨”诗风,并对汉魏之际“清”“怨”诗风的形成进行了论述,理顺了“清怨”诗风的渊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唐代第一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孟郊苦吟的心理机制主要表现在缓解内心苦闷、追求奇险诗风、希求汲引以及留名后世几个方面。对这些创作动因的探讨,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出在普遍苦吟的中晚唐诗坛,孟郊及其诗歌的影响所在。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诗歌意境构成与艺术风格表现的核心与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李贺诗歌中诸如由“昌谷意象”、“落魄者意象”、“劳动者意象”构成的描述性意象,由“剑意象”、“竹意象”、“马意象”构成的比喻性意象,由“神鬼”、“游仙”构成的象征性意象三类不同意象及其与我国传统诗歌理论中“赋、比、兴”的内在联系的深入而具体的分析,指出李贺诗歌意象精采纷呈的鲜明特点,以及此正是形成李贺诗歌独特诗风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解开李贺诗歌之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大量的宴饮、赠答、记游词中对杜甫诗歌信手拈来的化用,表明辛弃疾对杜诗非常熟悉。稼轩词引用化用杜诗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宋代印刷术为杜诗结集及其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其二,辛弃疾爱国、忠君、入世的儒家情怀与杜甫的思想一致。其三,宋人对杜甫精神及诗风的普遍推崇。  相似文献   

9.
在康熙前期至乾隆初期70年左右的时间段里,山东诗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并取得了公认的引领同时期全国诗坛风气的地位,这一成就的取得,不仅得力于山左长期的诗歌化积淀,也与当时政治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相关,王士旗及其“神韵”诗风的崛起即此中一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笔记发展的重要时期,笔记资料浩如烟海。宋代笔记中对杜甫及其诗歌以赞扬肯定为主。观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肯定杜诗的“诗史”价值;推崇杜诗的儒家特色;赞美杜诗用字之工、诗意之精、体制之妙;欣赏杜诗多样化的风格特征。此外,从笔记中涉及李杜优劣论的部分也可看出宋人对杜甫及其诗歌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中唐诗坛,流派众多,名家辈出。在这群星璀璨的诗歌的银河系中,有两位诗风相近、并作联句之作,工力相敌的诗人——韩愈和孟郊,时称“韩孟”,又有“孟诗韩笔”之说。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当然早已为后世推重。而孟郊也曾以一首柔情似水苍凉蕴藉的《游子吟》而使千古读者心醉。毫无疑问,孟郊在中唐诗坛上应该占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事实也确实如此,历代以来较权威的文学中著作都很慷慨地为孟郊留下了一席之  相似文献   

12.
韩愈不仅是唐代杰出的散文家,而且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有影响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气势壮阔,笔力雄健,纠正了大历以来颓弱平庸的诗风,在中唐诗坛上开辟了新的局面,扩大了诗的领域,为诗歌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道路。但是,韩愈在诗中过分的避熟求生,追求险怪,以文为诗的不良风气,给予了中唐诗人如孟郊、贾岛、卢仝、马异等辈以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延及北宋,成为宋人诗歌散文化运动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的意象派诗人,为了摆脱当时陈腐的“维多利亚”诗风,积极从东方寻求新的写作灵感,他们着迷于中国古典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及其呈现方式,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系列译诗及其意象派诗作作品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庭坚诗歌在清代的接受历程伴随着宗宋思潮,由逐渐兴起而至大盛:清初,承续晚明回升的宗宋思潮,推尊宋诗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始出现是否以黄庭坚为宗的争议;清中期,宗宋派以翁方纲为首,以学问论诗,极力推崇黄庭坚诗歌;清晚期,宋诗派倡导“学人之诗”,与推尊黄庭坚的桐城诗学、经世派诗学联姻,使得宗黄诗风在道咸之际愈演愈盛;清末民初,“同光体”诗人以唐宋并举来推扬宋诗及黄庭坚,达到了移唐就宋的目的,使黄庭坚诗歌及其创作所昭示的创新精神再度辉煌于这个封建末世。  相似文献   

15.
南宋一朝,北方大部领土为金人所陷。宋孝宗在位期间"和战呼声"最高,开设于此时的兴元幕府位于宋金对峙前线,是当时政治、军事风向的集中体现。兴元幕府为爱国诗提供了契机和素材,促进南宋爱国诗的发展,幕府诗歌又以幕府因素丰富了蜀地诗歌。以陆游为代表的幕府诗人诗风的改变,反映了兴元幕府对当时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南宋诗学思想的发展出现了与北宋乖异的情况,在作诗理念上具有向中晚唐诗风靠拢的倾向。作为北宋诗人诗学理想的“格”、“韵”两个范畴,是宋诗学本质特点所在,代表着宋人的追求关怀。然而这两个范畴不仅在南宋提倡者少,其内涵也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变化,这深切地反映出南宋人诗学理念与北宋人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唐果的保佑     
作为中国诗歌一部分的女性诗歌,一直有着光辉的历史和发展。冰心、舒婷等人的诗歌为中国新诗的历史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放眼望去,女性诗歌在今天更是群星璀璨。唐果的诗歌“诗风新锐,语言独到”。在她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女性传统的爱这一主题在诗歌中的延伸和传承。  相似文献   

18.
由于长期贬谪,柳宗元诗歌中表现出强烈的悲愤、无奈、绝望与挣扎,而这种被贬后的精神苦闷与寻求解脱的方式给宋代文人以强烈的影响并提供了解决的途径。柳宗元诗歌又具有独特的时代与个人相结合的特色。处于元和之际,深受当时“尚怪”的“元和之风”的影响,却“未入大变”,既有如宋诗般的用奇字,押险韵,以议论人诗,才气为诗的特色,又有如唐诗般的韵味隽永之作。而这一独特之处也正符合了宋人在形成“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气为诗”的诗风之后,不断出现的规正与反省宋调过激之处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孟郊是一位既继承传统又力求变革创新的诗人,为中唐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诗歌创作具有“苦寒”、“苦吟”及关注社会民生的特点;其艺术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其一为险怪、冷峻、奇峭;其二为“高古”;其三为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20.
1992年从美国回来后,翟永明诗风发生了很大转变,由原来的“普拉斯”式变为“戏剧化”。翟永明诗歌的“戏剧化”包含如下内容:其一,以戏剧为题材;其二,写现实如戏剧;其三,“细微而平淡的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