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档案] 罗贯中,具体生卒年代不详,大致生活在元末明初(约1315~1385)。据贾仲明《录鬼簿续遍》和蒋大器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等记载: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现在还有东原、钱塘等多种学说)。据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曾当过元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其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罗贯中。  相似文献   

3.
在《三国演义》成书过程的版本研究中,历来认为元至治年间(1321年)新安虞氏刻本《全相三国志平话》是三国故事最早的版本。《三国志平话》是民间艺人讲述三国故事的底本。罗贯中在民间传说三国故事的基础上,根据陈寿《三国志》中的正史,采用裴松之补注的史料、民闻故事以及元杂剧等资料,编写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根据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本小说丛刊》第七辑有关专家考证;《三分事略》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建安书堂刊本比《全相三国志平话》早27年,应是目前见诸于文字记载的三国故事的最早版本。  相似文献   

4.
汉中,因了诸葛亮而在《三国演义》里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而汉中之东的安康却因了诸葛亮而在《三国演义》里几乎成为一片空白,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安康在三国时期亦是血火交融的战场,魏、蜀、吴三国都曾用兵于此。《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什么要淡化安康的史料进而模糊安康呢?本文认为是因为安康的史料暴露了蜀汉在战略上.用人问题上的失误,不利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罗贯中有意识地淡化处理了安康的史料。由此,我们更强烈更具体地感受到罗贯中驾驶史料的高超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前对三顾茅庐一事进行铺叙、渲染的是《三国志平话》和元代无名氏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但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及语言运用上都显得粗糙不成熟。罗贯中在此基础上运用独特的艺术思维,使该故事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与趣味的求贤桥段,成功刻画出刘备的仁君形象和诸葛亮的智者形象,因此赋予了三顾茅庐高雅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的话邵燕君新年伊始,不少著名作家推出了重头长篇,如莫言的《生死疲劳》(《十月长篇小说·立春卷》,作家出版社)、阎连科的《丁庄梦》(《十月长篇小说·立春卷》,上海文艺出版社)、刘庆邦的《红煤》(北京十月出版社)、铁凝的《笨花》(《当代》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张洁的《知在》(《收获》第1期)、余华的《兄弟·下》(《收获》第2期,上海文艺出版社)、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当代》第2期,作家出版社)等,为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少令人兴奋的话题。本论坛(北京大学当代最新小说点评论坛①)自2004年成立以来,一直密切关注当下创…  相似文献   

7.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原回目是: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着重写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它虽取材于历史(史书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但它又是一部小说,是在民间传说、讲唱和戏曲基础上写成的,有人说作者罗贯中写这本书是“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的确符合实际情况。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代是元末明初,作者推崇“忠义”,主张以“王道”“仁政”治  相似文献   

8.
《邯郸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发表的刘宏勋博士的《赵文化的历史哲理意蕴阐释》一文被《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摘编论点。  相似文献   

9.
解罗贯中及《三国志传》底本原貌之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现存资料,罗贯中创作的小说,原来都叫“传”,并无“演义”之名。所以,罗贯中写作的《三国》小说,应是《三国志传》的底本,而非《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的生卒年以定在1320-1390左右比较符合实际。《三国志传》接近于罗贯中的底本。从总体上说,罗贯中的《三国》底本,比起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要粗糙些,但某些段落却比嘉靖本写得好。  相似文献   

10.
桂建生: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原载《当代教育论坛》2004.5.113~115)【转载期刊】《新华文摘》2004年第13期张治库:现代虚拟道德关系的发展对道德构建的意义及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原载《当代教育论坛》2004.5.100~103)【转载期刊】《新华文摘》2004年第21期宋嘉:官本位  相似文献   

11.
由罗贯中编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引文均出自八○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只注明章节),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生动而曲折的故事情节,博大而精深的思想内容,烘托出了一大批栩栩如生、脍灸人口的艺术形象,如活跃其中的曹操,后世恐怕只有《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可以与之相比并。在长篇小说草创的元末明初时期,人物形象塑造竟能达到如此精湛的艺术造诣,实在是令人惊叹的。然而,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北京日报》2007年3月5日理论版摘编了《邯郸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康香阁副主编采写的《著名哲学思想家庞朴先生访谈录》一文,原文10000多字,被摘编其中的文化专题2000多字,以标题《“我是文化的保守主义者”——庞朴先生访谈录》在《北京日报》理论版刊出。这是继《光明日报》(2005年5月11日第1版)、《新华文摘》(2006年第5期)和《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等多家全国报刊摘编《邯郸学院学报》论文之后,我刊论文又一次被全国重要报刊摘编。  相似文献   

13.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与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艺术的运用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小说评点、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编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社会生活。《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约97年间的历史故事。书的开篇写的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昏庸、腐败,造成社会危机总爆发,民众生活困苦,纷纷起来反抗,形成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同时,各种军…  相似文献   

15.
《乡情》(《作文成功之路》2000年第7—8期)和《小黑》(江苏省文联《乡土》2000年第8期)两篇散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较高境界。先说《乡情》。“乡情”是古今大家的至情流露,也是古今大家写滥了的题材。“乡情”无非是喜、怒、哀、思、悲、恐、  相似文献   

16.
《平妖传》为元明间人罗贯中所撰,原题《北宋三遂平妖传》,初为四卷二十回,又名为《新平妖传》后经明人冯梦龙增补,变为十八卷四十回,其本成书于明泰昌元年(1620)即罗贯中死后约220年。①1957年我国古典文学出版社印行的十一万册,1981年1月江西豫章书社印行的五万册,以及苏联1983年翻译出版的五万册《平妖传》大概都是据此排印的。《平妖传》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北宋仁宗庆历七——八年(公元1047—1048)发生于贝州的王则起义。这在《宋史》二百九十二《明镐传》、曹巩《隆平集》卷二十《妖寇传·工则传》、卷十九《王信传》、王(?)的《东都事略》卷六《仁宗纪》、卷六十七  相似文献   

17.
关于魏良辅与昆山腔的关系,我曾写过《谈〈南词引正〉中的几个问题》(一九六一年七月十九日《文汇报》)、《昆山腔发展史的再探索》(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上海戏剧》第三十九期)、《魏良辅之生平和昆腔的发展》(一九七八年三月《戏剧艺术》第一期)三篇文章,所接触的面比较广,钱南扬、项笃璜等同志曾先后写文和我商榷。现在我把最近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的要点谈一谈,也许对问题的深入有所裨益吧!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0月20日,南京市新闻出版局编发的《书报刊审读报告》第18期(总第138期)就《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1、2期的出版作了专评,题为《服务远程开放教育,提高自身办刊水平》。主要内容如下: 《南京电大学报》创办多年来,在交流电大办学经验、指导电大教学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最近,我  相似文献   

19.
我在《长江水利教育》1989年第4期发表一篇题为《“双变”渗水试验方法原理》的论文,其中有一小错(118页,第3行)应纠正如下:又:黎祥族同志在《长江水利教育》1990年第3期(即1990年第3期)发表一篇题为《《“双变”渗水试验方法原理》的数学启示》的论文,有一小错(56页第2行)应纠正如  相似文献   

20.
纳·赛西雅拉图:试论《江格尔》的思想和艺术专题课讲义,1961年11月;《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蒙文)。多济:《江格尔传》简介《民间文学》1963年第4期(汉文)。特·诺尔布:与《江格尔传》有关的一些作品《花的原野》1963年第4期(蒙文)。仁钦嘎瓦:对《江格尔》中的一些词汇的注解《内蒙古日报》1963年9月22日(蒙文版)。琶格巴扎布:对《江格尔》中一些词汇的注释《内蒙古大学学报》1965年第1期(蒙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