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宋朝建国后鉴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的教训,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过去相比有较大变化,最显著特点是尽量分散地方行政机关职权,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实行路州县三级管理制。宣和四年(公元1112年)全国有26路、254州(府、军、监)、1234县。南宋失国土之半,仅置16路。 路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置经略安抚使一人,负责一路军事指挥和安定边境重任,亦兼理民  相似文献   

2.
宋仁宗时代,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西夏国强盛起来,不断侵扰中原地区,宋王朝则屡战屡败。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延安市),守边四年,终于遏制了西夏军的侵扰,安定了局势,显示了他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当时边上歌谣唱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范仲淹在守边的同时,还写了不少描写边塞风光的边塞词,《渔家傲》即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上片写塞外秋光,一片凄凉。“塞下  相似文献   

3.
北宋康定元年(1040),西夏元昊称帝后举兵进攻延州,宋王朝与西夏开始交兵,这年7月,范仲淹和韩琦同时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在这一时期,范仲淹得到了三个雅号。其一",小范老子"。范仲淹到任后,对军队  相似文献   

4.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入侵西北边疆(甘肃省西北部到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一带)。朝廷遣诸路进讨,屡遭挫败,形势十分危急。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出镇边塞。他作为宋一代名臣,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有突出的才能,到任后迅即整顿州兵,分军教习,大兴营田,招还流亡,使西北前线的形势很快就稳定了下来。他  相似文献   

5.
宋代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朝代之一,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建立了相对统一的宋政权,其相对统一体现在宋政权在完成了局部统一后,仍面临着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其北部与辽契丹政权直接对峙.历经公元986年雍熙北伐,宋军主力在岐沟关的惨败,宋统治者自此对辽政权由攻势转入防御为主的时期,在战略上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大名府的建置其主要意图即防御辽的军事进攻与威胁,同时也完善了北宋地方政治制度的格局.本文通过对大名府建置的探索,可有助于了解宋代北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水浒》中的部分官名经略——全称叫“经略安抚使”,唐朝设有此官”。宋朝不常设,从宋仁宗宝元以后,凡沿边镇将皆兼经略,掌管一个地区的军事,民政大事。提辖——宋朝各州郡都设有提辖一职,有专职的,也有由州郡首脑兼职的。负责州郡的  相似文献   

7.
北宋时期,宋夏双方在今陕北地区修筑堡寨,长期对峙。北宋河东麟府路与陕西郧延路之间的交通,时断时通。宋哲宗时,孙览和林希先后出任河东经略使,复取佳芦川,于元符二年(1099)进筑八城二寨,再次打通了麟府与郧延的联系。所谓的河东八寨,应当为大和寨、大和堡、宁河寨、宁河堡、弥川寨、弥川堡、通秦寨、通秦堡。加上当年修筑的宁边寨(端正平)和乌龙寨,合称河东八城二寨。  相似文献   

8.
南宋时期,有两位曾在广西任职的朝廷命官,一个是静江府(今桂林市)知府、广西经略安抚使范成大;一个是桂林通判周去非。范、周二氏博学多才,平生留心世事,深入民间,接近群众,注意调查研究。他们根据自己在广西任内的耳闻目睹,稽考有关资料,分别撰写了《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两部著作,成为今天研究广西地方史志和少数民族历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范成大(1126—1193年)吴郡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他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以后,历任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县)知州、静江府知府、广西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以及参知政事等职。晚  相似文献   

9.
张孝祥 第二卷第669页《张孝祥小传》:张孝祥“……三年(1167)知潭州。四年,移知荆南湖北路安抚使。五年,致仕,旋卒。”这里“荆南湖北路”的提法不妥,“荆南”是府,宋代没有“湖北路”,只有“荆湖北路”;再者,他年龄不大,为何“致仕”,怎么死的,从《小传》中均看不出。《宋史·张孝祥传》所云:“……复待制,徙知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请祠,以疾卒,孝宗惜之”等语似更准确。 邹应龙 第三卷第328页《邹应龙小传》云:邹应龙“……三年,进资政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罢,提举洞霄宫。”“罢”字不妥。《宋…  相似文献   

10.
《守边辑要》由清代著名蒙古族将领德楞泰所著,具有较高的军事理论价值,而对其研究者甚少,本文仅从①“安民守边”的战略思想;②因地设防、量敌用兵的防御策略;③军事情报的搜集途径和保密机制;④以守为攻的战术指导原则,对《守边辑要》进行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宋代厢军对维系宋王朝的稳定与安全起着重大作用:一方面,它着力吸纳了大量的社会不稳定群体,通过军队阶级之法,使这些人能够上下相维,难以生乱,有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它通过履行其所固有的对内、对外军事职能,直接为国家安全出力效命.  相似文献   

12.
河东南、北路在金朝政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金朝统治者历来十分重视对河东地区的统治.但蒙古军在卫绍王大安末年(1211年)发起的军事进攻,使河东地区迅速残破.到贞祜四年(1216年),河东已不能守.兴定年间为控制河东局势,金朝在该地设置了若干行省与行元帅府,以实施有效统治.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仲淹曾在北宋庆历年间担任庆州知州,主持西北军务.此地多民族杂居的状况,使得能否正确处理各民族关系成为关乎宋夏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范仲淹上任后认真分析了这种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族政策.他时待诸羌恩威并施、安抚笼络,并对其中的熟户、生户,采取不同对策以争取民心.这些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当地民族关系逐渐走向缓和,羌民为宋所用,巩固了宋代边防,扭转了宋夏战争态势.  相似文献   

14.
宋代地方武学开创了我国地方军事教育先河,始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终于南宋末。本文勾稽出22处地方武学,证明了县级武学的存在;其师资多为武举或中央武学上舍人;生员多为地方士绅子弟且需考试方能入学,有学籍,教学内容为武举考试内容及文化课;地方为武学生享有一定特权,其出路一是参加武举考试,其次是升入高一等武学。宋代地方武学开创了我国地方军事教育制度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乌蛮诸部位于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区交界地带,是洪武时期西南经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其时经略乌部的主要措置,即军事挞伐制其不叛,卫所设置控扼要道,诸部分治防其合势,文教化之使其不叛.  相似文献   

16.
一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出身寒微,自幼勤奋求学,昼夜不息。冬夜疲惫时,就以冷水沃面;饭食不给,常以糜粥糊口。他苦学数年,终于通晓“六经”。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进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迁升为大理寺丞(掌刑狱的官名)。他从政后,关心国事,以天下为已任。在朝廷上,敢于直谏,评论是非,一往直前,不避权贵,并能砥砺操行,讲求气节。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进犯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县),仲淹被派为陕西经略安抚付使(边防军事付长官)抵抗西夏.范仲淹为将守边数年,号令严明,爱抚士  相似文献   

17.
西夏联辽朝和吐蕃以抗宋,是西夏与宋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对西夏联辽抗宋,以往学界对其过程已有所论述。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一、从辽朝在当时东北亚所处的“国际”地位,重新审视西夏与辽宋间的政治格局;二、西夏“抗衡辽金宋三国,缅乡无常”,不仅仅是因为“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更主要的因素在于西夏自身政治地位力的消长,及其与辽宋间的利害关系。西夏经略吐蕃以抗宋,从经略对象而言,继迁至元昊前期以经略凉州吐蕃为主,谅祚以后则以经略Je厮罗及其子孙为主,从经略表式而言,谅祚以前以武力阻绝吐蕃与宋的联系为主,其后则以与其结盟共同抗击宋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两宋处于与周边民族政权辽、金、夏共存时代,位居中原正统地位,其地方行政区建制代表该时代特征。 宋代行路州县制,其基本行政区为州县二级。有宋一代,地方长官之称谓与授任与前代大为不同,其路级行政区建制则为我国古代行政制中之殊见者。  相似文献   

19.
安史之乱后,藩道体系的出现,对唐宋地方行政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道州两级防御使使职系统皆为藩道体系的组成部分。北宋前期,伴随着道—路行政层级的更替及其权力体系的变革,藩道防御使逐渐退出地方军事舞台,而州防御使则在阶官化的过程中成为武臣寄禄官。道州两级防御使职权演变的过程,体现着宋代统治者解决唐季五代以降地方割据问题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20.
咿呀 《良师》2011,(11):62-62
南宋时期,有个叫胡颖的人,他被委派到广东担任掌管一路军务和民政的经略安抚使时,碰到一桩稀奇古怪的公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