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问卷调查法对414名大学生进行了人际信任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不同性别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普遍信任因子及人际信任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特殊信任因子方面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吉安亚 《考试周刊》2014,(74):165-166
作者分析了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程度与孤独感水平的现状及关系,旨在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具体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孤独感量表(UCLA)对241名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及孤独感进行调查,得知: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水平低于理论值,不同年级存在差异;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处于中等孤独水平,不同年级存在差异;人际信任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被试的人际信任度越高,孤独感体验越少;被试的人际信任度越低,孤独感越强烈。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人际信任量表",考察了福建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现状。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独生/非独生、父母职业、家庭所在地、年级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总分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大学生在普遍信任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家庭所在地、独生/非独生、性别、年级大学生在特殊信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4)大学生人际信任受内部因素(性别)、外部因素(家庭、学校)影响。  相似文献   

4.
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我和谐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人际信任,改善其人际关系提供依据.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贵州省554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不同自我和谐程度组大学生人际信任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信任与自我和谐及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自我和谐的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对特殊信任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自我灵活性与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对普遍信任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结果表明:人际信任与自我和谐存在关联,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可提高其人际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多角度地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结果表明:(1)在性别上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总体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女性高于男性,特别是在陌生人方面差异更为显著。(2)在年级上,一至三年级人际信任水平随年级而升高,三、四年级基本平衡,虽然四年级的人际信任得分比三年级有所下降,但差异并不显著。(3)在专业上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表现出文科与体育、艺术与理科、艺术与体育上的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人际信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是影响其心理素质高低不可忽视的因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采用Rotter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调查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分析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特点及其差异,并探讨其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旨在为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进而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在不同网络社群中,自我呈现的不同对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的影响。我们采用信任投资任务,对72名大学生被试进行实验。结果发现,网络社群性质的主效应显著。对于自我呈现,就网名来说,真实姓名比虚假名称的网络人际信任水平高,但并不显著;就头像来说,没有显示出其对网络人际信任显著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结论,网络社群性质对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320名山西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以《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为研究工具,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在男女生、文理科、城市农村、不同年级间的差异,以及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自我控制能力与人际信任相关研究的探讨,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网络自我控制能力与人际信任水平的关系。针对30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大学生网络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自我控制能力及人际信任存在显著的性别、家庭类型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差异;大学生网络自我控制能力及人际信任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安徽师范大学160名大学本科学生进行测查,用以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表明:性别与出生地对于人际信任的影响并不显著;是否为独生子和年级对于人际信任的影响显著;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社会支密切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和主观支持均能预测大学生人际信任,表明社会支持是影响人际信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师范类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四川师范大学150名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和相关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当代师范类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显著低于理论中值水平,不同群体(文理、城乡、性别、是否独生子女)间师范生人际信任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代师范类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总体比较科学;当代师范生的人际信任与母亲的部分教养方式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方法:设置实验组与控制组,进行6周的"心理素质养成与训练"团体心理辅导.采用ITS人际信任量表在实验前、实验后与实验后三个月对被试的人际信任水平进行测量.结果:宁夏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得分较高;宁夏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在总分及各分因子上都不存在性别差异;宁夏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不存在年级差异;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具有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对4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旨在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状况及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地域的差异性;在积极情感和人际信任上存在年级的差异性;不论是在主观幸福感还是在人际信任方面均不存在性别差异;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问卷的结构,编制了《大学生人际信任问卷》。通过对386名和1003名大学生被试在大学生人际信任问卷中的数据分别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探查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信任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听障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采用人际信任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260名听障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听障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整体偏低,人际信任与母亲的情感和温度以及偏爱被试呈负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听障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交往已成为大学生上网的最主要内容,但其对象的虚拟性和复杂性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一系列的挑战。通过探讨大学生虚拟交往对现实交往中的人际信任、情感平衡的影响,以期能全面分析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调查研究发现:(1)在人际信任度上,女生在现实交往和虚拟交往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普遍高于男生;(2)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虚拟交往和现实交往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逐渐升高;(3)大一学生情感平衡得分最高,随年级的升高呈递减的趋势;(4)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与现实人际信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网络人际信任对现实人际信任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大学生情感孤独的现状及其与人际信任的相关,分别采用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信任量表,对取自三所不同高校的441名大学生展开调查。其结论如次:大学生较普遍地存在情感孤独;大学生情感孤独在个体恋爱与否因素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且恋爱与否与性别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大学生情感孤独与人际信任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人际信任对情感孤独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徐州师范大学340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Snyder的自我监控量表个人反应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ITS)作为研究工具,探讨大学生印象整饰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自我监控总分上差异不显著;2.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自我监控总分上的差异不显著;3.不同生源地区大学生在自我监控总分上差异显著,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自我监控总分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4.大学生印象整饰水平与人际信任水平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中日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先行研究的理论和研究结果,对中日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和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信任水平。研究采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分别在日本以及昆明的几所大学收集数据。调查内容的设计把信任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信任的事件联系起来,考察人们封不同交往对象的信任程度。结果发现,中日大学生在封直系亲属的信任程度上没有显着差异。中国大学生的信任是随着亲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变化的。其次,中国大学生比日本大学生更强调关系的实用性。研究结果从中日文化背景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大学生人际信任的调查研究——以河池学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人际信任的三个量表对河池学院6个院系,287名大学生的人际信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总体信任程度偏高,学生中存在高信任和低信任组,差异极其显著;性别、专业性质、家庭所在地不是影响人际信任的直接因素;独生子女人际信任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性格外向的学生更加确信同伴将继续负起责任并关心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