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侃海钓用钩     
看了《中国钓鱼》2007年第四期刊出了关于《鱼钩的故事》的有奖征文启事后,一次在钓位上由于好长时间不上鱼,老庞、老韩和我这三个多年在一起垂钓的老友便开始议论此事。老庞开始说:"关于鱼钩的故事我实在是没啥讲的,我只知道钓什么鱼用什么钩,钓大嘴鱼用大钩,钓小嘴鱼用小钩。比如钓鲈鱼、刺毛子、鲅鱼等  相似文献   

2.
跑鱼再析     
严实 《钓鱼》2014,(20):12-13
冶炼和锻打技术出现后有了金属鱼钩,几千年来虽然鱼钩的材质、规格在不断变化,但造型稳定,没有大的改进。然而钓鱼列入社会体育运动项目,有了钓对象鱼、钓混养鱼和国际、国内的钓鱼交流之后,钓鱼观念变了。关注鱼钩从钩形适合钓什么鱼、装什么饵的简单认识扩大到钩形、钩重、钩条、钩尖以及脱鱼与线组的关系。钩形、规格选对了还得与钓法、线组、竿相配合才行,否则难免跑鱼。  相似文献   

3.
鱼钩乃众多钓鱼装备中唯一直接与鱼亲密接触的利器,也是垂钓活动中的易耗品。更换下来的旧鱼钩,钓者要妥善保管,以免伤及人或动物。然而,笔者经常看到不少钓鱼人在更换鱼钩时,将旧钩随手乱丢。特别是出现跑鱼(跑大鱼)时,个别钓者不是从自身主观上找原因,而是把气撒在鱼钩上,经常气愤地将跑鱼的鱼钩扔到水里,此举实在欠妥。笔者认为,将旧鱼钩随手乱丢危害有三:一是浪费。其实有很多用钝的旧鱼钩,用油石修磨后仍可再用。日积月累,一年下来可为钓  相似文献   

4.
钓鱼经     
谈钓鱼 兴趣大 引玉之砖我抛下钓鱼经 无定理 灵活多变是真缔论技术 环节多 提竿时机难掌握浮漂动 判鱼情 过早过晚都不行论工具 谁重要 我说鱼钩最重要鱼大小 钩相宜 相对钩小要有利钓鱼钩 要常换 钩钝跑鱼较常见论组合 办法多 恰到好处仔细摸  相似文献   

5.
张炎冰 《钓鱼》2004,(22):22-22
问:有人质疑垂钓大师,只会动物园里打猎——池钓小鱼,所以一说竞技钓鱼就让人不感兴趣——动作单调,抛钩提竿都成了机器人。您的技术比较全面,什么鱼都能钓。请问,钓鱼的基本功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  相似文献   

6.
据《中国商报》载:美国订立的“钓鱼法规”,在许多州已详细到“繁琐”的程度。以马里兰州的“钓鱼法”为例,总共就有50多条款,其中包括须持“垂钓执照”才能在野外垂钓。鱼钩上不能有倒刺(以免从钩上取鱼时增加鱼的“痛苦”),不满12.7厘米长的鱼儿、正在产卵的母鱼都不准钓。某些河段只准残疾人垂钓等等。这些条款乍看似有点小题大作,甚至滑稽,但细想一下却透出理性之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适用于钓 各种中小型鱼类的各种牌号的细条钩,但由于多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钓手对细条钩的使用还存在一些异议。 下面我略谈一下垂钓中使用细条钩的一些特殊性。大家知道,鱼进食时大多都是吸食。细条的鱼钩自重轻,隐蔽性好,鱼即使用很小的吸力也能轻易地吸入口中。而细条的鱼钩一般来说钩尖异常锋利,中鱼率很高。挪威钩针对广大钓友对细条钩的需求,推出了标准钩系列,该系列钩重量轻,钩型优异,钩尖锋利,在水中飘逸性好,鱼吸入时负重感小,灵敏度高,能极大提高钓刁滑之鱼的中钩率。 一枚型号相同的鱼钩,钩…  相似文献   

8.
鱼钩是必不可少的钓鱼工具,也是垂钓中惟一与鱼接触的东西。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在开创钓鱼活动的同时也发明了钓钩。由于当时生产资料的匮乏,加之生产工艺的落后等客观条件的制约。鱼钩只能用骨质材料制成。尽管这些鱼钩加工工艺简单粗陋,但它却是今天鱼钩的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金属冶炼的兴起,出现了以金属铜为材料的金属鱼钩。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这种铜钩只能为宫廷里少数人拥有,远远达不到普及社会的目的。到了近代,钓钩又经历了一次质  相似文献   

9.
李致奎 《钓鱼》2010,(22):37-37
《钓鱼》杂志2009年12月下期刊登了我的文章《流水抛竿钓角度浅谈》。文章的大意是在流水中使用抛竿串钩垂钓,钓组的抛投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要等于或小于90度。也就是钓组要顺着水流的方向抛投,这样可以增加钓组在水中对鱼的拦截宽度,提高获鱼的机会。这一观点是我在多次流水中实钓感知、验证,并提升到理论上的。也是我在流水中抛竿垂钓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鲢鳙全接触     
秦犁 《钓鱼》2006,(6):26-27
始于1989年的两岸钓鱼交流,使我们看到了海峡那边的钓鱼方法,但俗称“台钓”的操作方式主要是针对鲫鱼的,用它钓鲢鱼在2枚鱼钩是免不了带点蒙、挂、刺、狙、拿的,这些说不准会伤了鱼的技术,同习惯意义上的钓很另类。在传统观念中,钓鱼应该是一线一钩,让鱼自觉吸钩入口。钓鲢鱼能达到这个境界吗?  相似文献   

11.
李成 《钓鱼》2005,(3):6-7
历史悠久 社会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否定之否定规律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样,钓鱼活动也经历了风风雨雨的6000年。从黄帝、尧舜时期的骨制鱼钩到仰韶文化时期及明清的《仕女垂钓图》,充分显示了中国钓鱼文化历史的悠久。从简陋的竹竿、芦苇竿到玻璃钢竿到碳素纤维竿,从汉代发明的曲轴至唐代的钓车及现代的摇轮,从沉钩底钓发展到戳拱钓、长竿短线钓、浮钩钓,无不显示了中国钓鱼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龙本穰 《钓鱼》2006,(15):60-60
钓鱼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运动。即便只是垂钓一种鱼,所使用钩子的形状也有很多种,而每种钩型又有多种多样的颜色及大小尺寸。 在野外的池塘钓鱼时.您使用哪一种钩子呢?钓法、季节、用饵、鱼种及鱼大小的不同.都会决定所使用的钩型及钩子的大小尺寸。虽然只考虑上述的因素,也可以钓到鱼。但是每个钓鱼人往往都会根据人为的因素,也就是个人的喜好和习惯来最终决定鱼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鱼钩是钓鱼的关键。鱼钩的结构可分为钩柄、钩把、钩端、钩背、倒刺和钩尖六个部分。钩柄脱出。钩目柄前作渔用具是市使场拴上系出的售鱼的线大不多易以直扁头、侧扁头、带圈头以及带刺头等多种形状,只要选择的鱼钩不是过大或过小,因鱼用钩,不必多讲究。钩柄有长短,长柄钩适用于穿刺蚯蚓、昆虫等长形饵,而短柄钩则用于穿面食、饭粒等小颗粒饵。总之,视鱼用钩,视钩形大小施钓,必有收获。钩把嘴形、目袖前形国等产等鱼钩钩的中钩的把有都弓较形长、。在鹤实际垂钓中,对付野塘、水库、近海水域的凶猛之鱼,用长把钩效果较好。钩背力学…  相似文献   

14.
对于鱼钩的鉴别、选购和应用,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要想使你选购的鱼钩,称心如意恰到好处,还需下一番功夫。现今钓具市场空前繁荣,鱼钩品牌更是数以千计,大小型号一应俱全。在野生水域或猾鱼水域中垂钓,如果钩号选用不当,则很难取得满意钓获。但我们有些钓友,临场吃不准该选用何种钩号为宜,或不知道钩号大小对垂钓效果会产生什么影响。往往同塘垂钓时,别人频频上鱼,自己无鱼咬钩则茫然不解。因此,垂钓时力求用准用好钓钩,是垂钓者值得研究、探索的一门学问。以下就鱼钩方面的有关问题,谈点认识和体会。常用鱼钩的种类渔具市场上鱼钩种类很…  相似文献   

15.
《钓鱼》2007,(8)
(三)鱼钩。目前,市场上鱼钩种类繁杂,针对性较强,这种现状造成了钓友在选择上的盲目性。应用于竞技比赛,在钓以鲫鱼为主的对象鱼时一般使用钩条细、钩锚长的袖型钩为主,在钓混养鱼情时,新关东钩型是不错的选择。但用于钓鱼情不定的野钓时却不能以此为标准,  相似文献   

16.
找底·找鱼     
北京钓友老吴对我说:钓鱼时找鱼最难,有时将钩下到没有鱼的地方,如果知道鱼在哪里多好,下钩就有鱼咬钩。可碧水茫茫,鱼在何方?他问的另一个问题是漂和钩老是配不好。他用的是15厘米长的脑线,经常坠子沉到水底,要不就是钩子找不到底。这两个问题有些共性,现整理成文,供钓友参考。找底先说找底,这里所谈的"找底"就是漂、坠通过合适的匹配,使鱼钩在垂钓时能准确地落在水底。这是钓底栖性的鲤、鲫、青等鱼最基本的方法。我在《中国钓鱼》2006年第九期上写了一篇《初识浮漂》,简单地说了一些这方面的情况,现在这里再谈些个人见解。钩子找底,对一个老钓手来说,凭他们的经验,不论在什么条件下,  相似文献   

17.
博采出新     
《中国钓鱼》创刊伊始我就订阅了,我读《中国钓鱼》,一为学习其中的垂钓经验;二是借鉴其经验,指导、改进、提高自己的垂钓实践。 河北钓鱼基地主要鱼种是鲤鱼,因而我在垂钓活动中,参考《中国钓鱼》中的有关文章,博采众家之长,摸索出了一条提高钓鲤上鱼率的钓具组合法。运用这一组  相似文献   

18.
跑鱼四析     
严实 《钓鱼》2014,(24):18-19
不管站着钓、坐着钓,传统钓从刺鱼到提鱼都是屈前臂或大臂带动前臂向上向后的连贯动作。除鱼大,挣扎中拉断钓线,拉豁鱼钩造成跑鱼外,还与钩小、钩颈短,刺鱼不在有效部位有关。台钓前冲刺鱼,直臂提鱼,钩小了也难免跑鱼。如何避免跑鱼呢?  相似文献   

19.
钓鱼是一项综合因素很强的活动,即使在同一天中、同一口塘、用同一种饵料,钓出的结果也大不一样。由此看出,影响鱼咬钩的原因不仅仅是温度、气压、钓法、钓点,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原因。本刊在《钓鱼》杂志第11期钓法研讨上曾发表了《鱼不动,我动》的文章,主要是从温度的角度解释了鱼咬钩迟缓的现象以及换招应对的方法。希望更多钓友对鱼不咬钩这个问题进行更深一步地探讨,以达到共同提高钓技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衣善新 《钓鱼》2009,(10):22-23
我在《再谈盲区》一文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 “在上面的分析中,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大多没有考虑鱼钩的重量。实际上,在钓鱼活动中,鱼钩对漂尖的影响很明显。如果调目多于钓目,饵的化散和鱼吃饵抬头引起的漂尖反应是不同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钩的重力所引起。钓饵化散时,钩对漂尖仍有作用,漂尖上送少些。鱼吃饵上送时,钩在鱼嘴里,已不对漂尖发生作用,漂尖上送的距离要大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