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朝天录》与《燕行录》--朝鲜使臣的中国使行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王朝(1392-1910)定期派遣使节出使明、清王朝,而明、清两朝亦常常派使臣出使朝鲜,双方使节往来相当频繁,所以明、清时期的中韩外交有“使行外交”之称。朝鲜使节回归之时都要向国王禀告出使情况,每次出使都有书状官专门负责记录出使时的见闻,作为回国时禀告国王的依据。而朝鲜使臣亦多乐于著诗文描述出使情况。朝鲜称出使明廷为“朝天”,而出使清朝为“燕行”。故而朝鲜王朝出使明朝的使  相似文献   

2.
朝鲜王朝(1392—1910)作为明、清时期(1368—1911)中国最为重要的藩国,政治上以明、清两朝为宗主国,文化上亦以儒家文化为依归,建立了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儒教王朝。朝鲜长期以来一直想方设法购求明、清书籍,朝鲜使臣出使之际,搜罗中国典籍是其必定的任务。随着儒教文化的日益深入人心,采  相似文献   

3.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一书,全面钩稽、整理了《朝鲜李朝实录》中与中国有关的内容,不仅时间长,而且全面反映了元末、明、清初中朝关系的演变,补充中国正史记载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一书,全面钩稽、整理了《朝鲜李朝实录》中与中国有关的内容,不仅时间长,而且全面反映了元末、明、清初中朝关系的演变,补充中国正史记载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高启以诗著称,且兼长众体,摹拟取法,不限于一代一家。曾被推为明代首屈一指的诗人。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毛泽东称高启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并  相似文献   

6.
年旭  王澈 《历史档案》2021,(4):42-49
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两册《迎接都监都厅仪轨》,是朝鲜王朝接待明朝使臣的档案誊修本,其中一册档案的原本现藏于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丙子之役后,清朝征服朝鲜,要求朝鲜必须按照接待明朝使臣的"事大"礼仪标准接待清朝使臣.因此,朝鲜誊抄并修订了接待明朝使臣的《迎接都监都厅仪轨》,呈送清朝.修订过程中,朝鲜完善了必备的礼规,...  相似文献   

7.
古代东国之人素好读书,所读又多为汉籍,所以所史上汉诗学也颇为发达,用朝鲜时代洪万宗的话说:"我东以文献闻于中国,中国谓之小中华。盖由崔文昌致远唱之于前,朴参政寅亮和之于后。"故知其"以文献闻于中国"的实际内容主要是诗学。洪氏又指出:"东方诗学,始于三国,盛于高丽,而极于我朝。……虽比之中华,未足多让。"所以清代王士禛乃有"果然东国解声诗"之褒奖,纪昀则有"吟诗最忆海东人"之赞叹。诗学一词,大判而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朝鲜半岛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明一代保持着良好的往来关系。高丽、朝鲜两朝大臣出使明朝,必记载沿途之见闻、会见之盛况,并抒发自己的感想。他们在接待明朝使臣过程中,必以诗文唱酬,有些还通过交往成为至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韩国文集中的明代史料》收录的  相似文献   

9.
"明之亡,实亡于万历",这是史学界长期以来的定论。但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通过大历史的新颖视角,从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入手,分析出明朝体制上不可根治的痼疾,指出了明朝必然灭亡的命运。也  相似文献   

10.
天启六年(1626),姜曰广以翰林院编修之职充正使出使朝鲜。通过深挖历史可以发现,原来姜曰广不仅收受礼物,而且还有"索贿"的嫌疑,所以他的"清德"美名实际上只是相对以往明使的贪得无厌现象而言的。  相似文献   

11.
我最近才听说,天涯网站上有所谓"明粉"和"清遗"之争,顾名思义,"明粉"是捍卫明朝的一帮网友自封的名号,"清遗"不用说是清朝的辩护人。"明粉"攻击清朝的专制暴虐,"清遗"则痛批明人的慵懒误国。各持一词又各有道理。本文不拟加入任何一方战团参与口水厮杀,而只是想通过观察一则发生在清代的文字狱案件,来尝试解  相似文献   

12.
"太常仙蝶"在清代文人圈中久负盛名,屡见题咏,文人士大夫均以得见"仙蝶"为奇遇,而有关仙蝶的传说也流传极广。通过梳理有清二百年间的记述,可以辨明"仙蝶"之起在于明末,其为人所知乃在康熙朝,而至乾隆时声名大噪。其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意蕴,也由对亡明的故国之思,转而化为清代国运昌隆的祥瑞,再变为文人风雅的表征,后在民国初年又成为感叹清亡、自伤身世的寄托,如同清代文人社会的一个文化符号,从中折射出不同时期文人心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朝鲜使节出使中国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日记,成为我们观察明清中国的一面镜子。崇祯元年,朝鲜冬至使书状官申悦道出使明朝,次年归国后奏《朝天时闻见事件启》,从中可见栩栩如生的晚明社会影像。  相似文献   

14.
玄花 《兰台世界》2012,(28):90-91
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后金建立以后,明朝迅速将战略重心转移到辽东,与辽东接壤的朝鲜的战略地位愈加凸显.明朝适时调整对朝鲜政策,以争取朝鲜的支持,对后金形成包围之势.  相似文献   

15.
在朝鲜世宗大王创造朝鲜文字母之前,一切均以汉文为表达之工具,此类文字所书写成之作品或书籍,谓之汉文书籍。中国汉文传人朝鲜甚早,公元前二世纪燕国卫满在朝鲜北部建立卫氏朝鲜。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朝鲜设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等四郡。朝鲜民族与中华民族关系密切,而其受中国汉文化影响,亦可想见。一直到李朝时,朝鲜创出其自身之文字,但  相似文献   

16.
明朝缘何灭亡?历来众说纷纭。或曰崇祯皇帝猜忌多疑、枉杀忠臣、自毁长城,或曰其晚年"苛政猛于虎"所致,或曰亡于农民起义,笔者则力图从满清兴起来探析明亡的必然性,认为明实亡于清。一明末,社会积弊日多,特别是万历之后,各项制度  相似文献   

17.
清政权始于八旗制度。"八旗制"是努尔哈赤吸取明朝卫所制特点,所建立起来的一种集军事和生产为一体的社会组织制度。此后,清政权不断效仿明政体,从而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取代明政权。但是也吸收了明政体中的消极因素,最终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8.
外城七门 外城与内城相接,环抱内城南部,故亦名南城,外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明朝中期因蒙古骑兵屡犯京郊,威胁城防,为了加强对都城的保卫,原计划环内城四面一律加筑外垣,以形成对皇宫的多层保护圈.但当时因耗资巨大,财力匮乏,仅建成环抱南郊之部分,开七座城门.即:南城垣正南为永定门,是皇室前往南苑团河围猎的必经之路,门外路西有清乾隆帝御制碑,此物为清代所设五方五镇(五方即金、木、水、火、土)实物之一南方火镇的"燕墩"(又叫"烟墩").  相似文献   

19.
明朝的治边理念,大致可总结为"守在四夷"与"以夷治夷"两条最主要的观念。这使得有明一代的治边理念,都体现出以防守为核心的保守性特征。明朝对边疆的控制力非常薄弱,仅满足于设置机构、册封当地民族首领并保持朝贡关系,其前期和中后期的疆域大小有很大差异,从而使得其疆域范围模糊不清。尽管明朝未能恢复元朝的疆域,但明朝基本占据了秦代所奠定的中原王朝统一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因此仍然应当以统一政权而非分裂时期予以看待。  相似文献   

20.
1989年,辽阳第二热电厂施工过程中出土的明中军都督府右都督杨四畏墓志,是迄今所见辽阳地区碑志中官阶最高(正一品)的人物传记。碑主是一位身居高位,且在明朝后期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碑志中记载他曾经分别与明朝一代名将李成梁、佟登等“力战辽阳沙河铺”、“击虏于虎皮驿之北”,并且在其任昌平总兵期间,与蓟镇总兵、抗倭名将戚继光“联辔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