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国龙  高磊 《报刊之友》2013,(9):142-143
陕西方言作为一种地方方言,经过在影视剧中运用这种跨文化传播方式,其文化意义与其本土文化场域内的意义不同。笔者从本文化视域与他者角度来看跨文化传播中陕西方言的意义变迁,认为,当前影视剧中陕西方言所建构的文化更多满足的是“他者”的文化想象,而陕西方言本身在空间与时间上的文化解释,在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中产生了意义缺损和变化,发生了为塑造文化地理拟态环境,增加生活气息,作为幽默元素充当审丑对象的功能性转变。  相似文献   

2.
张雯 《新闻世界》2012,(5):65-66
近年来,影视作品中大量使用方言成为新的艺术现象,而方言作为语言的独特表现形式也为影视艺术形式的传播开拓了新的文化领域。  相似文献   

3.
余林 《声屏世界》2008,(7):40-41
在主流媒体掌控话语权的今天,一个新兴的“话语”现象已经形成规模:方言电影、方言电视剧、方言新闻等以有别于传统话语的形式传播着区域文化的影响。本文以中国影视发展历程为切入口,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现状,试分析中国方言影视文化现象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4.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表示,国家广电总局将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广播影视节目播出语言,没有经过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各级广播影视播出机构不得擅自开办使用方言播出的节目。这已经不是广电总局第一次为方言节目敲警  相似文献   

5.
方言电视节目热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艺 《新闻前哨》2008,(8):88-90
竞争是方言电视、节目兴起的外部因素,方言类电视节目兴起的内在动力是媒介传播的分众化、窄播化。方言电视节目让受众在同一时间不同频道、不同时间同一频道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从大众到分众,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被称为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前四次是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  相似文献   

6.
方言作品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近年来在大众传播领域方兴未艾,从某种程度上讲,方言填补了普通话传播语境上的部分空白,其勃兴有着深厚的文化及社会原因。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多年来的创作实践,方言作品在传播技巧上进行了深度地开掘,形成了强大的传播力。本文以方言作品发展的历程、现状出发,结合现实语境, 探讨了方言作品独具特色的传播技巧。  相似文献   

7.
季兴帅 《青年记者》2009,(16):38-39
近年来,方言成为影视对话语言的重要构成元素,诸多影视名著大量运用方言复现原生态。《疯狂的石头》里郭涛的重庆话、《有话好好说》里姜文的北京话、《没事偷着乐》里冯巩的天津话、《疯狂的赛车》里黄渤的青岛话,来自四面八方的方言在大银幕上营造了听觉乐趣。  相似文献   

8.
邓天佑 《新闻世界》2011,(12):66-67
方言类节目在电视电影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然而现在的方言普及却与以前方言的普及有着不一样的地方。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方言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娱乐化,这种变化体现着社会的开放程度和对异文化的接受程度,也从语言的角度反映出大众文化变得越来越成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方言成为影视对话语言的重要构成元素,诸多影视名著大量运用方言复现原生态.<疯狂的石头>里郭涛的重庆话、<有话好好说>里姜文的北京话、<没事偷着乐>里冯巩的天津话、<疯狂的赛车>里黄渤的青岛话,来自四面八方的方言在大银幕上营造了听觉乐趣.  相似文献   

10.
方言借助于现代大众传媒,形成了新的传播形态。在方言电视传播的背后是强势地域经济和文化的支撑,也是地方电视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寻找突破口的一种探索。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方言电视传播现象,使之走向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1.
方言借助于现代大众传媒,形成了新的传播形态。在方言电视传播的背后是强势地域经济和文化的支撑,也是地方电视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寻找突破口的一种探索。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方言电视传播现象,使之走向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2.
马燕 《新闻爱好者》2010,(10):118-118
近来,方言类电视节目已经在荧屏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深受国内电视观众喜爱、收视率较高的节目类型之一。方言类电视节目也因此成为一些地方频道竞争受众眼球的一张王牌。方言类电视节目形式已从方言相声、小品发展到方言电视剧、方言栏目、方言新闻等多种电视节目类型。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方言是电视传播符号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方言有着很好的表现力,特别是现代影视文学作品中,方言对于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和受众欣赏这些作品是大有裨益的。荧屏上领袖毛泽东那浓重的湘音展示着其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势、犀利的眼光、坚韧的毅力、斗争的艺术、牺牲的精神,给人以震憾、激励和信心。  相似文献   

14.
张晓宇 《新闻战线》2020,(3):109-110
《你听我说》栏目充分发挥方言优势传播信息,提升了传播效果,弘扬了社会正气,传承了本土文化。运用方言、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本土文化,保护中华民族多样的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5.
随着汉语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方言的传播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传播机会越来越少,一些极有地方特色生动形象的方言土语,渐渐在消失.现如今,文学作品受到主流语言的影响后,对方言的使用也变得非常谨慎.事实上,方言不仅有着丰富的特色地域和感染力,还承载着当地独特的文化.方言所拥有的地域认同和文化负载是别的语言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6.
林丽臣 《青年记者》2006,(18):44-45
今年3月底,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公开表示,国家广电总局将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广播影视节目播出语言,非经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各级广播影视播出机构不得擅自开办使用方言播出的节目。①这是自去年9月13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以来,国家管理部门对方言节目进行规制的又一次重磅出击。方言节目使用范围有限,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传媒资源,对普通话的推广有一定阻碍作用,内容上也容易出现庸俗化倾向,这些是方言节目公认的缺陷。从这一点来看,广电总局对其规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否就要如相关部门…  相似文献   

17.
方言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在当前现实和网络社会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低.特别是在网络上,呈现出与现实迥然不同的状况.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中方言的传播形式和传播特点,提出了从国家政策、平台设计、传播介质、用户素养等层面上改善方言在网络中传播现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方言传播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虽然我国的方言保护多年来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方言的代际传承形势依然严峻,让方言实现活态传承才是真正的方言保护,新媒体技术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方言短视频的出现让方言传播更加广泛,让方言学习更加有趣,让方言民俗更加接地气。可见方言传播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一定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9.
方言出现在近代大众媒体上,最早可追溯到清同治十年(1871年8月)基督教会创办的宗教性刊物<圣书新报>,这个刊物用上海方言撰写,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方言杂志之一.①近几年,随着方言文化的升温,电视、电影、广播、网络上大量出现以方言为传播形式的作品.从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情况来看,当今中国方言影视文化现象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方言作为一种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文化符号,在当下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社会中似乎日渐没落。但随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方言电视节目在市场上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全国又掀起了一股方言热。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探讨在电视节目中方言的使用对文化传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