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7 毫秒
1.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四个基本“要素”。其中历史人物的教学,更是整个历史课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人物的活动、历史的时间、地点和事件便都失去了实际意义。因此,如何运用正确的观点,采取恰当教学方法,以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正确认识,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这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研究的问题之一。 一、讲授历史人物时应注意的几点原则问题 1.明确学科要求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前提。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中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指出:“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我们讲的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有重  相似文献   

2.
针对小学生的智力特点,心理特征和知识的可接受性原则以及历史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和层次性,现行小学历史课只是涉及一些常识性的内容,也就是在教学中不要求将中外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叙述和讲解,而只要求给学生讲授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怎样把历史事件和人物讲“活”,而又不失历史的连续性,关键就在于教师要正确处理“点”、“面”、“线”之间的关系。所谓“点”就是一个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面”指的就是某一历史时期的  相似文献   

3.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即要求中学历史课要切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讲授“教材里的主要内容,包括讲清楚一些必要的历史概念、术语、难懂的词等等”。这里仅就解释历史名词的基本方法,谈一些粗浅的体会。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历史名词?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记录,历史名词就是人们对古往今来的纷繁  相似文献   

4.
“神入”一词由英国历史教学界传人我国.原意是“Empathy”。此处所讲的“神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指“交游”人物,即在历史教学中,使学生置身于历史的环境中去观察人物,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和动机,从历史中获取智慧。第二层是指“进入”事件.即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时代中观察事件,从而把握历史事件的起因、内容、特征和态势,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向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的过程就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分析并找出异同的过程。通过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学生在剖析历史的过程中认识历史、掌握历史,同时发展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内容十分广泛,头绪多,线索多。要了解过去的事情,千头万绪抓什么?自考生在学习过程中,抓住历史的主千,这是至关重要的。“五要素”学习法就是要抓住五个方面的东西: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评价。 历史上无论什么错综复杂的事件,都离不开上面的五要素,因为任何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有一定的历史人物情况下发生的(我们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也都或大或小对当时和以后的历史发生着作用与影响。“五要素”正是事物发展的正常法规,普遍法则。 “五要素”学习法,可按宏…  相似文献   

7.
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或一部书,常有一些感受和想法,把它写下来,就是“读后感”。要写好读后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认真读懂原文,把握要领。在写读后感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原文。读懂原文,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和基础。读懂原文,就是要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只有透彻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才能由此领悟出道理,表明自己的见解。所读的如果是记叙文,就必须理解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中心思想和表现手法;若是说明文,就要了解原文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的顺序以及采用的说明方法等;是议论文,就要掌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了解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只有真正把文章读懂,写起来才能抓住重点。例  相似文献   

8.
刘学章 《山东教育》2006,(10):43-44
《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有人这样比喻:倘若历史是滚滚的长河,那么时间就是长河的里程碑;倘若无数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一盘散乱的珠子,那么时间就是串起珠子的线索。可见,指导学生熟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时间,是学生牢固掌握历史知识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9.
一、要重视学生时间观念的培养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按一定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故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的本质是“变迁”和“发展”。而要了解历史上的人和物的变迁,就必须将这种变迁置于一种时间框架之中。因此,学习历史必须要有确切的时间观念。要了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经过,探究某一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离开了时间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如马克·布洛赫所说:“正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潜伏着各种事件,也只有在时间的范围内,事件才变得清晰可辨。”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指出“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这里所指的把握“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认识“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就是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概括能力。所谓概括能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它是人的思维过程的高级阶段,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联系起来。学生概括能力的高低往往受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有人这样比喻:倘若历史是滚滚的长河,那么时间就是长河的里程碑;倘若无数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一盘散乱的珠子,那么时间就是串起珠子的线索。可见,指导学生熟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时间,是学生牢固掌握历史知识的先决条件。然而,“历史时间”十分繁多,记忆“历史时间”又是学生们学历史最烦恼的事情。那么,在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历史时间”的教学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  相似文献   

12.
一、历史学习的目标显而易见 ,历史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历史知识 ,何谓“历史知识” ?英国国家历史课程工作小组和国家历史课程委员会在 1 995年的总结报告中特别指出 ,“历史知识”一词有三种常用的解释 :第一是指“信息” ,也就是基本事实 ,例如历史中的事件、地点、时间和姓名等 ;第二可解释为“学习的题材” ,例如历史中的时段与主题等 ;第三指“理解” ,即把正在讲授的史实及相关的其他历史事件联系起来 ,把它置于一个能理解其重要性的解释框架中。但要理解历史知识的性质 ,就必须要清楚地了解这几种解释之间的相互关系 ,特别是前两者与后…  相似文献   

13.
一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必须首先要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小学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描写伟人和历史事件的.这些伟人是那个时代的英雄,这些事件是那个年代的重要事件,由于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这些人物和事件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显得遥远而陌生,甚至会因时代的不同而遭到学生的曲解.  相似文献   

14.
中学历史课的“双基”是什么,我认为,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体现了历史课的“双基”。它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树立阶级斗争、生产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历史按规律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反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要求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理解,前者是属于基本知识教学的范畴,后者是属于基本技能训练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柯林武德(R.G.Colingwood,1889—1943)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所谓的“历史重演”论,是“历史是过去经验在历史学家头脑中的重演”。他强调“历史是思想史”,思想之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称得上是历史的对象。历史事件是人思想的产物,要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活动,必须首先了解人的思想,才能真正了解历史。只有“思想”能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演。他强调主客体的统一。历史学家重演古人的思想时,要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必须把过去、现在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6.
我们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要尽量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加以体验、理解与研究,才能做到和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去思考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新课程理念也要求“尊重每个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因此,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神人”教学不失为一种“复现”历史情境的有效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这样的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历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历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其所理解的人...  相似文献   

18.
常听人说,历史不外乎由时间、地点、人物等简单要素所构成,不需要动什么脑筋。死记硬背即可,哪怕是数学、语文基础不行,也能学好历史。其实不然。“知识渊博,见解独到”是对一名优秀历史教师特点的精要概括,也是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因此,历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史学”,还要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史识”。史识,就是识见、义理和判断力,就是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表述等能力,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具体表现为在一定“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1.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临近高考,再扎扎实实地将历史课本阅读思考一遍,既可唤醒回忆,巩固重要的史实史论,深化知识理解,完善认知结构;又可查漏补缺,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应考信心,使学生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读要咬文嚼字,领悟道理,全面系统,条分缕析。如同第一轮复习那样,从目录到正文,从插图到小注,从习题到年表,从史实到史论。天罗地网,不留后遗症。思要多层次挖潜,多角度审视,多形式设问,全方位分析。要加强对重要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深层次理解,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比  相似文献   

20.
点面结合的教材处理是一种融“整体把握”和“重点理解”于一体的教学艺术。这里的“面”指的是课文的基本内容,这里的“点”指的是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课文“面”的处理艺术“面”的处理实际上就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与把握。思路是理解文章的入口,也是理解文章的向导。理解和把握了文章的层次结构,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小说和戏剧的“面”就是作品的情节。情节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历史,只有先理解情节,才能理解人物。处理这类课文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情节,欣赏情节,概括情节,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