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以"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来呈现儿童身边的"生活事件",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儿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用真实的生活引领儿童、教育儿童。生活化的品德教学把教材和儿童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教师的价值引领,引发儿童的道德冲突,让儿童在道德冲突中建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生活化的品德课堂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品德课堂成为儿童生活的世界,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使品德课堂真正成为有效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要"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而且"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课程内容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们都以"回归儿童生活"为基本理念,都强调课程的内容和实施要贴近儿童生活,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探究生活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表现自己的生活观念。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高中语文教学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并且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实施"生活化"语文教学策略,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提供合理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自2002年新课程"品德与社会"实施以来,我们的教师就在提倡课程回归生活的新观念下,在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真实的、具体的儿童生活世界的碰撞中,尝试着、探索着.根据对教师教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观察,我们认为,目前教师在理念上基本能理解教育与生活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能认识到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价值,离开生活世界,儿童就缺乏生命成长的发展基础;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因为教育正是要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建构起儿童与他人、家庭、社会乃至世界的互动关系,从而改善儿童的生活品质,调整着他们的价值观,学习过有道德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白建梅 《甘肃教育》2014,(16):72-72
正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认识,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品德与社会课的认识,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言行。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灵活组织教材,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德育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教师必须牢牢确立学生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杜威和蒙台梭利作为20世纪前半期著名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他们都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都认为教师是引导者,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但杜威体现的是"教育即生活"的思想,而蒙台梭利体现的是"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正>在真实性学习理念的指导下,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有多种选择,原则上要结合真实生活,增强学习的体验性和实用性,以下主要介绍三种课程,即抛锚式课程、实验课程和游学课程。一、抛锚式课程抛锚式课程是指教师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和提供帮助。其中,"锚"是指教师创设的"事件"或"问题",用以固定学生的思想,使其在探究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理解;而"情境"则来源于真实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写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呈现状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活动是品德课堂中教和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提倡"生活即课程""学习者在情境下建构知识"等理念。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教师要创设情境化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学"真实发生。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基于真实生活,基于学科特点,基于任务的完成,基于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现代课程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课标、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努力让教材融进生活,让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贴近生活,创设充满生活味、人情味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小课堂"体现"大世界"。对于学生而言,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对于教学而言,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杨再隋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这样写道: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生活,是真实的生活,不是虚伪的生活;师生是生活中真实的人,不是戴着面具的人,是真心真意、有真情实感的人;儿童应是本真的儿童,是生活中的儿童,是天真烂漫、幼稚可爱的儿童;教师应是本真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气应该生活化,动作表情也应生活化,教师应打开心扉和学生交朋友,不要让学生仰视老师。这实际上在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时要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引领学生善…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新《课程标准》淡化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政治功能,强调"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的理念.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要回到人自身,回到人的"真实的"生命活动之中,渗透于、潜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13.
正对儿童来说,数学是今后了解世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工具。但儿童并不是生来具有这种理念,他们最初是为了了解周围的世界,以自己的眼光来学数学的。可以这样说,儿童一生下来就生活在数学的氛围中,以前我们的教学似乎轻视这一点了,儿童因为生活而了解数学,而不是因为数学而生活。因此,教师要从儿童的生活中提炼数学,从儿童的世界里寻找数学的共鸣点。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  相似文献   

14.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品德课教学,一旦脱离现实进行体验,只能让学生成为空谈道德知识的"理论家"。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本着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使道德在"体验"的催化下,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每个儿童,教师面对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关注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采取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赵其萍 《考试周刊》2011,(93):211-212
美国著名的幼教专家丽莲凯兹指出:"适宜的教学方法要提供幼儿足够的机会与各种成人、儿童、材料互动,并直接与真实的物品和环境互动。"也就是说,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应该大部分是非正式的、非结构的,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儿童可以和真实的环境、材料及教师、同伴互动。幼儿园的课程设计,需要我们懂得幼儿的生命和生长,懂得幼儿的生活,毫不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生活、立足生活"是作文教学的奠基石。作文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来,教师要着重引导孩子到社会大环境中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要切实地指导孩子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使孩子们都能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用自己的笔抒写他们真实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正>何为童本作文,简言之,就是以儿童的"生存、生活、生长、生命"为本位的作文。以儿童为本位的作文教学,特别强调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着力关心、关照、关怀、关爱儿童的"生存、生活、生长、生命"等发展变化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让儿童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审视、聚焦自己"生"之环境,用自己的心灵触摸、体验、感悟自己"生"之态势,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描绘、记录自己"生"之色彩,进而保护儿童的天性,激发儿童的灵性,生成儿童的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此理念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20.
<正>十年课改,正从理念和行动两方面逐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依然以自我为中心在盲目地教,忽视儿童的个性发展与个体存在。我们认为,每一位教师首先应该进入儿童的内心去发现,并以此持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及行为。太仓市实验小学关于学生"学习起点"的研究,便是从学生"学"的起点出发,去逐步改进教师"教"的行为,并在这一实践行动中努力探寻以下四个问题的答案:一、何为"儿童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