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绝响”诗人蔡大鼎的《闽山游草》是琉球汉诗中一部重要诗集,写乡愁是其主要内容。其乡愁诗与中国古代文人同主题诗歌创作有同有异,而蔡诗中对福建地方景观的生动描写,对福建的人文风俗的颇多记述,较有特色。  相似文献   

2.
作为台湾现代派诗歌代表的洛夫,其乡愁诗展示了一种漂泊和放逐的生命观和宿命感。通过对洛夫早期和晚期的乡愁诗歌作一对比观照,我们发现洛夫前后的乡愁诗呈现了同中有异的美学形态,而这都是其文化身份的嬗变对其乡愁诗歌的影响:文化乡愁导致文化认同的危机,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反过来导致文化乡愁的泛起。  相似文献   

3.
台湾当代乡愁诗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由于政权的长期对峙,人为的隔绝,使大陆去台湾的诗人纷纷写作乡愁诗以寄托情怀.这些乡愁诗的意象纷繁,各具特色,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型:阻断的意象,穿越的意象和寄托的意象.这三类意象有着内在的关联.这些意象有对古典诗歌意象的继承和改造,更有现代意义上的创新,从中可以看出台湾乡愁诗对新诗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4.
《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写的思乡之歌中的一首。余光中是福建永春人,1928年生于南京。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后任大学教授,主讲英文诗及现代文学。著有诗集多种。《乡愁》选自1982年第2期《名作欣赏》,这首诗精短却不乏韵味,在鲜明的意象中寄寓了诗人炽热深沉的情感,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洛夫的诗表达了沉重的家国乡愁。洛夫的乡愁诗主要抒发对童年的追忆、对家乡的怀想、对亲友的牵念和对祖国的思恋之情;洛夫诗歌抒发的乡悉不仅是“小我”的乡愁,而且是“大我”的乡愁:洛夫乡愁沉重,诗便成为他最了的怀载体  相似文献   

6.
余光中是台湾当代诗坛的大将,在中国当代诗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从题材与内容来看,乡愁是余光中创作的母题。诗人的诗作中,数量最多、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他的乡愁诗,他的乡愁诗约在百曹以上,乡愁诗是他诗作中最为闪光的珠宝。  相似文献   

7.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他的乡愁诗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饱含着对乡土中国的怀念、对文化中国的依恋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渴盼.余光中乡愁诗“中西融合”的诗风在台湾现代诗坛独具特色,扩大了乡愁诗在中国诗坛的影响,在台湾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陈兴强 《时代教育》2009,(9):251-251
余先中在中国当代诗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他的诗歌创作题材丰润,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乡愁是他诗歌创作的母题,乡愁诗数量最多、思想艺术成就最高.本文对余光中的乡愁诗歌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现存杜诗中是否确有"乡愁"两字尚是一个需待考证辨析的存疑问题,在杜甫之前,唐代诗人张子容、岑参、钱起等人就已将乡愁二字引入诗中,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不是述"乡愁"的首创之作;杜甫一生并不是单用愁字就能概括,他蜀中时期的诗歌并非"愁字满眼","诗必言愁",也不是着重为乡愁。我国古代的"乡愁"诗源远流长,代不乏人,名篇很多。杜甫不是中国乡愁诗人的鼻祖,也不是以乡愁诗名世。  相似文献   

10.
诗人余光中以一首《乡愁》登陆,蜚声华夏“,乡愁诗人”不胫而走。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发现一个始终贯穿于他不同时期诗作的情结——“乡愁”。剖开此情结,我们就会看到如诗人所说的情结内涵“: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具体地说,余诗“乡愁情结”的内涵,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对故土亲人往事的回忆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童年、少年时代是在动荡岁月中度过的,抗战时随母亲颠沛流离寄寓四川重庆,1949年随父母到香港,1950年去台湾。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与亲人的聚散离合…  相似文献   

11.
《乡愁》一诗作为现代诗歌典范之作选进初中语文教材,历来为语文诗歌教学研究的重要视点.然而,当下语文教学对其极具特色的语言运用阐释不足,学生对诗中字词的品析有待深化.为深入挖掘《乡愁》字词锤炼的妙处,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对《乡愁》一诗进行文本素读,发现诗中名词、量词和叠词的运用特点鲜明,为诗歌平添无限风华.因此,拟以名量叠...  相似文献   

12.
余光中的诗在海外的华人中很有影响 ,近年来也深受大陆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与好评。他的诗具有从多角度抒写乡愁乡恋的特点。从他的诗风的发展来看 ,他在挖掘乡愁的主题和表现乡愁的形式上又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3.
余光中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其《乡愁》一诗有着孙犁先生所言的“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般的美学意味,真正反映出了他的文学功力颇深。现从以下三点《乡愁》一诗的美。  相似文献   

14.
乡愁是余光中诗歌的创作母题 ,中国情结是其诗作的精魂。文章从三方面作了论述。一、余光中乡愁诗的丰厚内涵包括 :无根一代的悲患情怀 ,蕴含深广的民族意识 ,归依母体的文化精神 ,对大陆现实的深切关注。二、乡愁诗的审美特色为 :原型意象的心灵烛照 ,奇特组合的语言张力 ,诗与歌联姻的律动谐美。三、思想意蕴的超越意义 :超越小“我”而胸怀大“我”,把思乡提高到祖国统一的境界 ,具有超地域、超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乡愁,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赋诗作词,泪透纸背。又有多少游子离人羁旅他乡,梦归故里。那份深沉浓郁,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滔滔不绝。且不说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显雏形的《诗经》中的乡愁诗,也不说汉代得到长足发展、唐宋时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乡愁诗,单说今天台湾诗人笔下的乡愁诗。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已半个多世纪,两岸同胞至今仍只能隔海相望,咫尺天涯,两地相思,“怎一个愁字了得”,所以,乡愁也就成了台湾诗人情有独钟的创作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当我死时》《舟子的悲歌…  相似文献   

16.
席慕容诗表现的乡愁,与有相同际遇的台湾同胞相比,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在于:对于飘落到台湾有家不能回,咫尺成天涯的游子来说,乡愁是一种普遍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同样思乡、怀人、忆旧,具有鲜明的寻根倾向和漂泊意识.本文仅从席慕容乡愁诗的普遍性入手,论证女诗人心中强烈的漂泊意识和浓重的寻根倾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本意义的角度出发,解构了蒋勋《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诗所表现的双重乡愁,从双重感和双组意象两方面阐释了乡愁存在与语言逻辑之间的叙述方式,认为其美学特点是:双重情感(叙述内容)和双组意象(叙述手段)有分离和纠合、有单一和多元、有局部和整体、有历史叙述和现实叙述,共同成为全诗抒写双重乡愁的立足点和结构篇章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乡愁是余光中诗歌的创作母题,中国情结是其诗作的精魂。文章从三方面作了论述。一、余光中乡愁诗的丰厚内涵包括无根一代的悲患情怀,蕴含深广的民族意识,归依母体的文化精神,对大陆现实的深切关注。二、乡愁诗的审美特色为原型意象的心灵烛照,奇特组合的语言张力,诗与歌联姻的律动谐美。三、思想意蕴的超越意义超越小“我”而胸怀大“我”,把思乡提高到祖国统一的境界,具有超地域、超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余光中的《乡愁》既有古诗典雅的神韵,又有新诗颖丽的色彩。在诗中,乡愁弥漫,人性闪光二者互为依存。每组意象都是乡愁和人性共同的载体,它们由小到大,先后排出,形成了层层映染的愁绪,营造了无方的诗的魅力。《乡愁》的意象组合别具新意,创造出了“超意境”的效果,各节主、辅意象组合链接的空白间都有某和程度的故事性,成为情节建构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20.
蒋兴超 《师道》2008,(10):32-33
导入 师:“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这是对乡愁的深情咏颂。古今中外有关思乡的诗词句有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并说说你对此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