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吏治的好坏,与“民情之休戚,世道之惨舒”总是有着密切的关系。明初的吏治与元朝末年和明中叶以后比较起来算是好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同时,由于明初吏治的澄清,致使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也相应地有所改善,这同样是历史的真实。可是,过去我们对此却重视不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本文拟就明初在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条件下整顿吏治所具有的特点、澄清吏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明初吏治澄清的局面为何不能持久等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缺  相似文献   

2.
明代言官与阁臣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和谐到恶化的过程。明前期,言官与阁臣素质较高,双方立公为国,和衷共济。嘉靖时期是二者关系的转折点,言官群体在与阁臣的对抗中,其制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隆庆以后,门户日重,言官趋附阁臣,成为权力角逐的先锋。张居正去世后,言路势张,压制阁臣,言路与执政相水火,争斗不已,迄于明亡,晚明时期言官的制衡作用已走向反面。言官和阁臣都是明代皇权强化的产物,二者关系的演变,反映了明代政治逐步浊化的过程,揭示了专制体制下士大夫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明代言官以言为职,在履职时面临着双重风险:一是皇帝的威胁和摧抑,二是周边各种势力的打击报复。为保证言官尽职,明代确立了一些激励和保障机制,包括鼓励直言、慎选言官、畀以重权、给予重赏、严加考察以及相应的人身保护等。这些保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言官不畏风险,恪尽职守,在明中期以前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由于专制体制下皇权决定一切,而明代皇帝素质又普遍低下,言官保障机制不断被破坏,言官的职业风险更为突出,致使言官群体在晚明时期不断分化蜕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明代士大夫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4.
明代言官以言为职,在履职时面临着双重风险:一是皇帝的威胁和摧抑,二是周边各种势力的打击报复。为保证言官尽职,明代确立了一些激励和保障机制,包括鼓励直言、慎选言官、畀以重权、给予重赏等六个方面。这些保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言官不畏风险,恪尽职守,在明中期以前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由于专制体制下皇权决定一切,而明代皇帝素质又普遍低下,言官保障机制不断被破坏,言官的职业风险更为突出,从而促使言官群体在晚明时期不断分化蜕变,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明代士大夫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5.
“竹林七贤”是曹魏中后期的一个饮酒清谈的文人群体 ,得名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 ,肆意酣畅”。本文考察和阐述“竹林七贤”的主要活动时间 ,他们的政治倾向、人生态度等的相似之处 ,以及后来在司马氏强权统治下政治态度、处事作风的分化等几个问题 ,以明“竹林七贤”之“贤”与“不贤”。  相似文献   

6.
历来被认为是败坏人心、社会风俗的晚明狂禅派,其思想也是一种经世思想,希望人人都能有一个仁义的心体,用这种仁义的心体治国治世,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挽救社会风气的堕落。这种经世思想也被他们用在文学创作中,他们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欲”,并不是无节制的情欲,而是在仁义的心体的前提下的情欲。  相似文献   

7.
(一 )“腐败”一词原意指物质的一种化学运动状态 ,即物质由原初的纯粹状态而变质和腐烂。《辞海》将“腐败”解释为“腐烂”。《汉书 食货志上》‘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 ,腐败不可食。’也泛指败坏、堕落。《辞源》将“腐败”解释为“溃烂发臭、陈旧迂陋、腐朽败坏 ,一般用于对食物的描绘。”在现代社会中 ,“腐败”概念被引申为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泛指人类的道德行为或社会风气的败坏和堕落。腐败的概念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和界定 ,国内目前关于腐败的概念主要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  相似文献   

8.
清朝道光皇帝在位三十年。过去有人评论他是个“太平管治”皇帝,实际上,道光朝一直没有“太平”过。在此期间不仅爆发了鸦片战争,而且,从国内来讲,此时清王朝已由“极盛”走向衰败,封建制度更加腐朽,各种天灾从未间断,再加上吏治败坏等原因,各族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饥民成群。道光为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虽然采取了澄清吏治、赈济灾民等等办法,但都无济于事。三十年间人民群众反抗斗争此伏彼起,连年不断。参加反抗的群众不仅有汉族,而且有藏、彝、瑶、回、苗、黎等少数民族。反抗斗争遍及从西南、西北边疆到东南沿海和中原的广大地区,整个社会都在剧烈动荡。  相似文献   

9.
翁正雷 《文教资料》2010,(33):90-91
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商贾势力在明中后期膨胀起来。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儒士弃儒就贾的特殊现象,还有大批商人经商发财之后,纷纷通过纳监捐官制度.改变身份而成为儒士,从而形成了儒商阶层。儒商在明中后期的大量涌现极大地冲击了封建纲常礼教,导致明中后期世风奢靡,官场吏治腐败,士人气节沦丧,成为明代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通过阐述儒商的内涵,分析儒商在明中后期大量涌现的历史原因,说明它的社会影响.并试图从中为当今社会工商业的发展找到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切实有效的“两课”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对待西方国家政治明成果的教育,对于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政治明信念,提高其社会主义政治明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做好这一工作既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澄清人们头脑中的模糊认识,切实提高“两课”教师的政治明素养。又需要“两课”教学中各门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贯通。同时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以理服人。  相似文献   

11.
明中后期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亦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自捐纳推行以来,买官之风日益渗入社会各领域,对当时的政治、社会、风俗礼制、社会治安等影响颇深。时人出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而买官,上任后捞回本钱的心理促使其加倍贪污。假官、借贷业也随之发展,利用人们权欲心理,有些人出售假官假印以谋取钱财;无钱者借高利贷捐官入仕,后贪污勒索偿还债务。捐纳的推行使人们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观念遭到破坏,原本日渐奢靡的社会风气雪上加霜,僭越、买官、贪污现象泛滥不可止,社会风气日渐浮薄。反之,此社会风气之渐变也促使捐纳更加泛滥,加速明王朝之灭亡。  相似文献   

12.
明中后期,王学动摇了程朱理学的禁锢,使得言路放宽,朝廷内部分门立派,党争日烈。由于明代的官制,言官成为党争中首当其冲的牺牲品。贬谪广西的官宦多数因谏言被贬,而忧国忧民,敢于斗争的品格,使他们普遍得到后世史官的高度颂扬,为广西文化事业所做的贡献也使他们青史留名。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明中叶以后更强调真情、个性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反对理学家的说教约束。在明后期,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和接受小说的市民也对平凡日常生活展现出浓郁的兴趣,平中求奇作为一种欣赏趣味在当时已成为一种倾向。这些也促进了明后期文化的相对成熟。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后期戏曲演出查禁个案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后期是戏曲艺术发展的繁盛时期,也是戏曲文化管理较为严厉的历史时期之一。在考察明代中后期的戏曲艺术演出史时,发现明代中后期的执政者虽然没有颁布戏曲艺术的查禁法令,但一些朝廷重臣及地方官对于戏曲演出的管理依然严格。文章考辨戏曲演出史料,发现魏校、甘士价、刘宗周等曾经查禁戏曲演出,对于戏曲文化的发展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明代中后期的繁荣鼎盛而言,明初的小说创作及小说理论都较为沉寂。但文言小说“剪灯二话”及其序文的出现,却在明代小说史上起着不可忽略的过渡和奠基作用,其小说理论不仅涉及到小说功能论,还透露出关于小说语言论、小说内容论、小说创作论的些许萌芽,全面分析“剪灯二话”的十篇序文,有助于更清晰地梳理和把握明代小说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6.
明后期江西地方财政体制的败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中叶江西地方财政体制经过一番改革,形成了一个以定额管理、分级包干为特征的地方财政体制。明后期这种体制逐渐败坏,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条鞭法”的内在缺陷。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自上世纪20年代、特别是近30年以来《水浒传》成书年代及作者的探索历程。根据目前已掌握的内证、外证及旁证,否定了《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的观点;认为《水浒传》成书于明朝中叶可以定论。《水浒传》的作者为明朝中叶东平人罗本,字贯中。他与元代戏曲作家罗贯中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