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量史料表明,作为清代前中期富甲一方的商业资本集团,两淮盐商对当时的教育文化事业作出了非常突出的社会贡献。他们通过积极捐资建设各种教育设施、推广各种学术活动、赞助各类文人墨客等方式,为清代文教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并因此成为清政府发展文教事业的得力助手。  相似文献   

2.
清代的两淮盐课“动美国计”,两淮盐商富甲天下。盐商的大量资金相当一部分用于自己奢侈性的消费,其饮食消费对扬州饮食风尚产生了极大影响。清代盐商对扬州饮食文化有着应予肯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请客送礼,卖官鬻爵,权力赎买等不良官场文化,是商业贿赂滋生的根源,官商勾结等不良商业文化。直接推动了商业贿赂的盛行,重农抑商、重士贱商。对商业贿赂认同的不良社会文化,对商业贿赂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经济权利、生活条件等基本社会权利方面不平等的社会体制缺陷,为商业贿赂的频发提供了“保障”。防治商业贿赂应治理吏制腐败,公正地分配社会财富,确保社会基本权利的实现,扭转社会对待商业贿赂的不良心态,营造健康的商业文化氛围,德法兼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清史稿》等史料表明,明前叶经营淮盐的商人主体,是由西北商与淮商(又称扬州盐商)所构成.即该时期淮商不包括西北商.且在当时的淮盐经营中,也无陕商、晋商、徽商等一类称呼。从这种意义上看,不但徽商与西北商是处在不可比状态,而且连陕商、晋商是否为西北商主体也须论证。再据地方史料记载,徽州早在明初,甚至宋元时期,便有人迁往两淮,并有人在那里业盐。是盐法志科第记录表明,构成明前叶西北商主体者,为陕籍商人(另可能还有晋籍),而同时期的淮商主体,则只能是徽籍商人.且该时期在淮徽籍盐商绝不是一个小数,其科举业绩也早于西北商.故从这种意义上说,明前叶又是徽商与西北商同时在经营淮盐。明中叶以后,西北商加入淮商,与徽商一起构成新的淮商主体。  相似文献   

5.
试论受贿罪的客体及其贿赂的范围蔡道通本文认为,“非财产性利益”应该成为受贿罪中“贿赂”的内容。针对反对论者的理由.作者提出了论证的依据.指出受贿罪是典型的职务犯罪,其所侵害的客体即职务行为的廉洁性规定了“非财产性利益”成为“贿赂”内容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历史研究必须建筑在全面、系统、真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没有不重视史料且在搜集史料上下苦功的。司马迁为写《史记》,“纳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且“南游江淮”,“北涉文、泗”,观察历史遗迹,并“问其故”,为搜集史料,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马克思的《资本论》正是立论于雄厚的史料之上,才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①凡此足以说明史料对研究历史的重要性。一、史料的类别及搜集方法史料可分为实物史料、文字…  相似文献   

7.
判断一个学科的成熟与否,其史料建设的完善程度是重要标准。事实上,对史料的正视和重视是学术研究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前提。老一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一贯重视史料的保存及发掘,尽管那时候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文学史料学”的概念。阿英、唐弢等无不强调史料的至关重要性,并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史料工作。现代文学史料建设的开拓者是阿英。  相似文献   

8.
关于贿赂范围,目前学界存在着“财产说”、“财产性利益说”和“利益说”三种观点。将贿赂的范围扩大解释为可以用确定的金钱计算的利益不仅符合贿赂的本质和罪刑法定原则,而且满足了刑法解释的正义性要求,应该为我国刑法采纳。  相似文献   

9.
“求真”是史学的基本功用,史学研究就是在理解史料、考证史料的基础上,依据史料完成研究任务,研究成果能经得起其他史家的史料检验。所谓证据意识,即“人的头脑对于能够证明某事物的真实性的有关事实或材料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它强调的是反映和过程。”  相似文献   

10.
大量史料表明,作为清代前中期富甲一方的商业资本集团,两淮盐商对当时的教育文化事业作出了突出的社会贡献.他们通过积极捐资建设各种教育设施、推广各种学术活动,赞助各类文人墨客等方式,为清代文教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并因此成为清政府发展文教事业的得力助手.  相似文献   

11.
Salt     
Can we live without salt? No, salt is very important to us. We need salt in our food. Animals need it, too.  相似文献   

12.
Salt趣谈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本文从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的角度探讨南宋赣南私盐和盐子狱的动态演进。认为赣南私盐和盐子狱随着南宋军事斗争和财政状况的演化而或缓或剧,具有阶段性、跨区域、跨族群互动的特点。赣南盐子狱和私盐的盛行,反映了孕育期赣南客家社会经济发展变迁和宋代工商业力量成长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阐述高盐饮食对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危害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公众科学用盐状况及粉末盐对普通公众用盐习惯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采取的盐勺政策使公众对科学用盐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控盐的实际行动上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用盐的随意性仍十分突出。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分析了粉末盐的弊端,阐述了我国试制生产用量易控、安全可靠、符合科学用盐要求的片剂盐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在本校开展此类产品研制的有利条件和可行性,并对其实施方案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平时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强酸盐与弱酸盐反应的一些规律,并结合常见的化学反应,把规律介绍给学生,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  相似文献   

18.
清代盐政问题的实质是专卖与市场调节之间的矛盾,专卖制度将食盐贸易截然两分为官、私盐市场,但定额化的盐税征收体系难以根据市场状况及时做出调整,造成的结果是专卖制的崩溃与私盐市场的逐渐发育。"私盐"这一标签,成为盐商、士绅等既得利益者攻击商业对手的有力工具,而因时因势变革的地方盐法制度只不过是各市场主体之间博弈平衡后的结果。作为清代川盐外销集散中心的巴县,保存着十分丰富的档案材料,为深入探讨这一地区较长时间内食盐贸易与盐法制度变迁的互动过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盐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营商品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商品需求较稳定,供给容易被人为垄断。特别是宋代,对盐的禁榷是非常严格的。宋朝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政府营销网络,以为如此可以降低食盐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有利于销售量的扩大,同时给政府带来巨额利润,但成效却恰恰相反,食盐官营并没有明显改善宋朝的财政拮据状况,反而导致私盐的盛行。  相似文献   

20.
西安明城墙的土体中存在的盐分及其运移导致的泛白、表面酥解、掏蚀等病害,采用电导法、化学分析法及X射线衍射分析法测定了微溶-可溶盐的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西安明城墙土体中的计算微溶-可溶盐总量4.40 g·kg-1以上,主要以硫酸钙、硝酸钠、硫酸钠碳酸钙、氯化镁等形式存在,且不同部位盐分含量和存在形式有差异.这些研究以期为城墙盐分病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