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一份阅读测试卷中,有如下一道题。读课文片断,按要求写话。“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再见了,亲人》) “姑娘记得那么清楚,答得那么流利。一年前的事就好像在她嘴边放着一样。多么有心计的孩  相似文献   

2.
倒溯式展示 在语文教学中,当教师听到正确答案时,不能以此满足,应要求学生去反思思维过程,倒溯思维的形成路线,以达到训练目的。如教学《再见了,亲人》,围绕对“雪中送炭”这一成语的理解展开的倒溯思维: 师:“雪中送炭”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课文中指在志愿军急需的时候,朝鲜大娘送来了打糕。 师:对,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意思的? 生:我查了成语词典,先了解了这个成语的本义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帮助取暖。  相似文献   

3.
上《再见了,亲人》一课,当学到“雪中送炭”一词时,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生:在大雪天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木炭,让他取暖。师:请仔细读课文,说说课文中的“雪中送炭”指的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生:朝鲜大娘是在战士们已经饿到了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他们送去了吃的。师:是呀,课文是这么说的。那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是“雪中送炭”,你能说说吗?生:“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在大雪冰封的时候,给许楼村的瞎眼大娘送去救济粮,这就是“雪中送炭”。生:长征时,红军首长把自己的棉…  相似文献   

4.
上《再见了,亲人》一课,当学到“雪中送炭”一词时,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生:在大雪天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木炭,让他取暖。师:请仔细读课文,说说课文中的“雪中送炭”指的是“谁”  相似文献   

5.
《避雨》一课,记叙一位公社气象站的姑娘和大家谈雨的事.赞扬了姑娘热爱本职工作,精通业务,努力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流畅,结构严谨.而且,文章用一句话点明了中心思想.在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带动全文分析理解,就能收到“牵—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一、自读课文,捕捉中心句1、学生自读课文前,教师出示问题:“我”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事?让学生带这个问题初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即,“我”在去玉山人民公社途中遇到一场春雨,人们在路旁的小草棚里避雨,与公社气象站的气象员谈雨的事.2、提问:在避雨人群中,作者重点写谁?她是什么人?(重点写一位姑娘,她是公社气象站的气象员.)3、提问:这位姑娘是一位怎样的气象员?从课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姑娘品格特点的句子来回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从文中找出中心句:“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呀!”4、理解“心计”的意思,即有计谋,指全心全意做好事情.  相似文献   

6.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 ,画出“她”和“我”分别是谁 ?看一看课题与文章有什么联系 ?2 .根据预习提示读课文 ,画出文中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情动作的句子。二、细读课文 ,探究解疑(一 )学习第一部分 (1~ 4段 )1.课文讲的是阮恒给一个小姑娘输血的事。指名读课文前四段 ,思考为什么要给小姑娘输血呢 ?从哪个词看出情况危急 (迫在眉睫 )哪些句子又写出了迫在眉睫 ?指名读句子。2 .思考为什么要小孩给小姑娘输血 ?(1在场的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 2只有在场的几个孤儿可以给她输血。)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3.用“如果……就…  相似文献   

7.
案例教学《葡萄沟》,我在课前作了这样的预设: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并谈谈“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以此引发他们多读描写葡萄和葡萄干的语言,再让学生选择重点内容———“葡萄干”,创作广告语。学生初读课文后,一个个都很踊跃:生A:葡萄沟的葡萄真多呀!生B:葡萄沟的葡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生C:葡萄干的颜色鲜、颗粒大、味道甜,非常有名。这些体验都是我预想到学生应该回答的,课堂朝着我的预期顺利地发展着。这时,学生D站起来说:“我对课文中‘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的‘好’字印象最深,一个‘好’字涵盖了几个方面,不仅仅指葡萄好,…  相似文献   

8.
一课堂上,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本想解决预设好的让学生整体把握行文思路的问题,这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老师,请问课文第6节‘“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中这个‘小玩艺’指的是什么?”一时间教室里鸦雀无声。这个问题不只问住了学生,也问住了我,因为我根本就没有想过在此时讨论这个问题。我习惯性地对他的善于思考进行了一番鼓励,同时稍稍平静了一下心情,说道“:你真会琢磨问题,读书就是要这样边读边想。现在大家就先来想想这个‘小玩艺’到底指什么?”在把问题抛给学生的同时,我敏感地发现这个问题虽然和我…  相似文献   

9.
九月的广州,气温高达三十五度,暑气蒸人.东山区大礼堂的门开了,人们蜂拥而出,边走边热烈地议论. “《跳水》这课上得太好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一个穿连衣裙的女孩子眉飞色舞地说. “这课扎实,不搞花架子,真正做到了‘从文入手,以文悟道'达到‘文道统一',真是一堂如坐春风的讲读课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击节赞赏. 这是一堂什么样的课?讲课人是谁?原来这是天津市中营小学语文教师靳家彦来广州上的第一堂示范课. 小说《跳水》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篇,又是重点训练项目“注意事物的联系”的重点课. 学生是陌生的,但师生配合  相似文献   

10.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是一组侧重指导“读”的课文,重点训练项目是“主要的和次要的”。训练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阅读,学习分辨课文内容主次,使阅读能抓住重点, 《给颜黎民的信》是一篇书信体的讲读课文,在指导学生阅读中,不汉要帮助学生在“读”中理出信中说了哪四件事.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四件事中“应该怎样读书”这件事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其次,向学生提出问题: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里说了哪几件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主要说了哪件事?这件事是分几层意思说的?帮助学生分辨主次:最后,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这件事一步一步说清楚的。另外,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还应帮助学生弄懂文中关键的句子,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自学能力。 《再寄小读者》是一篇阅读课文,是作家冰心写给少年朋友的一封信,教学中,应在学生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帮助学生消化“主要的和次要的”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理清文章思路,找出重点段落,比如这篇课文一共讲了四件事,而第三件事”怎样练习作文”则是本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章中作者写得最细致、最具体的地方,往往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另外,在  相似文献   

11.
一、词句训练词句训练应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在进行《海滨小城》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浩瀚”的意思.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察点即“街道的巨头”,再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用哪个词描写了大海的样子?”学生回答:“课文中用‘浩瀚’一词描写了大海的样子.”我继续问:“‘浩瀚’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联系前文可以答出:“‘浩瀚’是指海水广大无边的样子.”  相似文献   

12.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能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3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  相似文献   

13.
《年关》这篇课文围绕“我”父亲说的“年关难过啊!”来写,教学时,可抓住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组织整个课堂教学。 1.学生初读课文,划出点明课文中心的句子(课文第二节倒数第二行),指名读后教师板书:“年关难过啊!”然后要求学生想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讨论时,教师在“年关”、“难过”下面分别划上横线和箭头。 2.抓住文章中心后,引导学生学习重点段“上门  相似文献   

14.
我在辅导学生阅读《景阳冈》这课时,有个学生突然提了这么个问题:“老师,为什么作者要称‘老虎’为‘大虫’呢?”这个问题把我给问住了。说实话,《水浒传》我看过,《景阳冈》我教过,辅导课我也备了,怎么就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呢?真是“大意失荆州”。怎么回答学生呢?我如牛负重。“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待我‘研究’一下,再作解答。”我表扬了那个学生。其实,说是在表扬,倒不如说是在婉转地“脱逃”。  相似文献   

15.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  相似文献   

16.
【案例】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材《四季的脚步》教学片段。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初读课文,认字、写字。师: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把这些生字读给同学听。师:(在屏幕上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表)你能读出这些生字和每个生字在文中的句子吗?哪几个字是你以前就认识的?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学生读出文中含有生字的句子然后汇报。)生:我上舞蹈班,就认识了“舞蹈”两字。生:爸爸、妈妈带我游览张家界,我认识了“索溪峪”的“溪”字和“张家界”的“界”字。……师:你们真是爱学习的孩子,能从生活中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上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时,有同学问:“课文中说:‘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者不屑载这件事,只有《文艺新闻》上有点隐约。其辞的文章。’《文艺新闻》也是上海的报章,它载了‘这件事’,为什么前面说上海的报章‘都’不敢、不愿,不屑载这件事?这不是前后矛盾吗?”这个同学的提问颇有点咄咄逼人。笔者曾多次上过这篇课文,但没有人就这个特选句提出过问题,教者也就囫囵过去,现在是回避不了了。这个句子从逻辑上分析起来是矛盾的。但语言不等于逻辑,丰富多采的汉语中有不少有  相似文献   

18.
所谓问点就是教师在讲授时提出问题的切入点.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设问的地方很多,但又不能随意设问,这就要优选问点.1、问点要着眼于突山重点.这就是说设问要选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这“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知识点;这“关键”就是教学的目的目标.如《将相和》可抓住题目发问:“将”指谁?“相”指谁?他们为什么闹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我的战友邱少云》可抓住“纹丝不动”一词发问:“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怎样“纹丝不动”?“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抓住课文的重点进行设问,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完整的了解,从而掌握文章的重点知识.  相似文献   

19.
在上《草原》这一课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时,我故意讲了这么一句错话: “读了《草原》全文后,我想,既然课题是‘草原’,课文的中心就该是课文的第一节,因为这一节是描写草原景色的。同学们同意我的想法吗?”稍停,一个优等生站起来发言了:“应该先确定中心思想,后确定重点,不能根据课文题目来确定重点段。”我佯作争辩:“那好,我先确定中心思想:本文  相似文献   

20.
在讲授《第一场雪》的课堂上一切都按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全班同学也都被老作家峻青对第一场雪细腻优美的描写吸引住了。可是在最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总结概括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有两位学生对我的总结提出了疑问。“老师,大家都知道下雪天是非常寒冷的,可课文中又为什么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呢?”“对!老师,既然前面课文讲了大雪可以帮助庄稼冻死害虫,那又怎么能说厚厚的大雪像棉被一样保护小麦过冬呢?这不是刚好前后自相矛盾吗?”对学生突如其来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在课前倒真是没有认真细致地考虑过。不过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