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主体性是人类一般的基本的特性,也是人类继续向前发展,不断超越现有水平,朝着更完美的方向发展的动因、条件与力量:人的主体性的培育主要是依靠教育来实现的,教育致力于人的主体性也就是提高教育自身对社会作用的本质力量。我们今天讲素质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素质。  相似文献   

2.
人的主体性与生态伦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人类愈来愈显示出不同于动物和自然界的本质和力量的今天,不能不强调人对自然的主体性。以实践这一对象性活动作为基础所理解的人的主体性包括人对自然和人对人自身两个方面。人对自然的主体性是基础,人对人自身的主体性则是人的本质即自由最终形成的内在根据。因此,在全面理解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所表述的“人类的价值中心论”,不仅不能被抛弃,相反应该被发扬。生态伦理学是透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同一般伦理学一样,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就会使其指向发展错误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主体性”的哲学诠释 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社会文化思潮中,关于人的主体性研究一直是个重要的课题。文艺复兴时,新兴的资产阶级率先发出了对人的主体性的呼唤,他们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指出人应理性地参与世俗社会,承担社会义务,享有应有的个人权利,提倡民主、自由、博爱。  相似文献   

4.
无法消解的主体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主体性问题由来已久,人的主体性,最重要的问题是在现实的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人的主体性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们越是追求自己的主体性,就越发觉自己对于物的依赖。主体性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是当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现代人最主要的观念之一。当然现代人的主体性也包含了一些缺失,应该相信,未来人类会有更新的主体形态。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反映了现代人类对自身的本质力量价值及发展前途的认识和关注,也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在各个实践领域中主体力量的提高而导致的人类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一种反思。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使他们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倡并构建主体性教育.已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何跃利  马霞 《文教资料》2007,(14):123-124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一种时代的哲学,是本体的、价值的和实践的,促进着中国教育思想和实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对主体性教育这一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是很有意义的。主体性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性教育的价值在于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唤起和对教育功能的拓展及对面向未来教育的选择;主体性教育的实践必须塑造自觉的学习主体和建构有效的进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十多年来,在哲学价值论的研究中,关于价值本质的“关系说”①影响面颇广,似有成为价值论的主流的迹象。然而我们认为,基于“满足需要”②的“关系说,可以说是一个“使用价值”意义上实用主义的界定。③马克思早就指出过价值与使用价值在学理上有实质性的区别。使用价值的静态化与效用性,必然导致在“需要满足说”内部强调人的主体性,只能是自相矛盾,主体性的地位不得不成为附庸的和工具性的。“关系说”表面上肯定人类主体性,其实,在根本上是对人类主体性,尤其是人类整体的主体性及其最高形态──自由主体性的否定和排斥。我们知…  相似文献   

8.
人性、主体性与主体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体性教育思想”是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或难点问题。本文试图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对人性与主体性的关系问题进行哲学思考,提出人性发展的精神维度是主体性发展的根本目标,并结合人类自身解放历程的考察和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分析,论述主体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主体性"的哲学诠释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社会文化思潮中,关于人的主体性研究一直是个重要的课题。文艺复兴时,新兴的资产阶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人的主体性发展与培养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点,是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特征。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人对身心发展规律的自觉认识、自觉运用,人对自身发展的主动权的获得,正是人的发展标志,是人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略论主体性哲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80年代开始,主体性哲学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股强大的思潮或思想运动。从广义上把主体性哲学理解为以主客关系式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哲学,是以主体视角观照客体世界的变革哲学。主体性哲学的人学意蕴:一方面,它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塑造现代人;另一方面,它充分体现了哲学对人之生存、人之发展深切关注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黑格尔、马克思哲学中主体性思想的梳理 ,超越形而上学 ,从而认识人自身的本真性。整个世界是为人而去存在 ,实践过程是人的主体性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基本特征是主体性。而教育则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必须重视受教育者个体的主体性的发展。文章对主体性教育内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当前教育现状提出这一观点的缘由进行了深层的追问,对具体运作策略的探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彰显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笛卡尔对理性与自由意志的论述,确立了主体性的地位。德国古典哲学张扬了主体性,在康德的认识论领域,主要表现为"知性为自然立法";在伦理学领域,表现为实践理性优于理论理性、"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费希特的哲学以"自我"为出发点,进一步张扬了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他对自由的论述。近代哲学的主体性思想,给当前的主体性讨论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主体性德育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现代教育是与现代社会相对应的。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把培养人的主体性作为根本目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养,是一种主体性教育。这也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工具性教育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德育正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逐步确立和社会发展的强烈呼唤中成为了当代德育的重要课题。一从根本上说来,人的主体性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大多倾向于这样一个原则,即必须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来界定主体与主体性。这个共同的出发点也引发出另一个看法:即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  相似文献   

16.
张浩 《教学与管理》2006,(12):135-136
一、主体性教育的内涵分析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从而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主体性,亦即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而所谓的主体性教育,指的是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培养问题,认为主体性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增强和发展人的现代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过程,通过主体性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现代思想、自我意识,能有效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自主地进行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人,从而达到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三者有机统一。教育的主体l生是同教育之外的其他社会现象(如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等)的主体性相并列的一个同位概念,教育具有萁自身独特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西方古代近代哲学基本上遵循客体性的原则。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则从人的意志冲动、意向行为、本真存在、心理活动、有效行动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阐明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实现了主体性转向,大多具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夸大了人的主体性,但对于我们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网络空间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在帮助人类扩展自身主体性的同时,也给人的主体性发挥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信息时代,建构与提升人的主体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加强网络主体意识教育,强化网络主体自我修养,加强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的整合及人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二元论主体哲学和技术理性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教育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完整的自我的三重支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必然性。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樊篱 ,需要运用整体有机论的视野重新建构人的主体价值 ,把主体性理解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内在统一 ,由此确立起哲学和人类生活中的“新主体性原则”。指向于“新主体”的生成、内化了“新主体性原则”的教育即是“新主体教育” ,追求“新主体教育”是建构教育中之时代精神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问题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从整体上看,现代中国有关主体性问题的讨论基本上是囿于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缺乏中国哲学的自身特色.少数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将明清之际看作是中国现代社会的发端点,在中西对比的宏观视野里论述了中国现代主体性的自身特点,如相对于西方走出中世纪反对"宗教异化"的现象,中国社会则反对"伦理异化";相对于现代西方社会的"顺产"而言,中国近代社会是"难产"[1]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