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楚辞在汉代奠定其学地位和传播基础,而作为一种体的确认是在魏晋六朝时期。《楚辞》和《楚辞章句》的面世推动了屈骚在魏晋六朝的传播,而这一时期的传播方式与接受角度都有新的变化,从重情而转向了尚辞。随着体辨析的风行与大量的章别集,总集以及书志的出现,魏晋六朝人对屈骚的认识逐渐从模拟怨情转而关注其艳词,并以艳词作为骚体的特色,从汉人的辞赋不分到齐梁人的骚赋分立,从汉人的区别屈宋到齐梁人的屈宋并举,体现了这个时期学观念的演进与学思潮的变化,楚辞随之而成为了独立的类。  相似文献   

2.
《楚辞》的艺术精髓可谓主要表现于其丰富的想象和特殊的"兮"字句式的运用,"兮"字语用功能的丰富性使楚辞语言的表现极具情感表现力,故常为后人所取法。综观屈宋之后,效其法者众多,但句式基本趋于单一,缺少灵动变化。故自朱子以降,多遭诟评。然对楚骚精神的继承,实自初唐四杰已蒙变新,特别是拟骚句式的运用,亦生新变巧,化用"兮"字句式,虚实相兼;又兼融对问、抒情、议论、叙述等表现方式。初唐四杰赋的拟骚实践及其拟骚倾向在楚辞接受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亦开后来赋"祖骚宗汉"之先。  相似文献   

3.
文体类别上的区分,和文学理论意义上的区别,是南朝文论区别骚、赋的两种方式。通常的研究方法将两种方式分开看待,或局限于《文心雕龙》《文选》二书范围之内,并不完全适应于南朝文论的实际情况,难以对骚、赋区别现象有整体性的认识。仔细梳理南朝文论对骚、赋的认识情况,实际上,在《文心雕龙》之前,南朝文论中已形成对"骚"文学作品方面的共同认识,而与论赋的共同倾向有较大差异,成为骚、赋在文学理论意义上区别的前提。在南朝文论对骚的共识中,还包含着对"骚"文体方面的一种论述思路,对骚、赋文体类别上的区分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律赋是清代科举考试文体之一,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因而清人对于律赋的注解和评点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本文通过对清代律赋选本的举例分析,揭示出清代律赋选家的注典、释义和评点特色,可供今人整理及其利用古籍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两汉经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经典也成为一切言说的标准。受其影响与规范,两汉赋论也显现出鲜明的经学色彩。由于各赋论家在对经学的接受程度、对大赋的创作以及对屈骚的评价等方面存有差异,各人的赋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部分赋论家论赋关注到赋作的语言艺术,并给予肯定,具有早期朦胧的文体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6.
律赋论体     
律赋是唐代的新文体,其名大概出自唐五代之际。病犯;另外,隔句对又要比限韵和对偶更能显示律赋的特色。的区别。律赋的主要特征是声音,不仅指平仄,还深入讲四声认清了律赋的标准体式,则不难分辨律赋与其它赋体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王双 《沧州师专学报》2012,(2):27-29,67
新时期以来对骚体赋所属范畴及文体属性的认识还存有较大争议。其分歧点主要集中在"拟骚"是辞还是赋;"骚赋"是赋还是诗。而对这一问题的厘清,既是解决骚体赋归属问题的核心所在,也是对本阶段骚体赋进行系统辑录、勘校及深入研究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8.
曹植之所以能开创赋体新境界,成为一代赋家,与他对屈骚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本文以曹植的<橘赋>与屈原的<橘颂>相比较,从中见出曹植在题材内容、表现方法、语言形式等方面对屈骚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上"诗骚"传统与"辞赋"范畴,作为共识而被人们接受,其中内涵对经典的树立以及由此形成的迷障,却鲜有提及,与此相关而呈示于赋域的"诗赋"与"骚赋"两大传统,也因为属于常见的批评范畴,没有得到系统地梳理与清晰地展现.而在赋学批评史上,源自汉赋用<诗>形成的"诗赋"传统以及其依经立义的批评观,与围绕科举用"赋"而产生的"骚赋"传统以及其"祖骚宗汉"学说,特别是后者所体现的传法定祖的思想,形成了由"诗赋"到"骚赋"的理论变迁,这既有研讨赋论史传统的价值,也有重新审视文学史变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同治、光绪年间是清代古体赋学的又一座高峰,它紧承乾嘉以来的古律之争,推尊骚辞和汉赋。而刘熙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赋论家。论赋起源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提出“赋当以真伪论,不当以正变论”,提倡祖骚尊汉,推崇屈原的《离骚》和汉代辞赋,表现出道光以来赋学的崇古趋向。  相似文献   

11.
祝尧的古赋流变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尧把辞赋的演进分为五段:楚辞体、两汉体、三国六朝体、唐体和宋体,认为自西汉开始,辞赋一代工于一代,至唐、宋进士赋体,丽辞藻句已达极至,宋人纠枉过正,衍出说理一体.他论辞赋有四体:古赋、俳赋、律赋和文赋.古赋祖骚宗汉、以情为本,俳赋务于对偶、协韵,律赋严于声律,文赋的特征在于议论.祝尧讨论了后骚、辞、文、歌、操与古赋之间的关系,继晁补之、朱熹之后,兴文体横向比较之风.  相似文献   

12.
李白通过仿写赋作,学习前人赋篇表达技巧,并在组诗创作中加以发展:采用了脱胎于赋体总分总结构的总题分咏的结构方式;主要部分用铺陈之赋法行文,甚至内部形成递进关系;全篇以骚赋“奇思”驾驭源于汉大赋的多种表现手法;并选用与内容配合的骚化语言。种种发展是李白在其主体精神引领下主动选择吸收多种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清代赋学是对此前历代赋学的总结与发展,对赋学史上的诸如古、律赋之争等重大的赋学理论问题均作出了理论阐发,并建构了富有体系的律赋理论与古赋理论。回顾评述清代赋学研究的状况,总结其成绩与不足,这对未来的清赋研究无疑是必要和有益的。本文主要从国内与域外两个层面,从20世纪初至80年代及80年代以来两个时段对清代赋学研究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骚、赋分别为不同的文体,不应为一谈,屈原之作不当以赋名之。文章着重从骚、赋产生的历史状况,骚、赋体性之差别,骚、赋之流变,说明二者之不山,其中对骚、赋体性之别论述较为具体细微。文章最后对与此相关的几个问题,如刘勰、萧统对骚、赋的分辨,汉人何以称屈作为赋,以及骚体赋进行了简要论述。此文有助于解决对屈原之作称名混乱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清代嘉道年间的诗赋家陈沆是诗人,也是“清代律赋四大家”之一。近一二十年来,由于各地重视地方先贤文献的整理,《陈沆集》两度整理出版,这对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与研究不无奠基之功。2002年和2016年《陈沆集》两度出版发行,在校点上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整理出来以供阅读《陈沆集》参考。文章的后半部分全面梳理了陈沆的律赋创作,有利于重新全面地认识陈沆的文学成就。陈沆存留的律赋全为馆课赋,多达76篇,其律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嘉庆道光年间学术风气由汉学向理学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骈赋与律赋是赋体文学发展中最重要的两大分支。骈赋开启了赋文学形式发展的滥觞,律赋则在形式创作上达到高峰。至晚唐,律赋进一步扩大题材,增强情感抒发,在内容上与骈赋产生勾连。如此律赋与骈赋呈现出鲜明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17.
曹植之所以能开创赋体新境界,成为一代赋家,与他对屈骚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本文以曹植的《橘斌》与屈原的《橘颂》相比较,从中见到曹植在题材内容,表现方法、语言形式等方面对屈骚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唐宋是中国赋学批评史上的中衰期,其理论成就上不及汉魏六朝,下不及元明清,然唐宋两代科举试赋(律体赋)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赋论特色:一是赋的本体论,即赋如何写的问题,亦是璺学古律之辩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赋与科举的牵连,围绕着科举试赋,文学派与经义派展开了不断的论争,并备才学之辩发展到朋党之争,赋与政治的关联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9.
律赋是科举考试的一种重要也是最具有学性的体。但历来的学研究对它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律赋是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多种学因素促成的结果。它是诗歌格律化过程中的产物。唐宋用以科举取士,清代出现了律赋的高峰。律赋能够检验士子的学问与才情,在学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章技巧和美学观念,是中国形式主义美学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0.
汉代是有载籍以来全面接受和传播屈骚精神的第一朝,汉代骚体赋又是汉人接受传播屈骚精神的艺术结晶。汉代骚体赋从文体特征到题材内容、思想情感,始终映射出屈骚的光辉。汉代骚体赋对屈骚的接受突显出“士不遇”的忧惠,对忠君爱国精神、正直高尚品格的颂扬,同时又表现了对屈原以身殉国行为的批评。凡此种种,忧患、颂扬、肯定与批评,都反映了汉人的人生观、道德观和社会思想观念,并带上汉代大一统的社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