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煜  钟惊雷 《教师》2023,(10):21-23
深度学习作为与发展核心素养相匹配的重要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强调在教师影响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度教学理念对古诗词学习提出了显现主体性、提高对话性和生成协同性的新要求。基于此,研究从深度学习理念出发,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探究深度学习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价值意蕴及特点,进而提出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入情入境,主动参与;提升素养,以教育人;建构整合,比较拓展。  相似文献   

2.
深度学习是指向学生的思维深度,强调让学生经历深层次的知识建构过程,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迁移运用的学习。从深度学习走向深度教学的研究,这是由教与学的一致性所决定的。科学把握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的认知观特征,正确认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理解、学习建构、师生交互以及学科意义,通过创设对话教学、问题教学、议题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手段开展深度教学,使学生在挖掘知识背后价值与意义的过程中层层递进地提升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学习任务的建构,是开展古诗词整合教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如何通过多种类型的学习任务深度整合古诗词教学,旨在提升古诗词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在古诗词整合语境下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综合文化素养。具体可以意象、情感、历史等为线索建构学习任务,确定学习主题,运用多样化的文本鉴赏策略,实现古诗词的深度整合教学。  相似文献   

4.
<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大量文学作品,需要对其进行阅读、理解与分析,这个过程本身相对枯燥,难以给学生带来良好的体验感,导致学生实际学习效果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积极导入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各种优质的教学情境,切实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感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古诗词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的难点所在。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古诗词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研究,让学生深度品味古诗词,形成良好的诗词素养,为学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将"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的教学观指导于课例"两角和正切公式"的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充满活力地建构数学知识,凸显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相似文献   

6.
将"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的教学观指导于课例"两角和正切公式"的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充满活力地建构数学知识,凸显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相似文献   

7.
傅海英 《家长》2023,(33):177-179
<正>评价一堂课最核心的因素是能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而所谓核心素养的发展,背后是学生的深度学习在课堂中的发生情况。深度学习指向四个深度建构,即知识的深度建构、思维的深度建构、能力的深度建构和人的发展的深度建构。基于深度学习的丰富意蕴,教师应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融合真实有意义的教学情境资源,设计梯度的教学任务,完善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可见地学、完整地学、深度地学。本文以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桃花源记》教学实践为例,探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文言文教学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故而古诗词教学效果很难有质的提升。要想提升古诗词教学效能,教师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音乐元素、表演元素、绘画元素和其他文学样式,并时刻注意夯实学生的古诗词知识积累,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品味汉语之美,开掘思维深度,提升审美水平,培植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钱国芬 《天津教育》2023,(27):71-73
<正>语文古诗词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为了降低此部分知识的认知难度,教师可以采用“结构化”教学思路开展授课活动,让学生自主探寻与教材古诗词相关的课内外信息,研究古诗词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深度品读古诗词内涵,从整体视角出发认知古诗词,进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质量。对此,为了使“结构化”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阐述了教师通过完善课前准备工作,开展系统化探知活动,改善学生认知效果的教学策略。一、语文“结构化”教学概述  相似文献   

10.
结合实例说明实施深度学习要采用以下策略:联想与结构: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活动与体验: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本质与变式:让学生深度建构知识;迁移与应用:让学生的知识用起来;价值与评价:让学生去追求真善美。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36):3-4
学生的学习深度不够,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热闹的表层,并没有通过学习达到知识的深度建构,没有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因此教学中要关注题组的练习,只有高质有效的题组练习,才能让学生既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又能通过练习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本质理解,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真实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进行“电磁感应中的电量问题”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存疑”到“释疑”,从“释疑”再“生疑”再“释疑”的过程,以此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知识,实现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3.
深度学习过程着眼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方法迁移,并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核心素养。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经历数学学习的时间很短,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皆有欠缺,那么如何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落实深度学习呢?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为增强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善诱学生寻找古诗词的美感,让古诗词教学更有诗味;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古诗词教学更有趣味;创新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让古诗词教学更有动力;营造古诗词诵读的氛围,让古诗词教学更有活力"四个方面探究有效的初中"部编本"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郭元祥  李新 《教育研究》2021,42(9):39-49
从教学的角度看,学科想象是一种"意象性的认知",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基于感知理解、思维过程、已有经验和学科知识的加工而建构意象的学习活动,是学科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是基于形象思维建立新的图像表征并建构意象的一种综合学习能力.学科想象具有形象性、意义性、超越性和学科差异性等特征.充分表达学科知识的多维属性和价值,充实学科知识与个体认知之间的"间隙",是学科想象建构的前提;统觉感知、理性思维和情感体验是学科想象生成的过程;而意义建构与经验超越则是学科想象的归属.想象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科想象力的教学活动.实施想象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必须克服机械训练,通过深度教学把知识带回来,促成学生与知识的生动相遇,让学生真正获得"强有力的知识";引导学生的学习投入,培养学生学科观察能力,发展高阶思维,让深度学习可见;通过增强知识学习的关联性,激发学生情感体验,让课堂充满画面感.  相似文献   

16.
知识关系建构是众多学习理论研究的关键问题,也是数学深度学习的重要内涵与主要思维特征。忽视知识关系建构重要性易导致两个问题:使课堂教学异化为例习题教学;使学生无法掌握解题策略与基本思想。重视并善于进行知识关系建构的数学教学具有显著成效的主要原因:可帮助学生构筑扎实的学习基础;可帮助学生增强知识应用能力。借由知识关系建构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进路与方略:以探究示范教学,引导学生研究知识纵横关系与“簇知识”;促成“结构性理解”,启发学生感悟作为知识结构精髓的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古诗词教学探究语文深度学习的路径,在古诗词阅读中重现文本作者的人格魅力,发现言语之美;通过整体性的文本互相印证阅读阐释联系的观念;采用言语对话的方式,寻找语言的精神家园;开展研究性学习来培养深度学习的学术思维,扣住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最终体现语文深度学习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建构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支架式教学理论强调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所学知识,对于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升、获得扎实的文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以"支架式教学"为研究核心,在界定支架式教学概念,阐述支架类型、支架式教学模式与高中古诗词教学适用性的基础上,考察学情,了解学生文学基础;依据课标,制定教学目标与方法;搭建支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9.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与重要内容,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落实科学探究,首先要创设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之后是形成概念、认识规律,建构物理知识体系,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最后,要通过运用、巩固、深化物理知识,让学生再次经历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20.
“关注学生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着力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从而“生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智对语文教学的生成,及时巧妙地运用,优化课堂教学,能提高学习效率,让知识的“生成”更有深度、更有智慧,在“生成”中建构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体验学习的乐趣。当今的语文课,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同样的课题,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