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辞源》、《辞海》振红《辞源》、《辞海》是近几十年来,我国最为通行的工具书。它们都是以我国旧有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了现代辞书的特点编纂而成的。《辞源》出版于1915年,由陆尔奎、方毅主编,商务印书馆编6人《辞海》出版于1936年,由陆费奎、...  相似文献   

2.
梁华川 《图书馆论坛》1993,(2):72-73,71
《辞源》①是我国一部很有影响的辞书。问世以来,备受赞赏,但也不乏异议。本文仅就争议的一些问题,谈谈一管之见,恳请前辈和读者指正。一、《辞源》之源《辞源》出版后,就是人对《辞源》之源提出种种异议。有的认为“但见其纰缪百出,未见其探源也。”有的甚至断定“《辞源》无源。”修订版  相似文献   

3.
乔永 《出版史料》2009,(1):121-124
《辞源》是借鉴国外辞书编纂工艺首创体例的第一部新型辞书,被誉为第一部中国百科全书。《辞源》编写体例奠定了现代汉语辞书编纂体例和基本格局。《辞源》编撰与出版已有百年历史,回顾《辞源》百年编纂和修订的历程,对现代辞书编纂与修订和我们《辞源》新的修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1981,(4)
《辞源》与《辞海》都是大型汉语工具书。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首先从它们的性质来看:《辞源》以语词为主,重在溯源;《辞海》则以字带词,主要解决读者“解难释疑”的需要。其次从它们的侧重点来看:《辞源》侧重解释语词典  相似文献   

5.
丁希如 《出版科学》2011,19(1):93-98
《辞源》从1908年动工编纂至今已达百余年,在这百年间,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辞源》也经过了多次的改版。研究《辞源》的版本特征,可以明显看出时代变化对出版物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的镇馆之宝。《辞源》第三版的修订,商务印书馆《辞源》项目组做了大量创造性工作。本文从准备、认识、模式、育才、百科、注音、体例、书证、成绩、遗憾、问题、聘人、开发等方面,回顾了这次修订工作的一些做法及其得失,为大中型辞书编修提供践行借鉴。  相似文献   

7.
《辞源》——近代第一本词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家熔 《出版史料》2001,(1):110-113
我们都知道《辞源》,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初出版于1915年,是部综合性中型词书。新中国成立后重新修订,成为古汉语中型词书。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产生的背景和它的历史贡献。 (一) 产生《辞源》的历史需要《辞源》的选题产生经过多年的考虑。产生《辞源》的历史条件,或说客观需要有三个: 自从上世纪“西学”传入  相似文献   

8.
王竞 《图书馆建设》2001,(3):109-110
大辞典》,积累有万余张成语源流训解卡片 ,书虽尚未得出版 ,但考据钩稽资料 ,开阔了他的视野 ,帮助他重温了青少年时代背诵的许多诗文、小说、戏曲片断 ,为他后来写辞源考订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在所著《我的手抄本〈金文编〉》中 ,对此曾有所提及。他说 :“古今学人读书治学 ,往往离不开背诵与抄录 ,抄书确是治学的好方法之一。”又说 :“今人治学也不例外 ,即使到电脑时代 ,背诵与抄录 ,恐怕仍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又说 :“我以为即使你将《四库全书》输入电脑 ,而于人脑中却无多书卷 ,恐怕也难于下笔千言 ,倚马可待。”田先生的这些切…  相似文献   

9.
听说不少读者因为修订本《辞源》分册出版间隔得太长,很有意见。我也有同感。去年,满意地买到了《辞源》,可是几次查字,都没有查到。原因是这部修订本《辞源》一共四册,而现在只出版第一册,第二册据说今年可以出版,而第三、四册的出版日期不得而知。为什么《辞海》三个分册可以一次出齐,而《辞源》就做不到呢?  相似文献   

10.
《四库禁毁书丛刊》:本世纪的一件文化大事--访王钟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宝珠 《图书馆》1999,(4):76-77
王钟翰,1913年生,湖南东安县人。1938年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毕业。1946至194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进修两年。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清史杂考》、《清史新考》、《清史续考》,发表论...  相似文献   

11.
新编《辞源》,内容丰富,方便读者,其功不小,然亦有未尽善处。今举三条,辨正如次。一、《辞源》“骨更”字条下云:“(一)食留咽中。见《说文》”。按:《说文》曰:“骾,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晋语》:卜籀曰:狭以衔骨。韦注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曰骨骨更之臣。《汉书》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食骨留咽中,,这个“骨”字是少不得的。如果仅是“食”留咽中,则为因噎废食之“噎”矣,不成其为“骾”了。旧本《辞源》作“骨留咽中也”,省一“食”字,犹不失原义。今《新华字典》解作“骨头卡在嗓子里”,非  相似文献   

12.
《辞源》的编纂开始于一九○八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一九一五年以甲乙丙丁戊五种版式出版。一九三一年出版《辞源》续编,一九三九年出版《辞源》合订本。一九四九年出版《辞源》简编。《辞源》以我国旧有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了现代词书的特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注释、书证,重在溯源;是我国现代第一部较大规模的语文词书。全国解放后,读者迫切需要一部思想性、科学性统一、内容充实的古汉语词典,用来解决阅读古籍时关于语词典故和有关古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使用《辞源》时,发现其两处疏误,现录出,供参考。 1.《辞源》合订本(1988年1版)第814页"朴"字第一义项后有"参见‘原朴"字样。 "原朴",不成词,疑是"厚朴"之误。厚朴,"落叶乔木,皮、花均可入药。" 2.同书第1890页"骨鲠"条下所举书证:"《宋书》《孔凯传》;‘凯少骨梗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 ‘凯’,误。当作"觊"。查《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并无"孔凯"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文化史上,中国辞书编纂史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而《辞源》及其修订,更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和重要价值。初版《辞源》(1915年),是借鉴国外辞书编纂工艺首创体例的第一部新型辞书;修订本《辞源》(1979~1983年),则是我国有史以来体例最完备、品位最高的大型古汉语辞书。因而,在中外学术界享有广泛的盛誉。世无完人,金无足赤。《辞源》及其修订本,当然也不例  相似文献   

15.
修订本《辞源》一、二、三册,已经陆续出版了,不管是语词的释义,还是书证的征引,都比旧《辞源》有很大的提高.《辞书研究》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和《中国语文》一九八二年第四期,先后发表多篇评介文章,肯定了修订工作的成绩.它的确是一部为阅读古籍用的较好的工具书,给古典文史研究、教学工作者从及编辑人员带来不少方便,深受大家的欢迎.当然,这样一部大型的、成于众人之手的百科词书,不可避免地会有不足之  相似文献   

16.
1987年岩波书店首次推出《广辞源》CD—ROM黑白版12与8英寸光盘,销售至今已逾10万枚。1995年12月,历时8年,岩波书店《广辞源》(第4版)最终完成彩色光盘化,推出CD—ROM多媒体彩  相似文献   

17.
《辞海》最初刊行于一九三六年,是按部首编排,以字带词,兼有语文字典和百科词典性质的大型综合性词典.选收词目十万多条,包括成语、典故、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解决读者“质疑问题”的需要,兼顾各学科固有体系。《辞源》编纂于一九○八年,一九一五年出书.  相似文献   

18.
公元1915年,商务印书馆编的《辞源》,作为我国第一部新型的百科全书式的词典出版了。这部书在旧字书、类书、韵书的基础上,兼取当代外国辞书的长处和特点,适应由清末到五四以前“钻研旧学,博采新知”的时代要求而产生,新旧兼包,内容丰富,深受当时知识界的欢迎。它参酌《佩文韵府》收录字词的方式,略加改变,以单字为词头,下列词语,一直为后出的词典沿用的体例。就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这一期的“书与人”栏里,编发了题为“萤雪自励,烛照学人”的书评,很值得学人一读。田忠侠教授。“以一人之力,锲而不舍,为《辞源》更加完善而考订、辨伪,三年间相继推出两部考订专著”,共70余万字,为文化建设做出了令人钦敬的贡献。为了和此文相照应,又在“秉笔直书”栏配发了“众人编书矛盾多”一文——这类批评稿本刊已经发过很多,也不想再发了,配发的目的在于借以提出一个问题:文中指出的那种矛盾,难道书的主编们看不出来吗?不,绝不是学力不及,而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虽署主编之名,却未行审稿之实。  相似文献   

20.
《清史列传·儒林传》四卷,殆就有清国史馆后先纂定之《儒林传》稿集录而成.其稿杂出众手,各传精粗不一,其中不无记事、年月舛错者.然其传记颇多出于《清史稿·儒林传》之外者,记事亦较《清史稿》为详,故学者考论清代学术人物,仍多取资于是书.余前尝录考订札记十数事,为《〈清史列传·儒林传〉考证》;今续录十二事,以补前考所未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