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存的王肃《论语》注与郑玄《论语》注,其差异主要是表现在两个学术层面上:第一,知识层面上,因为经文文本文义的模糊不清或经文的断句分歧、字词训解不同,从而造成了郑玄和王肃对同一经文理解的不同,不是王肃故意与郑玄注对立,属于正常的学术争鸣。第二,学理层面上:“王学”反对“郑学”注经时掺杂谶纬,王肃《论语》注既较郑注更为简约、理性,少有谶纬说经,而其少部分又注重义理发挥。郑玄《论语》注和王肃《论语》注的上述差异,远不能反映郑(玄)学、王(肃)学之争,尤其是两者在今古文经学的纷争。仅就此而言,当前学术界似有夸大郑王之争之嫌!  相似文献   

2.
范宁,东晋经学家,治经以《谷梁》为主。他提倡儒学,反对玄学,认为玄学之兴罪在何晏、王弼二人。范氏所撰《论语注》史志失载,散佚已久。晋江熙《集解论语》杂取十三家说以成书,范氏居其一。今参校马国翰辑本,复为钩稽,共得四十三节。  相似文献   

3.
历来《论语》的注家极多。由于注者的思想观点不同,加之《论语》言词过于简略,所以释词析理多所分歧,这里,仅就《论语》的第一篇第一章试作辨析。(一)词句内容辨一、辨“习”一般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把“学而时习之”的“习”解释为“复习”、“温习”、“诵习”等,译为“学了又经常复习它”。这是不完全符合原意的。“习”在《论语》全书中共用三次:  相似文献   

4.
随着晚清常州公羊学派的兴起,诸儒逐渐开始舒缓汉宋之防,汉学的自我更新亦随之兴起。经学研究内部出现了一股以《公羊》解《论语》的热潮,尤以辑录何休《论语注训》为盛。其中,刘逢禄的《论语述何》被后人批评为师心自用,而有“郢书燕说”之讥;相比之下,刘恭冕的《论语注训》,或兢兢于辑录,或引申其说,间裁断于己,而又论证严谨,令人信服。刘氏以朴实的乾嘉学风为根基,去认同今文家的素王大义,故而产生一种事与理的融通,在晚清群经公羊化学潮中独树一帜,并对后学产生一定影响,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敬胤注与刘孝标注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学者汪藻《世说叙录》一书存留萧齐敬胤注39条,非音韵训诂类注释,其主旨同刘孝标注一样,一为广异闻,二为考辨史料。刘孝标注审慎谨严、精赅简要,敬胤注诚不可与之同日而语,但作为发现《世说新语》价值之第一人,敬胤发轫之力,功不可没。对比二家注释,刘注在史料的采用和真伪辨析上,显然对敬胤注有所借鉴.有的明系直接引自敬胤注。  相似文献   

6.
在对《论语》和《孟子》中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进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二者的异同。指出从《论语》到《孟子》,名词性称谓的意义和用法都有所发展,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认为《孟子》时代的称谓礼仪已经发展得比《论语》时代更为严格,更多限制。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卷 2《分论·三礼》中言 :“‘三礼’的名称 ,比较地发生得很迟 ,从前并没有。东汉末 ,郑玄注《周礼》、《仪礼》、《礼记》 ,才合称‘三礼’。”我们以为梁启超这一看法有误 ,主要依据有 :第一 ,《后汉书·马融传》曰 :“融才高博洽 ,为世通儒” ,“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 ,可见马融就曾注“三礼”。第二 ,郑玄本为经学大师 ,但其学授自诸人 ,他曾为马融弟子 ,并从马融学习《周官经》。据《后汉书·马融传》曰 :“北海郑玄…  相似文献   

8.
学生称"弟子",即认老师为"父兄"。《论语》中"先生"、"父兄"各二见,注家多将"先生"注为"父母"、"父兄"、"长者"而不作"老师"解;二见"父兄"一指孔子,一指子路,而两人均无父兄在世。笔者认为《论语》中"先生"、"父兄"均指老师。  相似文献   

9.
三《礼》注与《毛诗》的关系体现在三《礼》注与《毛诗》经文、《毛诗序》、《毛诗传》三方面的关系上。通过对郑玄所作三《礼》注的考察,可以发现三《礼》注中引《诗》、解《诗》不仅用“三家《诗》”,同时也涉及《毛诗》经文、《毛诗序》及《毛诗传》,已经初步显露出融合今古文《诗经》学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政坛,大致可分为,魏晋南朝与北朝后期的禅代政治;十六国至北朝前期的胡主汉臣的"联盟政治"。前者出于其政治需要对《论语》特定篇章的某些文句进行化引和对《论语》道德伦理观念及其思想范畴(礼让)进行征引与利用、歪曲;而后者对儒家经传尤其是《论语》的引用,则相对全面、真诚。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经典,历来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它的人也不胜枚举,但其中有些语词因为语意比较显豁,各教材注本不再作释,各辞书似乎也无异议。近日重读杨伯峻《论语译注》,发现"诵"等语词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东晋郭璞是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他的《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中存在着大量的同词异训现象。所谓“同词异训”,即:同一注者针对相同语境下的同一个词做出不同的解释。这些同词异训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注释角度相近、意义彼此相承的同词异训现象;注释角度不同、意义相互补充的同词异训现象;特殊的同词异训现象。这三种同词异训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郭氏致力于呈现不同文化内涵、对统治者进行政治隐喻、推动博物学发展、展现严谨的注书态度、致力于开创注书方法等主观意识和深层动机。  相似文献   

13.
《论语》的君子人格是孔子塑造的一个理想人格,具有道德完满、心理健全、表里如一、人际和谐、入世积极五个方面的人格特征。大学时代是人格修养形成和提高的最关键时期。《论语》的君子人格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于丹在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解读《论语》,其特点是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论语》中的大道理,并且紧密联系社会生活。于丹的解读方式推动了《论语》的大众化与时代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诗经》、《论语》等上古文献中都存在不少重叠词,这些重叠词的研究在汉语词汇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对《论语》重叠词的数量进行了统计,指出了其构成形式,分析了这些重叠词的特殊表意功能,并对《论语》重叠词远比《诗经》重叠词少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6.
江州经学的崛起与兴盛,范宁在余杭、豫章的崇学敦教及其一以贯之的力批玄风、崇儒抑俗与忠而能犯的经学人格,使范宁<论语>注在玄、佛盛行的东晋经学中独树一帜.具体地说,范宁注文独有的特色就是在秉承儒经本旨、抱守汉儒尤其是郑玄朴实解经的基础上,兼容魏晋重义解的新学风:其既通训诂与尚音韵、考据;更重义解,通过义解来探求<论语>经文原意,发明先秦儒家的道德修身和伦理政治等孔门意旨.这与魏晋玄学<论语>注旨在借由义解而过分阐发三玄玄理,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小戴记》,凡四十九篇,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记述了先秦时期的典章、名物、制度及冠、婚、丧、祭、燕、享、朝、聘等礼仪。其内容广博,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自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尊为"经",宋代以降,位居"三礼"之首。其中的篇章,如《学记》、《礼运》、《檀弓》等广为学人所重。是古代科举教材,影响中国文化甚深。从所起作用的大小来估计,"《礼记》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而远远超过《荀子》。"《礼记》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真人孔子     
何伟俊 《阅读》2023,(31):49-50
<正>从《论语》的文本中,我们可以体验到真实的《论语》。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孔子就住在真实的《论语》之中,是一位活生生的人品高雅、思想崇高的真人,其为人既不固执也不虚伪,权变而真诚:率性、率直、率真。《论语》语言简洁,但很多章节都可以读出孔子为人处世的生动故事。日本著名汉字学家白川静读《论语》,读出了“活着的”孔子。他说:“我们在阅读《论语》时,不仅能想象到孔子的音容笑貌,也能捕捉到那不灭的精神。孔子唯有在《论语》里是活着的。”  相似文献   

19.
周秉高 《职大学报》2013,(1):1-8,27
李陈玉《楚词笺注》"自叙"所表达的主要意图是褒"笺"贬"注"。此书褒"笺",重视对作品进行层次分析,值得肯定,但其理论上矫枉过正,实践也并非成功。李氏贬"注",且书中有些"注"确也过于随意、偏激,但不少"注"独创一说,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20.
谈《论语》的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儒家的主要著作。它内容广博丰富,集中体现了孔予的思想观点,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自问世以来,受到历代统治者和文人甚至下层百姓的喜爱.历经千载,经久不衰。究其原因,除了它自身反映出的那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的思想观点具有时代延续性外,其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凝重洗炼的文风、谨严透辟的说理和丰富多采的修辞手法,成为后人写文章的楷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