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长篇科幻小说《月球上最早的人类》,发表于1901年。它讲述的是人类探测太空登上月球的幻想故事。在小说里,作家生动地描绘了月球上的奇幻景色,还科学地预见了未来人类进行太空旅行的情景。  相似文献   

2.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科幻小说《别让我走》描述了三个友爱互助的克隆人在冷漠自私的人类社会中生活的故事。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对比了克隆人所体现的人性因子和普通人类所体现的兽性因子,揭示出石黑一雄笔下人兽颠倒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不仅是对伦理道德的践踏,也是人类文明倒退的表现。这部小说所折射出的科技与伦理的冲突,唤起了读者对现代人类生存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8月23日,第73届雨果奖在华盛顿斯波坎会议中心揭晓,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得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也是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科幻小说的兴起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科学幻想"甚至在多年以后成为了现实。因此,科幻小说具有某种前所未有的"预言性",它是人类探索未来各种可能的最好形式。为了促进和鼓励科幻小说的发展,从19世纪开始,世界各国陆续推出科幻小说奖。除了雨果奖,还有许多奖项享誉全球,本刊特别梳理、介绍世界十大科幻小说奖。  相似文献   

4.
小米  多多 《小学时代》2008,(10):12-13
给机器人制定法律现在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人类应该如何面对智能机器人。为了防止机器人威胁人类,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者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5.
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可以说是其创作的科幻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阿西莫夫在这部科幻巨著中,通过描述未来宇宙中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的崩溃和重生来探讨人类及其未来的发展逻辑。这部科幻巨著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书中所表达的理想,更重要的是书中所包含的深刻的哲学意蕴及其对人生和社会的严肃思考。其现实性与哲理性的特征,对我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出生于1920年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曾预言,未来"将有大量精力投注在设计具备‘机器人脑’的车辆",他似乎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动驾驶车辆的开发;1870年,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出版,90年后,书中预言的电动潜艇出现。那么神奇,他们预测了未来!"量子隔空传输技术"要是实现,"人类瞬移"将不再是神话。此外,人在时间空间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漫画是成人的童话,那么科幻作品则是全人类的童话。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科学家、科普作家高士其也写过不少优秀的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科幻小说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但它的基础可以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可以是有关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因为科幻小说鲜明地体现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魅力,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也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参考价值的预见,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8.
宇宙,是人类无穷的向往。以银河甚至跨星云的浩瀚空间为场景,以星际帝国的兴衰起落历史为经纬,串以儿女情长和生死哲思的“大型太空史诗“,是科幻小说中最有名、最庞大的类别。无论是“举着巨型荧光棒互殴“的《星球大战》,还是开创了人类与外星人结婚生子传统的《星舰迷航记》,(一位加拿大科幻作家曾经对此嗤之以鼻:“人和洋葱生下小孩的几率都要比和外星人生小孩的几率大。“)或是“以骑兵和方  相似文献   

9.
科幻小说作家曾预言,在21世纪,许多令人惊讶的生物技术创新将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凭借"修复手套"获得2004年度"尤利卡令人鼓舞科学奖"的普亚·阿伯尔法特宣称,科幻小说作家的预言变成现实已经不远了。  相似文献   

10.
科幻小说作家曾预言,在21世纪,许多令人惊讶的生物技术创新将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凭借"修复手套"获得2004年度"尤利卡令人鼓舞科学奖"的普亚·阿伯尔法特宣称,科幻小说作家的预言变成现实已经不远了。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先说它的作者,既是世界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又是著作等身的作家,被誉为台湾“科幻小说之父”;再说它的内容,是一个发生在遥远星球上的故事,星球上既生活着人类,也有三只眼睛的蛇人、长着天使般翅膀的羽人、人首蛇身的豹人和眼睛鼻子都长在头顶的(?)人,还有入侵的外星闪族占领军和流浪宇宙空间的蛙一样的盖文人;它的文体也很特别,既是科幻小说,描写的呼回世界像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一般壮观,同时又充满新武侠味道,既像史诗,又像神话,整个故事新奇有趣,让人不看完不舍得放手。  相似文献   

12.
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又有改革社会、警示后人的深刻寓意,同时也不乏对未来科技的准确预见,为现代科幻小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科幻小说《黑暗的左手》反映了作家厄休拉·勒古恩对人类社会及女性问题的思考,她用独特的叙述方法、象征及雌雄同体反映了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同时从小说中对黑暗与光明及韩达拉教的诠释反映出了道家无为的思想,她用独特的写作魅力将女性主义与道家思想相融合,诠释了一个和谐统一的异国世界。  相似文献   

14.
李苹 《现代语文》2011,(6):64-65
《那树》是台湾作家王鼎均的一篇散文。它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5.
怀旧通常被理解为对逝去美好时空或事物的怀念,然而现代学者将怀旧客体重新界定为任何可以带来归属感的时空。科幻小说作为构建理想家园的一个重要手段,也在这一重新界定的范畴内。从怀旧视角探讨石黑一雄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首部长篇科幻小说《克拉拉与太阳》,通过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怀旧认知图式运作,可以挖掘石黑一雄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即鼓励人类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非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石黑一雄通过怀旧这一方式构建理想时空,表达了对后人类社会里人机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的想象性建构,对当代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科技的高速发展为科幻文学的研究打开了局面,菲利普·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作为科幻小说,透露出作者对现实中人类自身存在问题的介入式关怀,赋予了评论者以存在主义哲学的思考角度探索小说中人类存在本质建构的可能性。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观照赏金猎人德卡德对仿生人的追杀过程,可以看作是一场人类对自身存在本质的寻找之旅。德卡德在追杀仿生人的过程中,经历了由挣扎于荒诞生存困境到对外部世界感到心理与生理上的双重恶心体验,最终在自由选择中实现了对自身存在本质的建构,获得了自为存在对自在存在的超越。《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将目光投向技术未来的黑暗面,与超人类主义乌托邦形成强烈反差,具有超越性的社会批判与启示作用。从萨特存在主义角度揭橥文本的哲学主题,强调了哲学作为一种解码工具在科幻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国内新兴科幻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多元化的参考角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加拿大幽默作家S.B.里考克的科幻小说《穿石棉服的人》创作思想,指出其闪光点和误区,还分析了作者对未来世界产生忧患意识的原因,肯定了作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晨 《英语广场》2020,(36):3-6
赛博朋克小说以赛博空间与现实世界可行连接的设定,成为科幻小说的一个独特流派。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从控制到组合,再到在赛博空间中达到了一种融合。人工智能形象的演变侧面预示了未来人类的身份问题,当人类的思维变成了虚拟空间的一部分,人类还是原本的自己吗?这种忒修斯悖论问题,为当下的科技发展提供了警示意义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骗局     
萧玉痴迷科幻小说,已达到走火入魔的程度。 他经常产生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虽诉诸文字,却 从来没有发表过。 他尤其喜欢看一些有关时间旅行的科幻小说。关 于时间旅行这个题材,一直是大多数科幻作家们所热 衷的。萧玉坚信总有一天人类会实现畅游过去和未来 的理想。 时间是2006年元月1日零时左右,萧玉结束了与 网友的聊天,在电脑上郑重地打了如下文字: 我将立志于实现人类跨越时间障碍这一伟大的目 标,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要研制出一部可以畅游过去和 未来的时间机器,不论实现这一目标要等到哪年哪月, 我都要在第一次“回到过去”的实验中,回到2006年, 并在元月1日凌晨1点整敲响自己的家门,让未来的 我与现在的我见面。  相似文献   

20.
当代作家韩松的科幻小说几乎每一部都创造出了一个比较独立的完整时空,而且具有相对闭合的特点。多部小说之间存在相通之处,即对异空间中两性的刻写和隐喻、对超智灵魂的描述与肯定、对扭曲时空的建构以及对乌合之众的讽刺性塑造皆有动人的力量。大开大合的异时空将过去与未来无缝连接,小说人物所处的当下,宇宙变成了一个可以被修改的生命精神的载体。当代科幻小说正是在预见未来的可能性中呈现并思考过去和当下,以"异时空"的警喻来唤醒人类对失范行为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