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胡建义 《现代语文》2008,(12):94-95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在《礼记》中记录了孔子的一段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进入一个地方,那里的教育状况就可知道。凡是老百姓温柔敦厚的,那是诗教的结果。当然诗教本指《诗经》的教育作用,后来泛指诗歌的教育功能。孔子是诗教的首倡者,《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许多谈论诗歌的话。一次,  相似文献   

2.
刘景文 《现代语文》2006,(11):40-40,24
一、儒家“诗教”的内涵“诗教”这一提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达,《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挈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1]p1609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们知道《礼记》一书是由汉儒整理的西汉中期以前先秦儒家的理论著述,见于《礼记》的“诗教”主张虽然不能证明是…  相似文献   

3.
“《诗》教”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始终。先秦儒家“《诗》教”作为其源头,对儒家“《诗》教”的发展具有奠基的作用。其中,孟子的“《诗》教”受到“圣贤救世’’的历史观和“诗言志”的《诗》学观念的影响,呈现出“代圣人立心”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以“温柔敦厚而不愚”为目标,选择有关圣贤王道的诗章作为教育内容,并提出了“以意逆志”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小巷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孔子是“诗教”的最早也是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两千多年来,“诗教”的传统绵延不绝,虽然近几十年来在“诗教”方面走过弯路,但由于诗是传统瑰宝,有着不可阻挡的魅力,所以“诗教”越来越受重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是:对语文课本中的不少诗歌,怎样教才能充分发挥诗教的陶冶功能?诗歌教学与一般课文的教学应该有怎样的不同?笔者在教《石壕吏》一诗时,曾做了一些尝试,改变传统的古诗文教法,试图变换课堂形式,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让学生当一回编剧。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大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诗歌创作》课程教学通过对传统“诗教”方式进行“扬弃”,把传统“诗教”和“人文精神”相结合,来弥补传统教育上的政治教化的目的,并通过诗歌品读欣赏、亲身创作的感性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其审美、创造、想象等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从《论语》看孔子的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教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孔子以降,诗教便成为一种以今本《诗经》为范本,浸润着礼义德行教化的教育,深为整个社会所看重。本旨在对孔子诗教的形成、功用及特点作简要阐明,以期获得对“孔门诗教”的较深入的认识,从而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诗经》,对待诗教。  相似文献   

7.
“诗教”,似乎是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凡擅长诗词者,对其子女晚辈,常常“教”之以“诗”,乃是一种文化品位颇高的家教传统。在《陈毅诗词选集》中,就有两首“教子诗”,其一为《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其二为《示儿  相似文献   

8.
童媛华 《现代语文》2009,(7):121-122
诗歌是文学之母,是“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亚里士多德语)。因此,诗歌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诗教是传统教育宝库中众多优秀教育值得借鉴发扬的方式之一。它历史悠久,最早创立“诗教”内容和方法的是孔子。他以自己的睿智最早认识到“诗”的多种作用,并把它作为教学内容。他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母,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由于这多种作用,孔子有“性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见解和主张,甚至于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他要求学生“诵诗三百”为此他完成整理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实际上也是我国最早的“诗教”课本。  相似文献   

9.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一所载“《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的文字对孔子《诗)教具有重要意义,“乐”应为“《诗》乐”,“文”指“《诗)的文采”。“《诗》志”、“《诗》情”和“《诗)言”构成孔子《诗)教的三大核心内容。孔子籍《诗》培养个人的社会文化知识、情理涵养和辞令谈吐,由“志”——“情”——“言”的过程是君子以《诗》入学由浅至深、由内修至发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说“诗教”     
我国曾被誉为诗的国度。“诗教”,堪称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朵奇葩。朱熹在《诗集传序》中说:“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在他看来,“诗教”的目的在于“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基于此,他写下了一千三百多首诗赋,对其弟子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诗教。诗教偏重理性,强调情感的节制和净化,其美学宗旨是以温厚和平,怨不怒、哀不伤、乐不淫为致思始点。《礼记》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  相似文献   

12.
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中的“文亡离言”究竟指代何意义,尚有疑问。本文通过对“文”、“言”在孔子的话句体系中的能指与《诗》教体系中所能进行分析,清楚地揭示出“文亡离言”中的“文”实质在孔子《诗》教体系中指书面语言,“言”实质是口头语言,反映了孔子《诗》教体系对《诗》的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教化作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诗”与“史”的关系有一个嬗变的过程。先秦时代诗与史是不分的,诗即是史,史即是诗。清钱谦益《胡致梁诗序》:“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未作以前之诗,皆国史也。人知夫子之删诗,不知其为定史。人知夫子之作《春秋》,不知其为续诗。《诗》也,《书》也,《春秋》也,首尾为一,书离而三之者也。三代以降,史自史,诗自诗。”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孔子是“诗教”的最早也是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两千多年来 ,“诗教”的传统绵延不绝 ,虽然近几十年来在“诗教”方面走过弯路 ,但由于诗是传统瑰宝 ,有着不可阻挡的魅力 ,所以“诗教”越来越受重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是 :对语文课本中的不少诗歌 ,怎样教才能充分发挥诗教的陶冶功能 ?诗歌教学与一般课文的教学应该有怎样的不同 ?笔者在教《石壕吏》一诗时 ,曾做了一些尝试 ,改变传统的古诗文教法 ,试图变换课堂形式 ,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 ,让学生当一回编剧。…  相似文献   

15.
孔子很重视《诗》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 ,运用直陈法、启发法和问答谈话法把《诗经》作为教育弟子修身、治国和求知等多种用途的教科书。这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诗教史和“诗教”现象的先河 ,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孔子诗教观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教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孔子诗教以诗经为范本,浸润着礼、义、德、行、教化的教育,深为整个社会所看重。也有一些学者对孔子诗教观持不同看法。该文旨在对孔子诗教的形成、功用及特点作简要阐明,以期获得对孔子诗教观有较深入的认识。文章从“诗教”的历史渊源、《诗经》与诗教、诗教与乐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论语》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教”传统古已有之,在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并行的今天,诗歌更显示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古式的建筑,古色古香的桌椅,《大学》《论语》《三字经》放在课桌上,二十几个孩子正跟着一位老师高声诵读《弟子规》。这是暑期在徐州市的云龙公园内一所名为“现代私塾”的补习班里所见情形。与其他补习班不同的是,这所“现代私塾”教的全部是中国古典优秀诗。江西、湖南、重庆、深圳等地也出现了类似的未成年教育“复古”风,向古化“讨教”现代问题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9.
教育诗性智慧是最早发育也是最早成熟的教育智慧,《论语》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诗教”,而且也在“以诗论教”,具有丰富的教育诗性智慧。它以“志”、“思”和“言”三元所形成的结构为基底,通过“启发”得到典型表征,《论语》所彰显的教育诗性智慧具有理性、真实、简约等显著特点,很难用西方传统诗性智慧的特点来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20.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通过从诗教的内容,“思无邪”、诗教的手段.“兴观群怨”、诗教的目的,“温柔敦厚”等方面可以对孔子的诗教观作系统而又深层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