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本文依据科学美学有关理论,探讨了情报美及情报科学美的本质和特征,并应用臻美原则对已有的一些情报科学理论体系进行了评判,就其学科发展所遵循的美学标准进行了论述。文中还从情报科学美学研究的角度,对激发情报科学研究人员美感兴奋和审美创造、提高情报科学的审美价值,以及美学方法的引进也作了一定的探素。  相似文献   

2.
科学美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不竭动力。本文阐述了物理学中的科学美:对称守恒美、简洁深远美、和谐统一美、奇异美。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轰动一时的科学“成果”中,颇多假冒伪劣产品。1.百慕大“死亡三角”在众多科学骗局中,“百慕大”传说是影响最大且流传最广的一例,但它的起因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个美国飞行员的传说而已。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百慕大政府不仅没有尝试去澄清这个显然不存在的“死亡三角”,反而大肆渲染。直到1980年,美、澳科学家考察队联合发表声明,声明中称:“百慕大没有任何超越自然的地方。”但流言仍遍布天下,直到16年后,尚有“科学家”自称“发现”了“百慕大之谜”。  相似文献   

4.
美的内涵是对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其本质是审美客体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我们能够认识美的规律,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美除了现实主要的表现形式以外,也普遍存在于科学物理学中。物理具有美的特征,物理学眼中的世界就是自然界,这物理世界的美就是自然美。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存在着各种物质形态及其运动规律.揭示自然界内在结构的和谐和秩序,需要人(多指科学家)对自然规律作深层次的探索和理解.彭家勒认为,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是因为它的美激起了科学家的热爱之情,这才产生了全部科学活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物理规律最终是以美的形式被揭示而呈现于人类的.  相似文献   

6.
正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通常我们所说的美是以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艺术美、科学美的形式存在。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简言之,数学美就是数学中奇妙的、有规律的、让人愉悦的美的东西。大多时候,人们只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到其内在美,理所应当地认为它是枯燥乏味的。但作为科学语言的一种,数学具有和一般语言文字与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在内容结构和  相似文献   

7.
羲水 《知识窗》2013,(17):28-28
科学家颜宁被人称为“最美科学家”,她却对此不以为然。在颜宁看来,最美的是自然之美和科学之美,如果非要跟自己联系起来,还可以加上人生之美和生活之美。  相似文献   

8.
在人们的日常观念中,一提起“科学”二字,就认定它是“自然真理”的代名词。其实,科学就是人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寻找自然的本质。在这个过程,必然存在失败和错误。本文通过介绍一些在我们观念中根深蒂固的科学误区,让我们了解到,脑子里有些勿庸置疑的“事实”其实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在人们的日常观念中,一提起“科学”二字,就认定它是“自然真理”的代名词。其实,科学就是人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寻找自然的本质。在这个过程,必然存在失败和错误。本文通过介绍一些在我们观念中根深蒂固的科学误区,让我们了解到,脑子里有些勿庸置疑的“事实”其实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人对美的认识是有共同性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则明确地指出,人对美的认识是有差别的.一个科学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感受到的科学之美,与他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美,是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的;而不同领域的科学工作者所感悟到的科学之美,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在数学和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学科里,人们比较容易体验到科学之美.而在一些工程科学或应用性较强的领域里,科学之美的展现似乎要少一些,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也比较少.本文希望就工程科学的美,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莱昂哈德·欧拉诞辰306周年。这位科学巨匠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他的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数学家富有创造力的一生,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  相似文献   

12.
数学美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美是科学美的表现形式之一。本文较深入地探讨了数学美发展的过程,阐述了数学美的意义和特征,并论述了数学美感对科学创造的功能及数学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戏剧化的“韩春雨论文事件”报道过程反映出传统实证主义科技观仍在当前我国科学家和媒介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也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者提供了一次难得机会去审视当前我国科学家的真实知识生产及其与媒体科学传播的真实互动过程。首先从STS中默会知识理论和实验者回归悖论分析“韩春雨论文事件”中颇受争议的可重复性原则,指出可重复性原则不是一个镜式反映自然的表征过程,而是一个社会文化利益介入的实践建构过程。接着从STS中藤村的分子生物学彩车理论和拉图尔的信用循环理论角度分析“韩春雨论文事件”出现的社会原因。最后就如何避免类似“韩春雨论文事件”再次发生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科研伦理与诚信建设机制需进一步重视与完善;二是需在功利主义价值观与理想主义价值观之间保持合理的必要张力;三是需加大STS教育的普及力度,让科学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4.
在充分认识地球历史及地壳运动呈现的渐变与突变交替发生的演变规律、以中国古代太极理论及自然宇宙观为指导、吸收近现代西方科学特别是非线性科学理论成果基础上,在对全球地震时间分布规律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建立了“11/30全球地震周期分布律”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本质物理规律“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并揭示它们赖以确立的数学基础即“11/30二维交互数系暨11/30太极数系”;同时也揭开了中华文明之源头“洛书”的自然数学原理.在所建数理坐标系中, “0”具有周期循环生成的特征规律,突破了“一维时间轴”和“一维实数轴”模型中“0”点唯一的公理化假设.  相似文献   

15.
创造,是人的本质。科学的创造,是人类典型的、富有成效的自主活动。崇尚科学创新,培养创新思维、创新精神,是新时期国家大力提倡的,也是每个人都应努力的方向。要实现科学创新,归根结底要养成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具备科学精神。而科学思想主要是指科学的理论思想。因为科学知识、科学成果有不同的形式和层次;科学理论思想是科学知识、科学成果中最抽象的形式、最本质的层次。科学观察往往只能判定某种事实的存在,描述科学事实的外部表现;而对科学事实本质的系统说明,则是科学的理论。科学家唯有通过科学思维才能创立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的科学思想和民主思想始终交织在一起 ,这是他不同于前人之处 ,也是他比同时代人深刻和独到之处。他不是纯粹的科学家 ,却和所有真正的科学家一样首先是个唯物主义者。他更看重科学的社会功能价值 ,并用“方法”为科学做出了统一的脚注。在对西方科学狂热的尊崇中 ,他倡导的是实证、是主客观的统一。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 ,朴素的唯物论的科学观升华为唯物史观 ,“物质一元论”在成为“科学一元论”之后又被赋予了“经济一元论”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浅谈科学美     
本文在回顾了科学美的历史传统后 ,从狭义及广义两方面阐释了科学美的内涵 ,进而指出科学美对科学发展的深层推动功能、方法论功能及检验标准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浅析工程美与数学美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上的一切物质的运动、演化都遵循合规律性的原则,且以美的形态显现出来。人们从黄金分割等形式中可以感悟到大自然中的数学美,并可以美的工程展示出数学给予的抽象美,这种抽象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也是当今数字化时代工程界所追求的美。数学美给予的数字美、几何美、公式美等,不仅在大自然中有,而且在工程中更为突出。由数学美代表的抽象美与自然界的形态结合所体现出来的美,构成了工程美的基本原理,结合越完善,其工程就越美,给人感觉越愉悦,表明工程美与数学美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以前,科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非职业的、兴趣驱动的个人独立研究。那时由政府出资建立的研究机构以及民间设立的研究基金风毛麟角,科研工作往往由科学爱好者们在业余时间开展,人们还不习惯把科研当作养家活口的职业。在淡化了功利目的且缺少外界诱惑的“业余”科学中,科学家很少有自欺欺人和抄袭剽窃的动机,自然也较少出现恶劣的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20.
实践逻辑视域下科学秩序的信任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崇俊 《科学学研究》2011,29(7):978-983
 囿于“理论逻辑”的“学究式谬误”,实证主义科学话语体系固守“证伪主义”的科学教条,认为如果科学家信任他人,则“既置入了认识论错误,又具有道德危险”。然而,科学场域的实践逻辑表明,富有道德色彩的“情感型信任”内嵌于科学实践之中,它是科学场域内生的一种结构性资源,甚至科学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张由环环相扣的信任链条精心编织的“信任之网”。即使是科学认知层面的带有权宜性的怀疑,也依赖于道德层面的人际信任,科学信任既是怀疑的逻辑起点——即使彻底的科学怀疑主义者也基于一定的信任架构,也是怀疑的价值归宿点——科学怀疑的目的不是主张从道德尺度对科学家进行价值评判,而是提倡通过富有建设性的科学对话,增进科学家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有鉴于此,理应批判科学实证主义的话语霸权,从而在科学场域构筑一条从怀疑走向信任的科学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