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个有编写历史教科书传统的国家,如果从孔子编订《春秋》算起,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漫长时间。但是具有近代人文学科体系的历史教科书的出现,是戊戌变法前后的事。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一些外国传教士为了宣扬宗教,曾为教会学校编写了算学、泰西历史地理、宗教、伦理等教科书,如《教会三字经》、《耶稣事略五字经》、《福音史记课本》、《旧约史记课本》等。教科书的名称在中国遂由此产生。近代由中国人自编教科书是开始于1897年(清光绪23年)上海南洋公学的《蒙学课本》。这本教科书的取材和文字表达,是“专取习见习闻之事物,演以通俗文学”,实际是小学社会课类的教科书。当时由于教科书尚在草创时  相似文献   

2.
近代外国在华传教士编写教科书的历史可分为萌芽、高潮、渐减和结束三个阶段.对其评价应一分为二:糟粕的一面是其宗教性和质量上的粗疏讹谬;进步的一面是它首次把自然科学的内容引入教材,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中国教材编写史上具有开辟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婷 《文教资料》2011,(16):96-98
本文回顾了20世纪20年代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的教科书竞争之详细历史过程,论述了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商务印书馆自编写第一套国文教科书(1903年)以来,至《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的实施(1923年),共编写和出版了数十种中小学国文(语)教科书,在近代国文(语)教科书的编写方面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为近代国文(语)教科书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上文中的“近代”即指1903年至1923年,与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概念有别。其间经历了“语文”独立设科(1904年)、言文一致的“国语”科的诞生,以及小学、初中、高中《国语(文)课程纲要》的颁行。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国文(语)教科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而商务印书馆在编写国文(语)教科书…  相似文献   

5.
毕苑 《教育学报》2007,3(1):79-81
教科书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诞生物。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于1877年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他们的工作对中国教科书的产生起到了很大作用。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使用的几种教科书是可考的“教科书”第一次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教科书”在官方文牍中出现的时间稍晚一些。最早大约在1901年初,刘坤一、张之洞在其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在“教科书”的意义上使用了“教科之书”的说法。1904年初的《奏定学务纲要》中,对“教科书”的编纂使用作了详细的规定。教科书与近代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科书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传播载体,担当了近代中国教育转型的重任;教科书的编审制度与教育行政体制相关联,在近代逐渐走向成熟。教科书的发展折射了近代文化的转移。教科书展示了近代中国人的知识结构转换历程。教科书承担了近代国族认同和国民塑形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试验修订本),作为21世纪初的新教材,将于2001年春季在江苏、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等十多个省(市)开始使用。关于本书的编写特点,在上册教科书使用时已作过介绍,本文仅对下册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作些简要说明,以便于教师理解使用。  相似文献   

7.
中华书局在近代中国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深入分析其不同类型教科书,有利于探索其对近代中国教育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修身》系列教科书的研究就是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8.
桑原骘藏作为日本近代东洋史学京都学派的代表人物,一生从事东西交通史、中国文化史、法制史的研究,并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上也取得过重要成就。桑原骘藏研究视角独特、学术态度严谨,成果丰富,被学术界认可,并对于东洋史学界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浙江教育家在近代教科书出版中地位显著.受浙江藏书刻书传统的影响和近代教育改革的推动,他们以务实的态度投身近代教科书出版.他们中有的积极创办近代著名教科书出版机构,有的主持或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出版,从而填补了科学教科书的空缺,促进了国文、修身教科书的现代转型,加快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为编写《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科书》,我们翻阅了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一些历史教科书及有关资料,从中受到一些启发.本文仅就其中的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介绍一些情况,谈点看法. 一、关于港、台地区和新加坡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情况日本教科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细野二郎在《世界的教科书制度》的研究报告中说明,从23个国家、地区情况分析,世界教科书编写制有下列五类:即国定制、审定制、认定制,选定制和自由  相似文献   

11.
刘超 《课程.教材.教法》2018,(12):133-138,99
1922年新学制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具有民主主义与世界主义色彩:注重社会文化史,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与倡导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采用白话文、中外历史混编等形式。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后,新学制形存神消。新学制历史教科书突出历史教育的主体价值,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对认识中国教育与教科书编写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2.
毕苑在《教育学报》2007年第1期撰文指出,教科书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于1877年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他们的工作对中国教科书的产生起到了很大作用。1897年,可考的“教科书”第一次在中国出现,是南洋公学外院所使用的几种教科书。“教科书”在官方文牍中出现的时间稍晚一些。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民族文化的缺失症,正在成为很多年轻人的通病。中华民族的精髓是什么?民族精神是什么?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成了天方夜谭。历史教育肩负着国家认同、国民素质的培养任务,在历史教育中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成为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识。我国历史教育应该怎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何让学生产生对国家民族与文化的自我认同?笔者在此仅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角度出发,谈一点个人浅见,希冀对教科书编写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范杰英 《华章》2007,(5):69
"全球史观"作为一种较新的史学观点,不仅影响了历史学术界,也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按照新课标编写的历史教科书注重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上海版教科书更是以文明史为框架,摆脱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编写的传统做法;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相似文献   

15.
石鸥  陈静 《湖南教育》2008,(7):8-10
中国传统蒙学教材,都是不分科的。不论是“四书五经”,还是“百家姓”“千字文”均是文史哲合而一体。最早按国文、历史、修身、地理等分科编写教科书的当属文明书局,它的《蒙学教科书》系列是我国最早的分科教科书,其语文教材是最早分科设学的语文类教科书,比商务印书馆的《最新教科书》还早了一年,开创了近代语文教科书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中学新历史教科书编写特点以及“教本”与“学本”问题的历史考察,同时结合海外尤其是台港地区新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实践,分析了中学历史教科书由“教本”到“学本”的改革趋向。  相似文献   

17.
今年8月,日本东京都教育委员会决定,明年春天在东京都白鸥高中附属初中使用由日本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历史教科书。鉴于日本明年将进行新一轮教科书的审定工作,在日本其他学校采用右翼教科书的可能性在增加。为历史翻案是日本右翼活动的最大的“主题”。例如有的人认为日本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南京大屠杀和从军慰安妇的记载,都是对近代历史的污辱,要日本青年学生不要学习那段历史。有的人极力否认侵华日军强征慰安妇和中国劳工,并说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中记载上述内容是一种犯罪行为。有的人认为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侵…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中国历史》(人教版)第一、二、三册教科书,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编写的。自1990年秋季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一些学校的初中一、二年级试教。现已试教两年,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1991年依据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加强“两史一情”教育的精神,我们对教科书作了一次增修。1992年3月,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三册教材,经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会审查,认为: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0年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编写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科书。2000年秋季,这套教科书的《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开始在十多个省、市使用。为了强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新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规定:“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于20世纪初在清政府鼓励下曾掀起过乡土教育的热潮,大量的乡土教科书问世.由长沙人辜天佑编写的<湖南乡土地理>及其配套的<湖南乡土地理参考书>是湖南最早的一部系统的乡土地理教科书.该套教科书适应时代需要,填补近代湖南乡土地理教材的空白,普及了湖南乡土地理和历史知识;浸润在湖湘文化之中,激荡着爱乡爱国、救亡图存的情感与思想;体现了教育教学规律,为湖南乡土教科书编写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