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蕾 《新闻与写作》2005,(10):F0002-F0002,i0001
9月10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工作者与晋察冀日报老报人齐聚河北省石家庄市,参加晋察冀19报史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2.
随着一批批老新闻工作者陆续从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老报人”、“老广播”的队伍也逐渐扩大。如何利用好这一智力资源,发挥他们的余热,这是值得各新闻单位研究的问题。 从湖北日报社来看,从事过数十年新闻业务的老编辑、老记者们,的确给继承者们留下许多宝贵财富。这笔财富不仅包括优秀的名篇佳作,还有编辑、版面的工作经验;既有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精神,更有勇于吃苦、任劳任怨的优良采访作风。如何开发和利用“老报人”智力资源呢?结合多年老干工作的实践,我感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建立“智…  相似文献   

3.
“老来益当奋志,再尽绵薄之力。”4月下旬,部分地市报老新闻工作者聚会四川万县,研究如何发挥老新闻工作者的作用时,都这样说。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和万县日报联合召开的这次座谈会,由万县日报社做东,与会者有涪陵日报、南京日报、通川日报、自贡日报、宜昌日报和鄂西报等8家报社的13位老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4.
现在,我国新闻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新闻前辈相继谢世,一些健在的老新闻工作者有的离退休,有的退居二线;大批年青人加入新闻队伍。长江后浪推前浪,新老交替是历史的必然。如何加强青年一代新闻工作者的培养与提高,保证新闻事业后继有人,乃是当前新闻队伍建设中的头等大事。一批老报人、老广播,为党的新闻事业战斗了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继承了我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练就了过硬的采写功底,这是我党新闻事业的宝贵财富,要把这些  相似文献   

5.
全国一万五千名老新闻工作者新年前夕荣获中国记协颁发的荣誉证书和证章。这些老新闻工作者都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以上。他们中间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开创新闻事业的“老报人”、“老电台”,也有建国后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2002,(6)
在《陕西日报》社,有一个在夜班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36年的老报人,他敬业爱岗,兢兢业业,勤奋钻研,善思善学,以对待工作高度负责和极端投入的态度,为提高报纸质量做出了特殊贡献,并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对方法,受到新闻同行的敬重。1996年被评为全国新闻十佳校对,2001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2002年荣获第五届韬奋新闻奖。他就是《陕西日报》校对科科长刘彦明。  相似文献   

7.
迷信是人类进步的大障碍.现在我国人民在大跃进的形势下,正在破除一切迷信,展开思想大解放的运动.这个时候,我们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迎头赶上大跃进的形势,站到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才能正确地报道现实和推动现实的发展.但是,有一些新闻工作者近来在拟订自己的跃进计划的过程中,却发现思想尚未彻底解放,还没有达到敢想、敢说、敢干的地步.这是什么缘故呢?根据许多材料看来,现在我们的新闻工作者队伍中,还有种种迷信没有打破,比如迷信老报人、迷信旧传统、迷信新闻学的某些陈旧的定理、迷信外国,迷信自己狭隘的经验等等,这些就大大地束缚了我们的思想,限制了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目前还必须努力打破这许多迷信,使我们人民的新闻工作者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对于老报人的迷信,这是首先应该打破的.作  相似文献   

8.
老报人徐铸成新著《报海旧闻》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我国解放后第一次出版新闻工作者的回忆录式著作。《报海旧闻》共约25万字,它以作者的见闻,经历为主,介绍了我国近代不少报纸及新闻工作者(包括作者自己),记述了旧中国的社会相及某些达官闻人的言行。它是一个老报人对过去的追忆,也是一个老报人对过去以及今天的新闻事业的思索。作者笔锋纵横驰骋,或客观描述,或批评指点,似无布局,又安排有致,读来引人入胜。旧中国的私营报纸五花八门,从业人员形形色色。介绍、研究、总结这些旧报纸和有影响的报人,既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培养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需要。《报海旧闻》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作者在《大公报》任职近20年,因此对《大公报》谈得更多些。解放前的《大公报》的政治立场是有问题的。但它在办报业务上也确有特色,比如刊登新闻多,重要新闻处理得  相似文献   

9.
在老新闻工作者李普主持下,经过二十余位热心家的商讨,在京老新闻工作者联谊会于1985年1月24日在中国记协成立。这是我国新闻界的第一个老年人组织。联谊会的发起人都是有成就、有影响的老新闻工作者。八十八岁的老报人陈铭德先生扶杖而至。“三家村”的唯一幸存者廖沫沙抱病出席。原重庆新华日报的石西民、徐迈进,延安解  相似文献   

10.
在老新闻工作者李普主持下,经过二十余位热心家的商讨,在京老新闻工作者联谊会于1985年1月24日在中国记协成立。这是我国新闻界的第一个老年人组织。联谊会的发起人都是有成就、有影响的老新闻工作者。八十八岁的老报人陈铭德先生扶杖而至。“三家村”的唯一幸存者廖沫沙抱病出席。原重庆新华日报的石西民、徐迈进,延安解放日报的李锐,新华社缪海棱、邓岗,大公报  相似文献   

11.
浙江《金华日报》的前身《金华大众》创刊于1949年12月,中间停停办办,几经波折。其中数“文革”停办后到1982年7月复刊历时最长,许多老报人东分西散,无法归队。针对“青黄不接”的难题,1983年向社会在职人员公开招考,选调了18名编采人员,如今这些年青人已成了办报的中坚力量。前不久,部分早期办报的老新闻工作者相聚同庆本报第40个生日时,看到精心编排.图文并茂的《金华日报》,无不欣慰。  相似文献   

12.
新老报人齐聚一堂忆发展,各地宾朋满座共贺辉煌。4月3日上午,长治日报创刊60周年庆祝大会在山西省长治市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集团的队伍建设年.早就想就队伍建设问题和大家作一次交流.最近,去上海参加全国省市党报世博稿件合作平台启动仪式,才确定了这个题目--报社、报人与成长成才.因为这次上海之行,触发了对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这些基本问题,也是报界和报人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伊犁日报》原来有一个内部刊物《伊犁日报通讯》,每月出一期,2万字。每期印数700份,免费赠送给通讯员。去年,新闻界有的老报人提出,要增加新闻工作本身的透明度。我们认为很有道理,在对办内部刊物的反思中,看出存在的3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巫敏 《新闻窗》2007,(4):65-66
一、新闻报道没有细节就失去底蕴和内涵 一篇新闻报道,尤其是一篇具有一定深度的新闻报道,除了要把整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告诉读者外,还要尽可能地把相关的资讯展示给读者。贵州日报老报人张善炬在《拜托,留住细节》一文中说的“胸中存大局,笔下有细节”,就是这个道理。但如何做到“笔下有细节”呢?笔者认为,这不是为了追求细节而去牵强附会地罗列一大堆材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信息     
年轻新闻工作者要接好班5月6日,贵州日报总编辑刘学洙和招聘来社工作的新同志座谈。他说,今后三五年内,我们急需建设一支年轻的、适应“四化”要求的队伍,办报的依靠力量、骨干力量会发生变化。新同志在年龄、知识结构方面占有优势,因此,一定要争气,要有志气,接好班,  相似文献   

17.
国内新闻界     
原《新华日报》等老报人座谈香港回归原《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国际新闻社、《救亡日报》和香港《华商报》在京部分老报人,5月5日在民盟中央聚会,纪念创刊建社60周年,畅谈迎香港回归的喜悦心情,并举行《华商报史画册》首发式。出席聚会的有林默涵、冯亦代、丁聪、林林、李普计、惜英等。与会老报人在发言中缅怀了当年5家传媒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指导下为争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诞生而付出的贡献和保持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有一种不好的苗头应该引起报人的警觉,那就是:有的媒体把过去那种板起面孔教训人的宣传模式的责任归咎于党性原则,甚至错误认为是过分强化党性造成的,现在就是要淡化、弱化甚至不要党性。在宣传报道中,常打“擦边球”,踩着“红线”走。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因此,现在仍需要增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现念。 如何增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观念呢?笔者以为,新闻工作者应该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起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行使好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新闻工作者的神…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闻宣传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为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各家新闻媒体越来越看重人才,重视队伍建设。为推动培养更多的名编辑、名记者、名评论员,交流地市报新闻工作者采写和编辑精品的经验、体会,《新闻战线》编辑部自2002年6月1日开始,分别与石家庄日报社、大连日报社、保定日报社和襄樊日报社联合举办了四届《地市报人·我的得意之作》征文,得到地市报和广大读者的支持和欢迎。不少读者来信要求将这一征文继续办下去。《新闻战线》编辑部与沈阳日报社决定联合举办《地市报人·我的得意之作》沈阳日报杯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20.
在第三个记者节到来的前夕,为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和过一个有意义的记者节,海宁日报社特意请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办海宁日报和在报社工作过的14位老报人回报社座谈,对报社干部职工进行新闻工作的光荣传统教育。老报人们欢聚一堂,心情十分激动。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海宁日报创办时的第一任总编辑赵青山深情地回忆起当年办报的情景:1955年,为了加强对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