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唐才子传》卷八《司空图》云:“图,咸通十年归绍仁榜进士。”陈尚君先生在此条下作补正云:“《五代史阙文》:‘少有俊才,咸通中,一举登进士第。’知图为一举登第。原笺未引。”(《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中华书局1995年版,437页)按:司空图曾有过科场失意的经历。其《榜下》诗云:“三十功名志未伸,初将文字竞通津。春风漫折一枝桂,烟阁英雄笑杀人。”(《全唐诗》卷六三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可见,司空图并非“一举登第”,陈先生的说法有误。二、《唐才子传》卷九《许棠》云:“初作《洞庭》诗,脍炙时口,号‘许洞庭’云。”周祖譔、吴在庆…  相似文献   

2.
陈道贵 《文教资料》2000,(3):133-136
江国贞《司空表圣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78年版,以下简称《研究》),据司空图诗文、同时人寄司空图之诗及有关史料,共考订与司空图交游者55人。罗联添《司空图年谱》(台湾学海出版社《唐诗文六家年谱》所收,以下简称《年谱》亦随文考订若干。笔者研读,受益非浅。然智者千虑,或有一失。兹不揣冒昧,欲献补正数例,以为求教之阶。 极浦 司空图《与极浦书》之极浦,《研究》、《年谱》均以“待考”处之。按,极浦乃汪极之字,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已指出。汪极,歙县人,大顺二年(891)进士及第(清道光八年刊本《歙县…  相似文献   

3.
司空图在其诗文集中多次对李白、杜甫的诗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二人并驾齐驱,将唐诗推向顶峰。在当时李、杜特别是杜甫的诗歌还未受到普遍重视的背景下,司空图对二人的高度赞赏,体现了其极富前瞻的诗歌审美鉴赏力和兼容并包的审美情怀。梳理唐代文人及唐人选唐诗对李杜诗歌的选录与评价,结合二人流传至今的代表性作品,对司空图的评价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4.
乌纱巾上是青天,检束酬知四十年。 谁料平生臂鹰手,挑灯自送佛前钱。 这首诗是唐司空图《修史亭》诗五首中的一首,是诗人司空图一生坎坷不平的生活写照。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唐河中虞乡人。他是唐末的诗人、诗评家。咸通末,曾举进士,官拜礼部郎中、中书舍人。他在少年和初为官时,自负俊才,胸怀大志,但后来他的理想破灭了。唐代末年,内忧外患,矛盾重重,洁身自好的司空图,辞官归隐于中条山的王官谷,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日与名僧高士笑傲于林泉间。朱全忠称帝,“召为礼部  相似文献   

5.
清初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中的《枝指生书宋人品诗韵语集》是传世本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另一传本.其中祝允明与冯梦祯跋语表明:一、司空图作《二十四诗品》之说在当时(万历三十一年)尚不流行;二、文献标题说明《二十四诗品》是由宋代流传下来.以王士祯为代表的清初诗家多认定司空图作《二十四诗品》之说,与他们维护钦定《全唐诗》权威性相关.他们虽见过祝允明这个作品,但多有意回避这则文献.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虚实相生”观对司空图营造意象多有影响;庄子的“心斋”对司空图也大有启发。同时,中国画论及其他诗人的诗论对司空图的意象理论也有一定影响,从而最终促成了司空图以“虚”为纲来建构诗歌“意象”体系。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界多把司空图看作"以味论诗"的代表,认为"味外之味"的见解出自司空图,这实为后人对司空图诗论的误读。文章从文本出发,追根溯源,探求异同,试图还原司空图"味外之旨"的原貌。  相似文献   

8.
陈尚君、汪涌豪二君作《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从思想、文风、著录、用字等方面论证了《诗品》乃是明末人据元人所作移花接木,改题作者姓名而成的。 我个人信服他们的考证,因为我也看过不少宋人的文集、笔记,的确未看到有提及司空图《诗品》的。但是,“说有易,说无难”,也许他们提过了,你未能经眼;也许提及的文字佚失了,你不可能寓目。因此,二君的辨伪之作发表,学术界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 二君的文章中,有一节专论《诗品》有多处用宋以后诗文,以此作为《诗品》晚出之证。但维护司空图著作权的人会说,不是《诗品》用…  相似文献   

9.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对诗歌二十四种风格和意境的归纳,其思想内容与司空图对于生存的思考密切相关.虽然<二十四诗品>经常被当作一部集合体研究,但其中却集中体现了司空图的基本美学思想--冲淡.  相似文献   

10.
司空图与〈二十四诗品〉的关系,原本无所疑问.自有学者发现宋元以来缺乏明确的文献记载以后,〈诗品〉的著作权问题就成了悬案.从学理看,没有著述纪录只是缺失了"出生证明",兼不能由此说明〈诗品〉与司空图再无关涉.故有学者从意象和用韵方面证明〈诗品〉与司空图的诗歌有密切关系,司空图原有的著作权不能轻易否定.〈诗品〉是诗学理论著作,宜在意象和用韵之外,从义理方面为〈诗品〉做一番更有针对性的"亲子鉴定",或可重新认定司空图原有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11.
司空图是晚唐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他总结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创立了"韵味说",他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属性。首先对"味"这一审美范畴进行简单的梳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司空图的"韵味"说的内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其次,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创作如何达到有"韵味"的途径。这一点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从诗歌形象创作来说,作者在创造形象时要直致所得,万取一收;二是从诗歌意境的营造来说,创作者要做到离形得似,思与境谐。也就是说在创作过程中,做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从内容到方法对"韵味"说这一诗学理论做了详细的论述,在诗歌理论方面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空图的理想诗境就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是整部《诗品》的实质,是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这不仅从《诗品》的各品中体现出来,而且也从司空图的其他诗歌理论中也可见出。  相似文献   

13.
司空图在《休体亭记》中曾有“与靖节醉吟,第其品级于干载之下,复何求哉”的自慰。的确,吟诗、赏诗和论诗为司空图一生的功业所系,构成他全部生活的重要内容。象孟郊的“倚诗为活计”和“至亲唯有诗”那样,司图空也说“此身闲得易为家,业是吟诗与看花”(《闲夜二首》),“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  相似文献   

14.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二十四种意境来阐释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这其中既有前人的经验,也有司空图本人独到的见解。"含蓄"这一风格,虽在前人的著作中已有涉及,但是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以象取物,不拘一格地将"含蓄"这一风格赋予了更多的审美内涵与特点。对司空图"含蓄"这一审美范畴进行溯源,并且对《含蓄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可见出更多被忽视的审美意蕴,以及窥见司空图对含蓄作品的标准和要求。对"含蓄"这一审美范畴的地位的探讨,可重新审视"含蓄"的审美价值和内涵。  相似文献   

15.
介绍司空图的有关理论,同时阐发司空图对柳宗元一篇序文所作的巧妙而微婉的补说。  相似文献   

16.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阐述“咸酸”之论,并颇为自贞地列举自作诗句以为示范;但在唐末、五代至北宋初叶,并未产生预期的影响。直至苏轼《司空图诗》、《书黄子思诗集后》论及此文,司空图诗作才屡见称引,“咸酸”之论与《二十四诗品》亦自此广为流传,影响巨大.司空图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崇高地位从而得以确定。  相似文献   

17.
司空图是晚唐著名诗论家、诗人,虽一生屡遭离乱,但其诗歌中很少反映混乱的社会状况,而以写景为主。意象是以象征性为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的表意之象,意象的选用反映了诗人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情。司空图在诗歌中最常选用菊、鹤、松这三种意象,偏爱描绘清淡自然的画面。联系司空图的意象观,其诗歌中菊、鹤、松意象的选用,蕴含着司空图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文化心理,该文化心理正是晚唐诗人的典型心理。  相似文献   

18.
冯道(公元882年——954年),字可道,晚年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他的一生,几乎同唐末五代相始终。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加上契丹,共为五朝,侍奉过十一个君主。他“三为司空,二在中书”,居相位二十多年。  相似文献   

19.
狄尔泰的哲性诗学思想与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观点一脉相承:狄尔泰的主体对客体的体验,从而达到主客体融合的体验观,被司空图概括为"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司空图认为表达"如将不尽",就要"与古为新",这正是对狄尔泰表达理论的阐释;理解就是交流的过程,读者对"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的多维理解体现了狄尔泰的理解观念。  相似文献   

20.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重要美学思想,其生成条件之一是"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对于这个条件,不同学者做出了相近而不同的解读。在布洛审美心理距离思想观照下,它又透露出审美距离思想因子。考察司空图的理论与实践,这一思想因子散布于其他文本,由此而知,司空图诗学理论确实存在审美距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