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音乐教学中引入音乐故事的形式,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培养孩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音乐故事引入课堂教学可从三方面入手:参与、激发、培养——让孩子的入门兴趣"鲜活"起来;听辨、模仿、感受——让孩子的感知开发"鲜实"起来;想象、品味、创新——让孩子的构建大胆"鲜新"起来。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是教师在教学中一直追求的。小学阶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音乐教学如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在"新课程、新理念"教学模式下,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永恒课题。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从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创设情节,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四个方面就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姚丽丽 《小学生》2013,(12):99-99
音乐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生动有趣的唱游、律动、自编舞蹈、歌表演等,创没出各种愉快的、生动的教学情景,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创造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应给予充分鼓励。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三方面对学生进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一、唱游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高中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和鉴别能力。本文结合课堂教学经验,从有兴趣地听、有分析地听、有想像地听、有表现地听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让学生来主宰课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修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以崭新的理念出现,全新的理念如春风沐雨般地走进了音乐的课堂,教学的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教学的方式也更趋灵活、多元。学生能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积极地学习音乐。教学中教师都能大胆、积极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改变学生以往爱音乐而不爱上音乐课的现状,音乐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王莉 《考试周刊》2010,(9):222-223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主要的要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上好音乐欣赏,充分调动儿童的欣赏兴趣.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激发兴趣,启发学生想象力:创新气氛.让学生大胆表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故事导入,激发学生表现音乐。  相似文献   

7.
赖玉娟 《学周刊C版》2019,(15):145-145
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注意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进行识谱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进行的单一的、枯燥的识谱学习,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摒弃传统,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识谱教学,让识谱教学在音乐课堂中活跃起来,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小学音乐课程是一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发展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致力于学生音乐审美与欣赏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音乐创造潜能的激发,发展学生难能可贵的音乐个性。如何将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笔者尝试从诵读、演唱、表演这三要素中寻找音乐与审美的纽带,以真情的诵读情境、多变的歌曲唱法、丰富的表演活动为小学音乐审美教学"锦上添花"。一、真情诵读,领略歌曲的唯美意境  相似文献   

9.
音乐欣赏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带领学生在聆听、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充分地体会、理解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情感,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进而通过学生大胆的表现和创造音乐,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0.
音乐欣赏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带领学生在聆听、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充分地体会、理解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情感,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进而通过学生大胆的表现和创造音乐,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1.
音乐欣赏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带领学生在聆听、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充分地体会、理解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情感,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进而通过学生大胆的表现和创造音乐,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2.
当今,音乐新课程在浙江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实施。为了体现音乐新课程的理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常常会设计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环节——创编表演。设计合理的"创编表演"可以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编、创、演的能力,激发学生音乐审美的主动性,对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果"创编表演"设计不当或盲目实施表演,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还会让学生对原本很有热情的"创编表演"活动失去兴趣,使得音乐课堂失去活力。纵观我们的小学音乐公开课、优质课,"创编表演"在课堂里的教学成效并不让人苟同,常  相似文献   

13.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本文阐述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音乐欣赏的本质,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听"音乐的氛围,激发学生"听"音乐的欲望,教会学生有效地欣赏,在欣赏中"听"懂音乐。经过每一节课锲而不舍地坚持,学生"听"音乐的习惯得到了培养,学生"听"音乐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4.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与突破,它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对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艺术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  相似文献   

15.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中,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与爱好,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也就成了我们每个音乐教师所关心的核心话题。  相似文献   

16.
音乐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欣赏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目前的音乐教学往往把学生放在"欣赏者"的地位,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音乐,学生没有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对音乐没有独特的感受和见解,不能表述自己的体验,这样就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当前音乐教学的实际状况出发,探讨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并勇于表述自己的体验。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出现,让教师们非常兴奋,尤其是把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作为本次音乐课程改革的中心目标,明确了音乐基础教育不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而是培养人的教育。经课程改革实施一年多的教学调查来看,教学中教师都能大胆、积极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改变学生以往爱音乐而不爱上音乐课的现状。音乐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实施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讨与反思。一、新课程给音乐课堂带来的生机新课程不仅是课程内容、教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学理念发生了…  相似文献   

18.
以往的初中音乐教学完全采用"一唱一随"的形式,只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唱歌方法,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音乐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把"情"和"美"融入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各种音乐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对于实现音乐教学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学音乐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桥 《文教资料》2010,(22):123-124
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广大音乐教师们需在实践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地进行音乐教学的创新,转变教育理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重视和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