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是教师在长期的非正式学习实践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教师发展与存在的稳定方式,是教师发展的深层次、机理性东西。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具有目的的非功利性、表现形式的非结构性、来源的多元性、"成果"的非显现性、场域的情境性、主体的自主性等独特性特征。当下,要从观念层面上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制度层面上互补"显性制度文化与隐性制度文化"、物质层面上融合"物化与人化",以建设一种符合学校教师终身发展的非正式学习文化。  相似文献   

2.
教师非正式学习是教师在正规培训之外所进行的所有学习活动。教师非正式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有助于填补正式学习的缺口;有助于拓展教师学习的资源。教师非正式学习主要有"由教师个人发起的非正式学习"和"由人际互动促成的非正式学习"两种形式。要促进教师非正式学习,就必须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为教师非正式学习提供学习时间、空间的保证;赋权于教师;建设合作信任的教师文化。  相似文献   

3.
杨晓平 《教育探索》2015,(2):131-134
当前,中小学存在的成绩本位的学校考试文化、培训本位的教师学习文化、考核本位的教师道德文化等功利文化严重影响着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动机、信念、态度与需要,导致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的质量不高、效果不佳,最终将直接阻碍教师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胡亚慧 《考试周刊》2014,(25):13-14
终身教育用事实证明了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非正式学习文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构建和谐的教师非正式文化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16):11-12
教师专业发展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问题。非正式学习作为一种自发、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学习的主要形式,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教师各项素质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提出非正式学习的策略,即改变教师的传统学习观念,增强非正式学习意识与动机;优化非正式学习的资源,完善教师非正式学习环境;营造学习氛围,推动知识共享;重视教学反思,促使经验积累;促进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基于非正式学习理论,从非正式学习的意识、方式、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联等角度,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探究大学英语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现状。研究表明:教师意识较强;主要通过网络,与同事“走廊交流”、学生反馈、和公开课教研活动等方式展开活动;非正式学习有力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7.
从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的观念与意识、方式与方法、意义与价值、文化与氛围四个维度,对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共计13所学校、近千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分析后发现,中小学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诸如非正式学习的意识模糊与自我发展的观念混乱、自主发展的离散性与专业精神的淡漠化、非正式学习取向的理性主义与学习方式的单一性、非正式学习理论的缺失与转化运用的低效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严重阻碍着中小学教师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种重要途径。利用自编"关于教师学习的问卷调查表"并辅以访谈法,在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选取了七所中小学的155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正式学习具有机会差异性,中小学教师对于正式学习的作用具有两极分化的看法;而非正式学习具有机会均等性,中小学教师对非正式学习的作用具有较高的评价。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灵活促进中小学教师的正式学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小学教师的非正式学习。  相似文献   

9.
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对广西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调研广西中职教师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的现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量化和定性分析。研究表明,中职教师认可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为促进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应为中职教师提供更多与校外同行、专家和企业交流的机会,建立在线学习与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0.
新制度理论认为,正式制度只有在与非正式制度融合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国城乡教师流动的非正式制度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学校和社会层面等。为此,政府应该从政府文化、学校及教师文化和社会公众认识等三个方面推动城乡教师流动非正式制度的建设,实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