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谭宝刚 《寻根》2010,(3):38-41
<正>关于老子的籍贯最早明确指出老子为楚人的学者是司马迁,他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其后记载老子出生地的学者更多,日本学者武内义雄在其所著《老子原始》中说:"太史公以  相似文献   

2.
李贄《焚書·讀史》中有四篇評議嵇康作品的文章,其中有三篇存在着肯定嵇康其人却質疑嵇康作品的現象,本文即由此契與不契的差異探入,并試圖探索個中原委;至於另一篇《琴賦》爲李贄讀嵇康《琴賦》而產生的議論,李贄"琴者,心也"的論述命題,顯然與嵇康"聲心異軌"的音樂主張有别,本文即循此問題意識出發,對李贄《琴賦》的内涵展開分析與討論,進而比較嵇康與李贄在音樂思想上的異同。  相似文献   

3.
正阅读一些古代典籍,我们不免对古人的身高感到吃惊。小孩的身高一般为5尺,如《孟子·滕文公上》中说:"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西晋李密在《陈情表》中诉说他家"无应门(看门)五尺之童"。孩童如此,成人就更高了,一般的高度是7尺。《荀子·劝学》:"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南朝梁代的沈约在《齐太尉王俭碑铭》中称赞王俭"倾方寸以奉国,忘七尺以事君","方寸"  相似文献   

4.
李姓源起考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剑 《寻根》2003,(3):110-113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据统计,李姓占汉族人口的7.9%,即世界上李姓人口超过8700万人。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生地。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对氏族谱牒的研究和整理,但一则由于姓氏起源渊源久远,常追溯于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无信史可资凭证,因而多推测臆想之辞;二则古代谱牒编纂者常出于政治需要,抬高门第,勉强攀附,因而可信度不高,所以越是高门大姓,其源流越容易湮漫不清。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李唐皇族有西北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5.
士与士文化     
正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较为明确的社会分工意识,开始把人大致分为士农工商四类,但其次序历代有所不同。《管子·小匡》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石指柱础。《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曰:"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荀子·王制篇》亦有"农士工商"的排列。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曾说:"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  相似文献   

6.
"福"字浅谈     
马福贞 《寻根》2007,(4):54-55
在林林总总的汉字中,中国人最喜欢的是一个"福"字。"福"字的释义颇多。《老子》"福兮祸之所伏", 与祸相对。《左传·庄公十年》:  相似文献   

7.
龚姓溯源     
田冰 《寻根》2007,(5):107-110
龚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百家姓排行榜上,位列第99位,总人口约有220多万。龚姓源头龚姓源头较多,按符合中国汉字渊源的传统说法,龚姓源于共,后共姓人为避难而改为龚,可以说共姓源头就是龚姓源头。据《元和姓纂》、《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史料所载,共姓源头有六:  相似文献   

8.
正以德报怨是老子的重要思想,其原文出于《老子》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有些解《老》者对《老子》第63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的经文提出质疑,如姚鼐、奚侗、马叙伦、蒋锡昌等,这是不可取的。帛书《老子》甲本正作"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可见今本《老子》第63章的内容无误)与该章义旨相关的第49章则说:"善者吾善  相似文献   

9.
"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概念,历代思想家对其论述极多.而《老子》中对"道"的讨论,可以说是首开先河.陈鼓应认为:"老子之前的思想家关注的问题多停留在人伦物理的层面上,到老聃的出现才将思想视野从'物'的世界提升到'道'的领域"(陈鼓应:《论道与物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载《哲学动态》2005年第7期).但正如《老子》书中所言: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十四章),(本书所引用《老子》原文均以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为准.),人们对于道既看不见、听不见又摸不着.  相似文献   

10.
五千年的中华古文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世界文明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中,道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干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以其深造的智慧和杰出的成就,发出璀灿夺目的光芒。道学文化肇始于《老子》的思想学说。先秦时代,老聃著《老子》,嗣后庄周及其后学撰《老子》,阐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之旨,“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遂成一家之说。《庄子·天下篇》曾评说:“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耿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