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传播存在一定程度的多义甚至歧义现象。媒介语境运用媒介本身所造成的信息环境 ,帮助受众进行正确解码 ,促进信息的流通。因此 ,媒介语境的功能指向是传播效果。媒介语境的构成可以从语义层面、语法层面、语用层面来进行分析。媒介语境的运用要注意同调规则、阈限规则、完形规则。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借助于网络、报刊等媒介的传播,在传播范围、传播新闻容量、传播互动性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多媒介的融合使得新闻观众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层面对新闻事件进行了解,并且多媒介融合也是电视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多媒介融合下的电视新闻传播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媒介融合包含三个层面:物质层面的融合、操作层面的融合与理念层面的融合。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社会对媒体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不断更新传统新闻传播理论和教育观念,加强跨媒体新闻传播教育,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并加强与传媒业界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王梅 《传媒》2021,(21):82-84
融媒时代的品牌传播发生了巨大改变,如何实现内源性媒介和外源性媒介的深度整合,以及外源性媒介之间的合理结合,为消费者创设具有同一性、互动性、场景性的品牌传播空间,已经成为当前品牌传播效果达成与否的关键.《云南映象》的品牌传播从内容、渠道、平台等维度入手,积极构建了自己的融媒介品牌传播机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在融媒介品牌传播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较强的开拓性,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与学习.  相似文献   

5.
邱添 《新闻世界》2022,(4):77-81
5G时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从技术、内容、渠道、终端、受众等多方面对媒体进行了全新的体系构建,推动了媒介生态的升级与变迁,构建了传播业态的新格局。本文探讨了5G技术对媒介生态的影响,以及技术驱动下场景化传播、智能化传播、视频化传播、沉浸式传播等媒介生态的传播新图景,并结合相关数据和案例,以期能够从算法、数据、媒介依赖的层面和维度对5G背景下的媒介生态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张宏哲 《新闻传播》2023,(18):86-8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化可持续性发展,近年来媒介融合的概念已从传统技术层面逐渐趋于传播渠道、内容生产以及资源共享层面。同时,将优质数据信息进行高效整合,实现精准化、个性化的传播效果。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差异化传播途径,供相关学者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武非  窦志春 《传媒》2021,(17):56-58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全面高质量发展,当代艺术也迎来了创新变革的机遇期.其中,数字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为视觉艺术传播带来诸多可能性,同时不断推进新兴数字媒介实现多元化变革.本文结合数字媒介环境对视觉艺术传播带来的不同层面影响,针对视觉艺术传播的发展现状和创新趋势,展现视觉艺术借助数字媒介在艺术媒介、活动、受众、技术等方面实现的传播创新.  相似文献   

8.
齐爱军 《青年记者》2022,(15):80-83
本文重新定义了媒介批评,认为媒介批评是一种以新闻观为方法,通过对媒介活动的批评叙事行为所进行的意识形态实践。以此认知为起点,针对西方的媒介批评知识体系,提出了建构以马新观为方法、由传播哲学(媒介哲学)、媒介社会学(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新闻学三个学科层面所构成的媒介批评体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王文权 《当代传播》2015,(2):108-110
海洋文化的传播是海洋国家文化软实力最重要的体现。中国海洋文化传播无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都处于弱势状态,以陆地思维为主导的区域性媒介传播体系已无法满足海洋时代和海洋文化的传播需求。中国海洋文化的推展必须采用全球传播视域下的传播策略,对国内外受众、传播内容、途径以及传播的方式、方法予以清晰的定位,以培育和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海洋媒介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的媒介形象因其可视可感而受人关注。作为节目文本中的标志性符号,主持人的媒介形象具有实现传播功能的工具性特征。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从传播关系层面和文化语境层面去认知主持人的媒介形象。从形式特征到审美内涵,尽可能丰富地认识和把握主持人的媒介形象,有利于电视节目主持人自身更好地调整传播策略,明确职业使命,以更为积极的姿态融入电视节目传播并影响当代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1.
邓涛 《新闻传播》2010,(6):9-10
传播媒介或称传媒、媒体或媒介。相对于传播技术层面上的渠道.媒介是指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依据传播方式,媒介可分为口头传媒、书写传媒、印刷传媒、电子传媒和新传媒等。  相似文献   

12.
一、媒介话语权在受众影响过程中传播模式的应用当人们力图从社会层面分析话语权与受众利益关系来试图找到平衡话语占有权有效策略时,我们更加不能忽视话语权在媒介传播过程中所运用的传播模式的影响。媒介的态度被投入公众舆论中,来制造"同意"。媒介话语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重大媒介事件仪式化传播及其所彰显的国家形象呈现出了多元意涵,借助5G技术的优势可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基于5G时代媒介事件仪式的时空结构、仪式的情感表达、仪式的符号呈现,研究从媒介议程设置、媒介联动报道、媒介技术支撑等三方面对我国重大媒介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5G时代媒介事件中的符号通过国家形象层面、社会价值层面、文化认同层面的价值建构,传递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凝聚了集体情感,整合了社会秩序,实现并加强了全体社会成员精神上的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14.
刘兢 《当代传播》2013,(1):30-31,35
本文试图以《媒介规范理论》为视角,反映当代西方媒介规范理论的若干变化.该书先回顾《报刊的四种理论》以来媒介规范理论的变迁,再提出规范理论具应然性、其主要功能是“合法化”公共传播等观点,并从规范传统、政治制度、媒介角色等层面对媒介规范理论作了系统剖析,还将重建公共传播对民主意义的希望寄于受众的自发传播.该书给我们的启示是,媒介规范理论不仅与大众媒介相关,更与社会媒介相关.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博物馆的活动空间和影响范围超越了馆舍的局限,更多地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特征。目前,国内对博物馆功能的探讨集中于如何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实践层面集中于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宣传功能等的研究,而对于博物馆传播效果和模式的分析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功能在社会层面的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模式和效果的研究,以受众、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播、跨文化的交流等作为思考博物馆功能之时的核心问题,探索博物馆作为进行文化交流和社会沟通的媒介;在理论层面将研究的重点转向探索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播模式,探求社会文化的因果关系,在社会实践层面探讨不同社会群体成员与博物馆作为一种媒介之间的解释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伴随技术的发展,传播体系的话语建构总是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良好的兼容性及优良的场景搭建功能使得H5技术在融媒体时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H5技术逻辑的作用下,传播体系的话语建构在媒介内容层面、用户关系层面以及媒介市场层面相较于传统传播体系发生了内容多样、用户参与度高、多平台融合互通的话语建构转向。本文以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融媒互动类获奖作品为例,分析在H5技术的实现下,新闻作品传播体系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7.
国际传播力既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传播力包括传播能力、传播效力和传播权力三个层面,媒介成为影响国际传播力的重要因素。新媒体时代赋予国际传播力新的特征:个体传播使得国际传播能力多元化,媒体传播中的文化因素和生活化因素增强了国际传播的效力,国家传播引发国际信息传播秩序失衡并导致信息霸权和文化霸权。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构建国际传播力的一种新途径。通过增强民众的媒介素养,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奠定群众基础;增强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为国际传播效力提升奠定专业基础;增强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为国际传播权力提升奠定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杜林 《当代传播》2007,(4):99-100
体育传播是人们通过媒介对体育信息的传递与分享.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和发展,以电视为主的传播媒介使体育的表演性和观赏性在视觉化层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广度,但其在传播、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其内部的两级分化.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信息社会,媒介传播技术和媒介文化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作了客观、全面的分析,并从不同层面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应对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20.
罗小东 《青年记者》2016,(24):95-96
信息对社会的影响基于受众对信息的解读,而受众对信息的解读能力基于受众的媒介素养.国家起源于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国家的稳定源自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本文从媒介素养层面和国家认同层面,以南疆全面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政策信息的传播为例,探讨南疆教育政策信息的传播对新疆社会稳定的影响. 基于媒介素养层面的影响分析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把媒介素养界定为: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其中,对媒介信息的评估与判断是媒介素养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