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凯歌 《考试周刊》2011,(55):81-82
怎么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呢?一个重要的做法是赏识。赏识可以让学生获得尊重,得到鼓舞,增强自信,以快乐的心情投入新的学习中去。学会赏识,就要学会爱,只有爱才会真正地赏识。  相似文献   

2.
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赏识教育"是每位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是让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教师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教师和孩子生命和谐、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教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赏识教育”是每位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是让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教师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教师和孩子生命和谐、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教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为了真正走进“理解教育”,还是让我们以宁静之心来听听“理解教育”发自内心深处的话语吧! 教育本来就需要理解。也是为了最终达成多方的理解。教师不理解学生,怎么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不理解教师,怎么能接受教师的教诲?  相似文献   

5.
为了真正走进“理解教育”,还是让我们以宁静之心来听听“理解教育”发自内心深处的话语吧! 教育本来就需要理解。也是为了最终达成多方的理解。教师不理解学生,怎么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不理解教师,怎么能接受教师的教诲?  相似文献   

6.
春天来了!大家可以脱掉厚厚的羽绒服舒展舒展筋骨了,跑步就是不错的选择,既能强身健体,还可以欣赏沿途的春光。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跑步总不能穿双拖鞋吧!运动鞋,就是为跑步准备的"武器"。该选择怎样的运动鞋呢?运动鞋又是怎么来的呢?这期我们就来聊聊脚下的小伙伴。  相似文献   

7.
赏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调动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发现"或"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扩展其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并"主动学习、愉快发展",而"赞美"就是既方便又实用的常用赏识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8.
王晓丽 《考试周刊》2010,(49):138-139
在中国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赏识教育应运而生。"赏识教育"是用欣赏、赞扬的手段去发现、唤醒、激励受教育者身上隐藏着的巨大潜能的教育。"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更是使学生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目前受各种情况的限制,中职学校英语教学中教师了解、理解和尊重以及欣赏学生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导致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抱任何希望甚至放弃英语学习。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对于进一步完善中职英语教学,提高中职生整体的英语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福州市是继厦门之后在我省第二批进入新教材课改的地区.经过两年的实验教学,新的教育理念对广大师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生物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做课堂教学的主人?怎样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不能单纯看教师怎么教,最根本的是要看学生怎么学:独立思考了吗?对问题的理解有没有创新性?有没有异想天开、标新立异?……那种一心让学生适应教师施教的任何策略和措施,都必须彻底根除!本文就生物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谈一点做法与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正> 1 民主平等。让师生关系洋溢着和谐之美1.1 赏识学生,帮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赏识教育是教师的金钥匙。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过:"人生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只要辅以适当的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放潜能的教育。赏识对学生来说是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怡人的甘露。教师一个欣  相似文献   

11.
赏识教育是世界六大教育之一。赏识教育可以运用到各项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科学创设赏识氛围,把它作为习作教学改革的一剂良方,充分舒展学生的心灵、发展其潜能,让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学生习作之路,有效提高习作效率。1构建平等的习作氛围——让学生自如地表达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快乐地学习,主动地学习。而写作过程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如何将这艰辛的过程变成一个快乐主动的  相似文献   

12.
赏识教育是让教育者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教育者在享受中教,学生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学生天天快乐,教师、父母日日赞叹的教育。那么赏识教育对教育者都有哪些具体要求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这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但不是惟一保证;二是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结构,只有具备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灵活运用;三是拥有健康的心理品格,这是进行赏识教育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下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这是每位教师都在努力思索的问题。丰富教学形式,不再让千文一面;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亲其师信其道,适当使用学生的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赏识教育,向学生竖起你的大拇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发挥榜样作用,让榜样伴"我"同行。在探索中前行,让我们的教学更快乐。  相似文献   

14.
汤闰宏 《教师》2013,(29):52-53
让学生以愉悦的身心积极参与、主动参与、有效参与,是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面向全体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让课堂成为学生挥洒个性的天地;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自信的舞台;合作与交流相结合,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赏识的乐园;动手和动脑相结合,让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让化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快乐大本营”.  相似文献   

15.
赏识教育是开启心灵的钥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赏识教育对教育者的要求赏识教育是让教育者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教育者在享受中教,学生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学生天天快乐,教师、父母日日赞叹的教育。那么赏识教育对教育者都有哪些具体要求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这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但不是惟一保证;二是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结构,只有具备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灵活运用;三是拥有健康的心理品格,这是进行赏识教育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课上的探究活动,应当是以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细致观察为基础的,所有的讨论分析、归纳总结,都离不开学生前面充分的"做"。但我们发现,在"生本"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之余,学生却没有什么新的收获,甚至轰轰烈烈地做了一节课之后,不仅没有提出新问题,连原定的教学目标也无法实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7.
"学生幸福指数"、"学生幸福感"成为今年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关键词。今天的孩子幸福吗?孩子,你感到幸福吗?孩子,怎样才能提高你的幸福感?我们的话题就是在这一系列的忧虑和思考中展开。我们说,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使学生不受他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但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欢乐和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面前的人是孩子,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生活欢乐,在任何时候他都不会觉得仙鹤是蔚蓝色的。"教育的责任在哪里?教育的责任就在于珍惜并维护孩子享受欢乐和幸福的权利;教师的义务在哪里?教师的义务就在于帮助孩子提升感知幸福的能力。但是,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担忧成为实实在在的促进孩子幸福成长的行为,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倾情付出和实践努力!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才的竞争尤为激烈。在竞争中人人都渴望被尊重和理解,特别是孩子更需要得到家长、老师的赏识及肯定。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需要赏识孩子,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挖掘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在关爱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让赏识成为教师和学生沟通的纽带,从而使学校教育迈向成功。  相似文献   

19.
周改琴 《宁夏教育》2012,(7):131-13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赏识教育”和“快乐教育”受到广大教师的推崇,表扬被视为教育学生的法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成为许多教师的教育名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经常以表扬为主。表扬如果运用得当,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但面对不绝于耳的“太好了!”“你真棒!”之类的激励,学生是否真正得到了激励?一味激励的热潮后隐藏着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20.
杨源 《现代企业教育》2008,(10):171-172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学生?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必须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批评有一定的可行性教育,是激励也是规范,表扬、批评、鼓励、惩罚什么都要有。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也得用到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