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笔者经常发现有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喜欢“抄近路”:表达上省略过程,不恰当地简化;思维上浅尝辄止,想当然地认定;方法上自创捷径,不合理地迁移。诸如此类的种种表现直接影响着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破坏了过程的完整性。教师则以尊重学生为由,默许了他们的不规范行为。  相似文献   

2.
1 学习盲点的含义及功能生理学上 ,将视神经突出处无视感细胞无感光能力的点 ,称为盲点。生物学学习中 ,也存在这种思维上的“盲点”。笔者认为 ,那些不易引起学生注意 ,或者由于概念模糊进而导致肤浅、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过程和思维缺陷 ,即为“学习盲点”。“学习盲点”不同于难点 ,也不同于重点 ,它常伴随着学习过程不知不觉地产生 ,故更难把握。“学习盲点”构成了学生知识体系内结点上的“病灶”和思维上的“断路” ,模糊了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正确认识 ,制约着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探究、扫除学习…  相似文献   

3.
杨伟帆 《上海教育》2013,(12):56-56
市西中学思维广场试图通过学习空间的变化促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在思维广场中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而教师则由以讲为主的传授者转变为讨论的组织者。笔者在实践中经历了从“选择传统内容”到“选择讨论主题”再到“选择思辨讨论主题”的过程,通过教师选择主题的理念上的变化,引发了学生学习过程从“被动听”“被动参与”到主动“想听”“想参与”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重新(或部分)发现他们的学习内容,对学生发展是有多方面的意义.”这里的“重演”,实际上是指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或知识的生成过程.这里“多方面的意义”,应是指在经历过程中感悟到的情感体验、思维方法及能力发展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问题的解决、知识的获取,都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与探索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5.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理念。大纲提出“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从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水平。现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相似文献   

6.
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得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耐,凸细致地琉导.增强学生的信,厶学习困难生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因此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转变观念.正确对待这样的学生,认真分析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有意识地去“偏爱他们”。允许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反复.从中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精心创设条件.让学生们体验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情感。他们在过去数学中受到肯定、鼓励相当少.因此要积极创造充分地鼓励肯定他们,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功,使他们感到自己能学好数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降低和调整某些教学要求.以满足某一层次学生的需要,促使教与学的适应.教与学的促进.教与学的统一。克服“用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的倾向.树立起“要教就要使学生掌握”的观点.纠正过去“教得好不好不是教师的责任.至于学得好不好是学生的责任”的观点.多从自己教学方面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去影响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王红 《学周刊C版》2011,(9):158-158
教师应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逐渐地由“愿学”走向“会学”。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在本文中结合多年历史课教学经验.从五个不同的层面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一、走师生情感交流之路 初中学生的情绪具有不稳定、易兴奋的特点.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感兴趣的学科特别关注.或者对某些老师“情有独钟”,他们带着满腔热情学习他们所喜欢、钦佩的教师所教的学科。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全身心的进行创造性活动.极大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9.
美术教学要以引导学生走向创造为主要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文章通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首先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可采用缺点列举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必须鼓励他们用脑用手;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四个方面浅谈了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几何变换能力等与操作、思考有关的能力,而对说的能力不太重视,致使一些学生”明于心不明于口”,会做不会说,严重影响他们的数学表达和交流。其实,说是思维的外化,说的过程是思维的梳理过程。无论从促进学生交流还是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角度考虑,都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疏理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1.
武福同 《学周刊C版》2011,(6):200-200
基础教育的落后,除了表现在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的落后外,还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中严重的形而上学思维,表现在这种思维观念的顽固及改变它的艰难上。从引导正确思维的教学实践来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语文(笔者教语文)兴趣不高、死记硬背、支离破碎、茫无头绪的学习局面,在高一新生刚入学时,我就积极尝试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项目化学习不仅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还能尽可能地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展示主人翁的学习态势.要在课堂中落实项目化学习,首先,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明确学习目标,要让他们的思维集中到具体的目标上;其次,教师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置出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最后,教师优化教学环节,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深入到学习中,一步步开展实践活动.在项目化学习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只要落实“提出问题”“规划方案”“解决问题”“反思评价”这四个基点,就能发挥其作为学习方式的提升效能.  相似文献   

13.
一、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努力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动机,发展思维,增强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蜓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才可能获得新知。发现问题提出来,既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学生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他们的好奇心,学习就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学生也就从“要我学”转变为了“我要学”。之后,在教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便进入了“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当中,开始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从中收获乐趣。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思维活动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思维提供支持。笔者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操作,  相似文献   

15.
基础薄弱生是指虽然学科知识基础、学科思维能力薄弱,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适合学科学习,但智力正常的学生。在长期的物理教学中,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掌握了物理思维的基本特征和学生的思维障碍,跟踪观察、研究了基础薄弱生的学习习惯、思维特点,在考察他们解决物理问题的方式以后,反思课堂教学理念、思路和实施过程,认为要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把“培养有思想的人”作为过程目标和终极目标,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来改善学生薄弱的基础现状,提高物理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与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是来自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它是一份特殊的教学材料,利用好就可以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总是担心学生出现错误,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更不希望学生出现错误,总希望  相似文献   

17.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比较严重。这种分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学习平面几何开始的,二年级上学期学生的数学成绩一般出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原因在哪里呢?从心理上分析,初一学生与小学高年级学生智力相当,他们主要是较低层的再现思维形式,而几何主要运用较高层的逻辑思维。即几何中运用的与学生认识的、习惯的思维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从知识上则存在着从“数”的学习转入“形”的学习,由已经习惯的代数运算转入几何推理,这样学生无论从思维形式,还是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旦处理不好就有了“入门难”的问题。下面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几何入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8.
我校在历经近5年的改革创新实践,已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事实证明,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发现知识,自主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学生乐于参加各种数学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想象,善于标新立异,充分发挥其主体潜能,最终的结果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思维发展,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同时加强操作训练,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在这个竞争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周振羽 《中学理科》2006,(12):23-24
所谓学生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觉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情况,显而易见的隐蔽方面;时常有意识地从“不可能”问题中求得可能,从“严格”解答中找出错误.这种强烈的困惑及想要探究的内心状态,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他们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生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