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学生自身的能动的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机制,而不同的活动具有不同的价值,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不能单单依靠某一两种形式的活动来完成。在人的素质的形成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之间的沟通与转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种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根据综合实践的这一特征,我们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十分注重校本主题的开发。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学校确定了亲近自然、了解自我、观察社会、追寻文化四个领域作为校本开发的主题。在学校进行的“家庭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研究中,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数学新课标中也强调了基本活动经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基本活动经验丰富于直接经验长期以来,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听教师讲授,这样学到的知识是间接经验,是学习的一种捷径。但是这样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综合性学习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在语文学习生活中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活动中的一些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基础,让学生从语文教材出发,联系生活、走向社会,并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进行专题活动,即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有关语文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这一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5.
角色源于戏剧或话剧,是艺术创造的一个术语,它的提出意味着作为较高境界的艺术的思考。就学习活动而寿,我们认为,学生都具有两种角色,其一为社会角色,是公民,是儿子,是哥哥弟弟,或者其他;其二为学习角色,即学生,既足作为学习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智力的人,也包括构建适于学习的某种情境角色。角色素质培养就是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角色中发展自己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6.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社会生活中选定研究专题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偏重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 ,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将学习跟社会生活沟通”的实用主义的社会价值观 ,学生由间接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了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获取直接经验的学习主体。现代基础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教育 ,素质…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在语文的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但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趣味横生的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呢?为此。我在实践中做了四种尝试.都很有效,这四种做法我称它为“四小招”,即:融入音乐;引入美术;进行表演;举行竞赛。  相似文献   

8.
一、阅读的重要性 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无非是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靠直接经验,即从自身的社会实践中直接获得知识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它首先受到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再者,人们事事都躬身去做也完全没有必要,这就要求人们广泛阅读大量的书籍以获得新知。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从书籍中汲取丰富营养。对学生来说,阅读的重要性更为明显,阅读是中学生学习语文、接受新知识、提高自身语文素质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对学生学习语文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认知学徒制学习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学徒制是一种基于情境的有效学习模式。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之间,即通常所说的“知什么”属于(““““know what““““)和“知怎样”(know how)之间并不是割裂的。知识在其中得到开发和发展的活动并不脱离或附学习与认知。活动是所学知识整体的一部分。情境可以说是通过活动与合作产生知识的。学习和认知基本上是情境性的,“知什么”与“知怎样”是溶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10.
曾郁 《贵州教育》2014,(3):40-45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区域教育和学校发展决策和计划的谋划者、构思者、设计者的教育策划人才,是知识创造财富、知识改变命运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智业”工作者和活用知识的“知本家”和“智本家”。其知识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按合理的知识结构储备知识。二是知识的综合化即知识的活用。其能力构成主要包括:创新能力、策划能力、方案执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假性语言低能是指个体拥有的语言能力被焦虑情绪禁锢而不能有效发挥的现象。反映在英语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对英语的心理距离感给自身造成的较强的焦虑情绪,抑制了学生认知机制的相关生理机能.并使机能问的联系受阻而失去有效工作和配合的能力。这种低能现象不是由知识匮乏或语言能力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而是由学习者个体当前的心理状态所决定。因此,单纯凭知识的传授是不能解决这类问题的。通过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来塑造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还应是教师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幼儿园音乐活动效果,搜集优秀民间音乐作品36个,从中选择适合幼儿的音乐素材31个,通过整理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幼儿园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体系。在使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上要注意:歌唱活动引入容易上口的素材,选择具有典型方言特色的民歌民谣;欣赏素材的选用不必拘泥于作品本身固有的思想和寓意,而要尊重儿童的理解;民族民间集体舞蹈教学要遵循感—知—娱—学—创的基本规律;韵律活动中要选择节奏明快、感染力强、有一定情节的音乐。在运用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教学时应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要有"留白"意识,要给幼儿留有自由的、富有个性的创作机会;注意发现典型,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幼儿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教师除音乐专业知识外,还应不断拓展知识面,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育素材。  相似文献   

14.
针对德育课程的“知识化”困境,21世纪的德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虽然这一理念并未彻底否定知识学习的作用,但亟须基于此理念重新定位知识学习。在德育课程中,知识学习最终要为儿童的生活服务,应以“生活逻辑”组织不同类型的知识,知识学习的关键在于对接生活、通达意义。基于这些定位,具体的教学策略包括:在现实生活的需求中学习生活的智慧,从感性认识通达一定普遍性的“体认之知”,在体验、讨论和探究中通达“体认之知”,发掘不同类型知识的不同生活价值。  相似文献   

15.
优质和谐教学模式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改提倡“三维教学目标”,认为教学质量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优质和谐教学模式理论模型提出,教学质量高低的基本原理是: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包含教师的职业精神与专业素质的两大类,具体项目有敬业、爱生、专业学习、教学设计、教学能力、调整能力等;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决定教学的实施行为,包括组织教学、传授知识、指导学习等。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通过教学行为产生整体、混沌、共生的、积累的作用机制,聚焦成教学质量的现实。教师专业综合素质结构越全面和谐,其教学质量就越好,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将知识管理合理地应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能够发挥教师个体的知识能力,促使教师应用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外国语学院整体对外的竞争力。外国语学院在英语教学活动申对知识的管理包括教师个人才能、内部构造和外部构造三方面的内容;在管理策略上应采用编纂和个性化两种方式促进知识交流;同时,在知识管理上存在着管理和技术两种类型的基础构造。  相似文献   

17.
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为主,通过学生亲自"做",以达到学生亲身经历活动过程和参与实践操作,发展实际工作能力,获得直接体验和感悟,促进新知识、新思想、新感情产生的课程形态。活动课程有分科活动课程和综合活动课程两大类。非学科性、综合性不是活动课程的基本属性。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知识和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对知识的掌握即表现为一种能力,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和能力实现了统一.对知识的选择、理解和创造是掌握知识的能力的三种表现,是循序渐进提高掌握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Diagnosing is one of teachers’ key competences. Lately, a new model of teachers’ diagnostic competence and therewith a new measurement method focusing on diagnosing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have been developed. They can build a basis for promoting teachers’ diagnostic competence. However, some questions relevant to promoting teachers’ diagnostic competence concerning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still remain unanswered: Which values do teachers-on-the-job in contrast to preservice teachers with or without teaching experience gain through experience and which are the relevant variables that lead to a high level of diagnostic competence focused on learning behavior? Thus, this study aims at enlightening these issues. In a sample of 293 participants (93 German grammar school teachers, 107 German teacher students in their second phase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93 German preservice students in their first phase of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s’ diagnostic competence concerning learning behavior as well as teachers’ motivation, attitude, self-efficacy, knowledge, and reflection on experience concerning diagnosing was measured. Motivation, attitude, and knowledge were found to be substantial positive predictors of diagnostic competence concerning learning behavior, with differentiated predictions for teachers’ experience. Reflection on experience and self-efficacy unexpectedly was not found to be relevant. Teachers-on-the-job were generally better at diagnosing their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than were preservice teachers without teaching experience. However, the diagnostic work of preservice teachers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was as credible as that of the in-service teachers.  相似文献   

20.
Conceptualizations of teacher knowledge have shifted to focusing on the role of experiential rather than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ere ar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is, but the idea of an image that guides practice is widespread. One approach to images that has not been frequently investigated in 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ers is through sociocultural theory, specifically in the contribution of activity theory known as orienting activity. In this view, images mediate teaching actions by link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will use orienting activity to examine the role that images play in a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teacher’s personal practical knowledge by drawing on classroom observations, informal discussions, simulated recall interviews and documentary evidence collected over a nine month period. Analysis of the data shows that several key images mediated the teacher’s classroom actions. These emerged in the observations and in the teacher’s commentary on planned and spontaneous, routine and novel and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activities. The images appeared to have developed through both tacit knowledge associat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associated with research and theory. This demonstrates the usefulness of orienting activity a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classroom practices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links it can mak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