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地名的形成又与一定的地理、历史、心理因素等相关,本文以安庆城区的地名作为考察对象,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入手,分析地名的语言形式以及其文化内涵,以加强对地名命名工作的重视,促进地名命名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地名的产生、形式结构和发展演变等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地名的变化相对缓慢,因而较好地传承了文化,反映出地区的地理面貌、历史发展、思想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等。经历了宗法制度为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国人血缘和宗族观念已深入人心,居住地的命名往往体现了宗族观念。本文以蓬莱市镇地名为例,分析地名的文化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3.
攸县现辖30个乡镇.以建筑及商铺、集市命名的,有沙陵陂乡、新市镇、酒埠江镇、鸭塘铺乡、坪阳庙乡等乡镇,这些地名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地名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同时,地名本身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是一种信息载体.以普洱市一区九县的地名(主要以各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作为研究对象,对傣族地名在普洱少数民族语地名命名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藏区地名包含五种主要命名法的特点,通过对其所蕴含的文化含义进行介绍和诠释,将之分为自然资源和地理实体颜色等特征的地名;描述地理位置、形状的地名;反映民族的崇尚心理和宗教信仰的地名;反映历史事件、军事活动等情况的地名和以部族名、人名、动植物名等命名的地名五类。  相似文献   

6.
沭阳乡镇地名来源主要有地理特征、商贸经营场所、历史人物事件及其他来源等,地名则主要蕴含了宗族观念、经济生活及历史等文化内涵。分析沭阳乡镇地名来源和文化内涵有助于认识沭阳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7.
地名研究对揭示特定地域的族群播迁、方言分布、经济兴衰以及民俗信仰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该文以海陆丰的地名为考察对象,从地名与地理、历史、经济和民俗信仰等方面的关系寻找其命名缘由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地名是一种文化形态,地名文化包含历史的、地理的和乡土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含义。基于比较文化学视角,运用语言学的历史比较方法,对英国和宁波海岛命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海岛命名溯源,包括海岛命名方法、海岛命名语源或词源等方面进行比较,揭示不同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下产生出不同的海岛名字,以及中英民族对海洋不同的认知和不同的海洋文化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现有的78个市县名在淮北、江淮之间和江南三个地区具有不同的语源类型特征.淮北地区,社会历史因素是地名命名的主导因素,历史地名是当地市县名的主要语源类型.江南地区,自然环境因素是地名命名的主导因素,自然要素是当地市县名主要语源类型.二者之间过渡性明显的江淮地区,市县名的语源类型也具有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10.
孙利君 《现代语文》2010,(2):109-110
地名是由人际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人们赋予地理实体不同语言符号的思维过程的结果,它记录着人们对世界的体察和认知。地名作为词汇的一部分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是人类对地理实体认知的思维表征。本文尝试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理论和隐喻、转喻理论来分析郑州市地名,以求从中窥探人们命名地名的理据和心理机制,寻找对地理实体的认知规律,为更深入地研究地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古华1980年完成的《芙蓉镇》是一部借鉴并发扬民族传统与文学传统的优秀长篇小说。民族习惯、民俗生活、民族人物性格的书写与突破成为作品的一个显要特色;对现代文学传统的借鉴,集中外叙事文学的写作传统于内,完成了“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的变迁”的写作初衷。  相似文献   

12.
五邑侨乡传统婚俗中,“自梳女”、“公鸡拜”以及“守切婚”和“冥婚”等,都是被扭曲的婚俗。而繁琐的婚嫁礼仪,既是古代五邑民间风俗的画卷,又是旧式盲婚哑嫁的自然形态。现代五邑侨乡的婚俗正在向多样化、现代化发展。五邑侨乡婚俗演变,体现了侨乡民俗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商州地处秦岭山区、丹江上游,鄂、豫、陕交界地带,商州丧葬习俗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既杂楚风又兼秦韵。本文拟对其丧葬习俗进行一些挖掘和钩沉,并对一些当代人已经感到陌生的习俗文化加以解读,其目的在于吸取精华,抛弃糟粕,为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我国目前学界各个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婚姻家庭领域的习俗较为丰富、复杂,包括财产继承习俗等。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习俗,作为少数民族之一的哈萨克族也不例外。在家庭财产继承领域,哈萨克族主要实行以男性为中心的单系继承习俗,女性一般不享有财产继承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变形的花轿与走样的棺木——二十年代中国现代乡土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民风民俗表现着民族精神.民俗中的婚娶、丧葬习俗更是民族文化精神蕴含深刻的载体之一.民俗产生于土地,又反映着母体的发展变化.本文欲就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中的民俗现象尤其是婚丧民俗从其作用和美学价值方面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以引起人们对于民俗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试图探讨《史记》记载的秦东民俗,如论人必及家族性格、祭祀风俗、禁忌习俗、占卜与谶纬、子承父业的观念等等,并从秦东民俗的感性形式、内在意蕴、教育功能等方面,剖析秦东民俗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津乡镇地名的分类及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是人类文化史的活化石,乡镇地名尤能体现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重庆江津乡镇地名就是其范例之一。  相似文献   

18.
加强预算约束,遏制乡镇债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乡镇债务急剧膨胀,不仅严重削弱了乡镇政府的执政能力,而且已成为许多地方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的一大威胁,急待遏制和化解。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从依法治国的角度上看,《预算法》未能充分贯彻落实所导致的预算软约束无疑是乡镇债务膨胀的根本原因。只有加强预算约束,才是遏制乡镇债务的根本途径。为此,上级政府、乡镇人大、乡镇政府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节日民俗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类综合性文化现象,具有全息性质。节日民俗对宋词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节日文化触发了宋词创作的契机;2.民俗物象扩大了宋词创作的题材内容;3.节日民俗文化推进了宋词创作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
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儒家伦理是世俗伦理,它与世俗的结合或者它的世俗化进程有着合乎传统社会经济、政治和自身特点的机制,这一机制是由政治、教育、民间信仰等共同组成的。传统儒家伦理的世俗化不是儒家理想的实现,这其中有着儒家伦理思辨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包含着对自身否定的因素。传统儒家伦理世俗化对我们当代的道德建设能够提供一些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