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整体法是指整个系统中的几个物体具有共同的加速度,而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方法。整体法在力学中的研究极为广泛,在整体受力分析时,可以将内部物体间的力视为内力,将外部物体间的力视为外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隔离法是指在求解系统内部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时,将物体系统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物体分割出来,单独进行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整体法和隔离法是解答动力学问题的重要方法,对简单连接体问题尤为适用.隔离法是把连接体中要研究的物体分隔出来,单独分析它的受力,列出方程,然后联立求解;整体法是把几个相连的物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再对整体进行分析、求解.一般情况下整体法和隔离法应配合使用,但涉及加速度的计算时用整体法会比较简便,涉及分析系统内各部分之间作用力时必须用隔离法.一、在物体平衡中的应用1.求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例1如图1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竖直木板之间,有图1质量均为m的4块相同的砖.用两个大小均为F的水平力压木板,使砖静止不动,则第2块砖对第3块…  相似文献   

3.
解答力学问题时,常会碰到连在一起的几个物体,分析物体受力就比较困难了.把连在一起的几个物体分开看,对单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容易解答这类问题,这种常用的方法就是“隔离法”.  相似文献   

4.
力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力和能是力学的两条主线。本文对高中物理(必修本)力学部分的重点、难点扼要归纳和举例分析。 1 物体受力情况分析 分析某个物体的受力情况时,通常要把这个物体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并把这些力一一画在受力图上,这种方法叫做隔离法。用隔离法分析受力,既不能漏掉实际存在的力,也不能添出无中生有的力。一般可按下述顺序来考虑:首先考虑重力,其次着周围跟哪些物体相接触并有无弹性形变来判定有无弹力,再根据与它相互挤压的粗糙接触面之间有无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来判定有无摩擦力。  相似文献   

5.
受力分析是同学们学习高中物理所遇到的第一个学习重点.打好这个基础,对学好力学和电磁学尤为重要.进行受力分析,有三个要点:1.明确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前,要先弄清受力的对象.我们常说的“隔离法”、“整体法”,指的是受力的对象是单个物体,还是由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对于连接体,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往往要变换几次研究对象之后才能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力学连接体问题中,可用隔离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解题,也可用整体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解题,或两者兼用,当几个物体处于相对静止时,可将这几个物体看成一个物体来处理,即应用整体法会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 例1 如图1所示,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的三角形木块abc,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放  相似文献   

7.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隔离体解题法(简称隔离法),可以运用于求解动力学问题,也常用来处理静力学问题,应用范围很广,差不多所有研究物体客观性质的力学都离不了它。在中学阶段,应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使他们掌握隔离法的技巧。一、隔离法和它的理论基础所谓隔离法,就是根据问题的要求,把需要研究的那部分物体想象地从与之联系着的周围物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分析它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方法。被单独隔离出来进行研究的那个物体(或几个物体组成的物体系),一般就叫做隔离体。  相似文献   

8.
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的基本规律,是力学的核心知识,在整个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近几年来的高考物理试题,每年都有涉及本专题的知识,各种题型均有,侧重于考查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的分析及计算,而且与实际紧密联系命题。下面归类例析,供复习参考。1隔离法和整体法(1)隔离法和整体法是解决动力学有关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尤其是对于连接体而言,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很有必要。(2)隔离法是指当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涉及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时,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力,从研究方便出发,把某个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  相似文献   

9.
一、整体法和隔离法当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是涉及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系统中各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时,可以把系统中的所有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这种思维方法叫整体法,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常把某个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应用牛顿第  相似文献   

10.
解答力学问题时,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研究对象的选取对解答问题至关重要。学生刚学习力学时,老师一般都教给学生用“隔离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这种方法往往能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使问题很快解决。但对于有些问题的解答,“隔离法”会带来麻烦,而采用“整体法”来分析往往会事半功倍,显示出其优越性。下面就选取研究对象何时采用“整体法”,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点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连接体是物理中的典型模型,整体法和隔离法是解决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当只涉及研究系统而不涉及系统内部某些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时,一般可采用整体法;而为了研究系统(连接体)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时,通常采用隔离法.一般情况下,整体法和隔离法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现结合2010年高考试题浅析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相互连接参与运动的系统称为连接体.以平衡态或非平衡态下的连接体问题拟题屡次在高考中呈现,是考生备考的难点之一.在用整体法与隔离法处理连接体问题时,所研究的问题涉及的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系统中各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时,可以把系统中的所有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这种思维方法叫整体法;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常把某个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求出答案,这种思维方法被称为隔离法。  相似文献   

13.
隔离法在物体受力分析中十分有用,但不应忽视整体法的作用,在本文涉及的几种情况,应用整体法解题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4.
物体受力分析是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不少学生在解较复杂的力学习题时,往往感到“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究其原因,是不能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情况分析,不是漏掉某一个或几个力,就是重复或多加了某一个或几个力,因此无法按题意要求解答.不能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原因,是对力的本质和各种不同形式的力的产生条件模糊不清.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力的本质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只要物体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物体就受到了力;  相似文献   

15.
一、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要求物体的运动情况.如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及时间等.(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要求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力的大小和方向).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的解题思路图解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不论求解那一类问题,求解加速度是解题的桥梁和纽带,是顺利求解的关键.二、整体法、隔离法1.整体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把所研究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方法称为整体法.采用整体法时不仅可以把几个物体作为整体,也可以把几个物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采  相似文献   

16.
隔离法在物体受力分析中十分有用,但不应忽视整体法的作用,在本涉及的几种情况,应用整体法解题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7.
整体法和隔离法都是中学物理中常用的解题方法。整体法是将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看作整体,把整体中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看作内力,只考虑整体外的物体对整体内的作用力。不少人认为,整体法只能解答各部分物体间具有相同加速度的问题。实际上整体法解答某些各部...  相似文献   

18.
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是学生学习物理第一次综合应用几何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可用较多方法,比如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正交分解法等.同时解决多个物体的平衡问题时还要使用整体法与隔离法,对学生来说综合性较强,难度相对较高.本文就共点力平衡的几种基本方法进行探讨.共点力平衡的一般解题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受力分析;3.画力的矢量图;4.运用力的合成法或分解法建立方程求解.方法一解三角形法若物体处于三力平衡,则其中两力的合力必与第三力等大、反向.那么,这三个力平移其中两个,必能围成一个矢量三  相似文献   

19.
1教材分析牛顿的三个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力学的核心内容。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只能解决一个物体的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而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地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学好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能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1)了解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  相似文献   

20.
对于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所组成的系统的动力学问题,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时所用的分析方法常有两种:一种是隔离法;另一种是整体法.在平时解题时学生往往习惯于隔离法,偶尔也使用整体法,但只局限于几个物体加速度相同的情况.事实上,大多数系统中各物体加速度不同的问题同样可以用整体法求解.其基本思路是:先把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F=ma方程,其中F为整个系统所受的合外力,m是系统中具有加速度a的物体的质量.这种方法由于避开了系统内部物体间相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