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巢湖西湖区中心采集的湖泊沉积物柱状岩芯(CH)样品的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氮同位素(δ15N)、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碳氮比(C/N)值含量进行实验测定,并利用氮同位素与C/N值的比较,探讨了不同深度有机质及其氮素的来源,进而分析巢湖湖泊的富营养化与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湖泊沉积物TOC来源主要是以利用与大气保持平衡的依靠水中溶解CO2为碳源的浮游植物为主,且TOC记录较好反映了两百多年来巢湖流域较大的洪涝事件;TN高低在1960s之前主要受水土流失影响,之后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更加明显;1960s以前湖泊营养来源以自生有机质为主,1950s~1970s湖泊初级生产力明显提高,富营养化开始,1970s以后由于巢湖闸建成,原本半封闭的巢湖,湖水的更替更加缓慢,湖中营养物质富集更加迅速,湖泊初级生产力迅速提高,富营养化过程进一步加剧,其中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外源输入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及其水环境安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发生在无锡的太湖蓝藻危机是我国湖泊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标志。我国虽然有很多湖泊,但是绝大多数淡水湖泊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这些湖泊富营养化问题非常突出。调查显示,近几年全国水环境总体水质在下降。使得许多以湖泊(水库)为城市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导致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既有人为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由于像太湖等湖泊是发育在长江中下游洪泛平原上的,营养背景较高,加之这些湖泊水浅,沉积物常常因为悬浮而释放,即使外源污染控制止了,由于内源污染的存在,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将依然存在。这会大大加大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难度。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与控制应该遵循控源、湖泊生态修复和流域管理的原则。由于各个湖泊类型不同,因此,各种治理的技术应该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实施,即应该先诊断、后治理。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的发展,废水大量排入湖泊,导致城市湖泊富营养化日益严重,中小城市尤其明显。位于马鞍山市中心的雨山湖也不例外。笔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一、雨山湖的水质概况 1.概论雨山湖位于马鞍山市中心,面积0.691平方公里,周长9.87公里,平均水深1.2米,容量82.98万吨。每年有大量生活污水排入雨山湖,其中总磷35.1吨/年,总氮307.2吨/年。过量的营养盐入湖,累积在湖中,被藻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吸收,或沉降  相似文献   

4.
以桂林市区湖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内模拟的方法,在不同温度和营养盐浓度的条件下,研究湖泊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性,并将沉积物对不同浓度磷酸盐溶液的等温吸附曲线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一个良好的自然河塘湖库,具备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合理结构.水生维管束植物是水体生态系统水相、沉积物相、生物相三相结构中生物相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维持湖泊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湖泊是我国地表水资源库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湖泊生态系统相对封闭,结构与功能较为清晰,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紧密,是开展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优良场地。湖泊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野外观测、受控实验及数值模拟。而浅水湖泊环境容量小,湖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敏感。比如,风浪等物理过程能显著引起湖泊沉积物悬浮和内源营养盐释放,影响上覆水光环境,进而影响浮游植物生长乃至整个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受制于野外受控实验系统的条件限制,目前我国湖沼学实验大多停留在数立方米体积的水池试验和条件较难控制的湖体中试,大尺度受控模拟试验装置缺乏,重要湖沼学过程和关键条件参数获取困难。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在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建成了浅水湖泊物理-生态过程模拟平台,以高仿真湖泊物理模型实验平台为核心,配套大型生态实验平台与数值模拟平台,可以开展波浪、湖流、河道脉冲式输入等湖泊物理过程影响下的湖体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生物生理与生态系统响应过程,以及水体鱼类、高等水生植物、浮游藻类、底栖生物等生态系统模拟试验。利用模拟平台开展了重要水体生态过程研究、工程技术参数确定,极大增加了野外站受控实验能力和数值模型参数精度,提升了支撑国家生态修复与管理需求、国际湖沼学理论前沿探索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个湖泊众多的国家,现有湖泊中超过77%的已经富营养化。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影响,富营养化导致的藻类(以蓝藻为主)水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水华最严重、水华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8.
PCA、DCA和CCA分析显示,可以利用英国威尔士地区34个湖泊表层沉积物的现代硅藻组合和pH数据,建立硅藻-pH转换函数.根据RMSE和残差分析,选用了WA_Cla_X和WAPLS_C2_X模型,同时选取WA_Cla作为对照.我们在Llyn Hir湖中心钻取岩芯,对顶部14.5cm进行了化石硅藻种群组合的分析,利用这些资料,根据这三个硅藻-pH转换函数模型,定量重建了该湖1956-1995年pH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1985年为了改善该湖酸化状况,向湖中施加石灰引起湖水pH明显增高,这种显著效果维持了六年,此后逐渐减弱乃至消失.利用硅藻-pH转换函数重建的湖泊pH变化结果与湖泊pH实际监测结果相当吻合,说明了虽然施加石灰可在较短时期内减弱湖泊酸化程度,但是不能根治湖泊酸化.  相似文献   

9.
动态     
正我国实现深水湖泊采样突破7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丝路环境"先导专项和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团队利用搭建好的水上钻探平台,在西藏纳木错中心湖区水深95米的地方成功钻取长100.63米的湖芯,总取芯率达到98%。这是我国首次在青藏高原高海拔深水大湖获取超过100米长的湖芯,实现了在深水湖泊采样方面的突破。湖芯是指湖泊沉积物,是从气体或水体中自然沉降到湖底并堆积起来的物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西湾及防城港2020年的全面监测和2011—2018年的定点监测,并收集西湾海域1996—2010年的历史数据,采用富营养化指数法(EI)和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探讨西湾水体富营养化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20年雨季和旱季的营养盐含量均呈从湾内向湾外降低的趋势。雨季营养盐浓度高于旱季,且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严重,主要由于雨季丰沛的雨水将大量陆源营养盐(DIN和PO43-)输入到西湾。近30年西湾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呈先加重后减缓的趋势,1996—2007年水体处于贫营养化状态,随后(2008—2014年)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尤其在2011—2013年期间。P-S-R模型显示西湾富营养化综合评价等级为中级,但压力等级为中高级,应加强防城江等污染源的治理。未来,长期开展陆源污染治理和海洋保护修复工程有助于改善西湾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相似文献   

11.
近几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污染治理设施与管理相对滞后,同时由于氮磷等营养物质的不断输入,致使我国大部分湖泊呈现富营养化趋势。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全国26个重要国控湖库只有61%处于富营养状态,而现在已近90%。全国湖泊总面积约91000平方公里,在2015年发生富营养化的面积接近8000平方公里,除青藏高原湖泊区(面积约占49%),其他湖泊分布区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富营养化趋势。传统定点、定期采样分析的方式难以掌握大型湖泊或偏远地区湖泊的富营养化时空变化趋势,而遥感技术能够通过水的光学特性对湖泊的富营养化进行评估,可为全面了解湖泊的富营养化时空动态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王静 《科技风》2012,(2):149
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导致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峻,为了恢复湖泊应有的功能,必须找到污染源,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本文从分析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和危害入手,针对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提出控制污染源和生态修复是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小议饮用水水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来说,我国目前集中式饮用水源可以分为河水、湖泊水库和地下水三类.由于这三种水存在的方式和流经的地区不同,水质质量也不相同.河流水质普遍受到多方面的污染;湖泊水库水体不易流动,动植物繁衍往往使藻类过量繁殖,受到富营养化威胁,水体容易产生各种异味.湖库水中来自天然土壤的蒸发残留物,硬度和碳酸盐等成分,比河水含量高,河水又比地下水舍量高.地下水温度比较稳定,在夏季地下水比河流湖泊水温低.总的来说,就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实际情况选择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是最适宜的.分析当前常规水净化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阐述解决水污染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20,(3)
水体富营养化事关重要环境安全问题。而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元素。当水生态环境中生物有效磷不能满足植物的生长所需时,有机磷(OP)矿化水解就成为了IP的重要来源。磷酸酶作为OP转化的重要媒介,参与有机磷的代谢,在有机物的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磷酸酶的种类及功能,以及河流、湖泊中磷酸酶的研究作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5.
吞吐型湖泊最小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徐志侠 《资源科学》2005,27(3):140-144
湖泊最小生态需水是协调社会经济用水和湖泊生态用水关系的核心.本文研究了湖泊最小生态需水的理论和计算方法.根据水文循环原理,吞吐型湖泊生态需水由入湖生态需水、湖区生态需水和出湖生态需水3部分组成.湖区最小生态需水分为湖泊最低生态水位、湖区最小生态耗水两个方面.入湖最小生态需水是为了满足湖区和出湖最小生态需水而必须对湖泊补充的水分.湖区最小生态需水是为了维持湖泊最低生态水位而必须保留和消耗的水分.出湖最小生态需水不仅要满足湖泊自身水量更新的需求,而且要满足下游河道的生态需水.根据河流连续体原理,用湖泊出口河道的最小生态需水作为湖泊出湖最小生态需水.提出湖泊最小生态需水计算模型.湖泊最小生态需水的各个部分均有其不同的生态作用,其中某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对湖泊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湖泊沉积物作为环境物质迁移的宿体,记录了区域及全球环境变化的信息。湖泊沉积记录具有时序分辨率高、信息灵敏的特点,在恢复和重建近代短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中具有深海沉积和黄土堆积所无法替代的优势。但是,湖泊沉积记录中环境信息的高分辨识别与提取有赖于对各种湖泊沉积地球化学过程的深刻了解和认识。云贵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翼斜坡,是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交汇影响地区。该区湖泊以汇水面积较小、入湖河流较短、湖水较深而独具特色。基于现代湖泊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国际前沿性和有待深入研究之处,以及云贵高原湖泊特殊的水文和环境地质条件,并考虑到国内已有研究基础和人员、技术支撑条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了由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万国江研究员负责的重点项目“云贵湖泊现代沉积地球化学过程及环境信息的辨识与提取”。  相似文献   

17.
正滇池水污染是我国高原湖泊富营养化污染治理的难点,"十二五"以来,农业面源污染相对占比上升到入湖污染30%以上,成为湖泊治理的重点。面源污染存在隐蔽性、广泛性、滞后性、风险性、难监测性特点,特别是这类污染发生区域在农村,主导产业是农业,利益主体是农民,治理难度大,是我国乃至世界湖泊污染治理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湖泊资源环境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湖泊众多、分布广泛 ,然而 ,由于地理分布及湖泊性质的不均衡性 ,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干预下 ,湖泊资源退化、环境恶化 ,致使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水位下降、咸化、干化甚至消亡 ;人口稠密地区湖泊污染与富营养化日益加剧 ,造成严重的水质性缺水 ;湖盆淤积、盲目围垦导致湖泊萎缩 ,洪涝灾害加剧 ;掠夺性的渔业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等 ,并已成为制约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针对我国湖泊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东海外海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芳  康建成  周尚哲  郑琰明  吴涛 《资源科学》2008,30(10):1592-1599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2002年发布的全球海域硝酸盐和磷酸盐及温盐数据库资料(WORLD OCEAN DATABASE 2001),研究东海外海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的三维时空过程。结果表明:表、底层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均从西向东减少,底层水至东海大陆坡—冲绳海槽又出现高值;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向东海入侵路径在底部呈现营养盐浓度高值带;表层营养盐的浓度普遍低,尤其是黑潮流经区表层海水,表层浓度次高值仅在长江口外海区季节性的出现。东海外海海域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分布变化和海域营养盐的输入量、海水温度、营养盐的物理扩散、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海洋生物活性及温、盐跃层强弱有关,东海宽广的大陆架底形也有重要作用。东海外海海域营养盐研究表明,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是东海营养盐的重要补充途径,涌升流区成为渔业资源丰富、发展前景看好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湖泊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艳会  杨桂山  万荣荣 《资源科学》2014,36(6):1306-1315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当前宏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湖泊是地表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但当今湖泊生态系统的功能在逐渐退化,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尤为重要。而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前提。本文调研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时间尺度、所用评价方法、湖泊受人类活动干扰强度、与江河的连通性、富营养化程度等不同角度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所用的指标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湖泊生态系统评价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浮游植物生物量(PB)、生态能质(Ex)等的内涵及其影响机制。最后从指标体系的全面性、普适性、评价的着眼点、评价阈值的确定、自然通江湖泊水生态特殊性5个方面对我国湖泊生态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湖泊生态健康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