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意象是诗歌审美的主体.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具体诗歌意象的翻译来诠释诗歌意象的翻译过程本身是译者对原诗歌意象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因为译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深刻地影响着译者每一次的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译者这种审美趣味,必然受到反映其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其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译者审美趣味对诗歌创造性翻译有其积极的意义,体现了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个人审美情趣和意象翻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文学形式,简单的诗歌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人们往往通过诗歌来抒情,言志。诗歌中最为重要的是意象和韵律的处理。但在翻译时,读者是否能够顺利的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怎么进行诗歌翻译。诗歌翻译与别的文学体裁不同处是,诗歌不仅仅讲究内涵更多的是诗歌的韵律、诗歌中的各种修辞以及意象的如何处理。本文从诗歌意象、诗歌内涵、以及诗歌的修辞等方面入手来谈谈诗歌翻译的相关策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观点对于诗歌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诗歌翻译中能否传达意境也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4.
意象在汉语诗歌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定义意象,分析意象在诗歌翻译中的流逝提出,有效传达意象的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诗歌意象翻译中,译者不仅需用目标语移植承载原诗意象的物象,而且需再现原诗意象的组合方式,从而再造诗歌意境。意象图式是在人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具体空间的抽象概括,当这种抽象概括投射到诗歌的语言层面便会形成诗歌意境。将意象图式理论运用于诗歌翻译可以帮助译者理解诗歌中的空间描写及其隐喻意义,从而指导译者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再造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6.
张灿灿 《文教资料》2008,(11):36-37,56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而对于英汉诗歌翻译来说,它的最大障碍在于意象的传达.只有借助于有效的理解和转化手段,诗歌在翻译后才能在异种文化背景下保持完整的意象.本文从诗歌意象的几种常见类型入手,对英汉诗歌翻译中的意象进行比较,展现诗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整体意象:诗歌翻译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翻译实践中,诗歌的意象应涵盖个体意象和整体意象,诗歌翻译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个体意象和整体意象之间的关系。正反例证表明,理想的诗歌翻译既要重视源语中个体意象的有效转换,更取决于源语整体意象的成功重构和再现。  相似文献   

8.
王素娟 《考试周刊》2009,(44):36-37
翻译既是语言的交换,又是文化交流。诗歌中的文化意象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粹,它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歌中文化意象的传递是一直翻译中的难题。本文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分析了文化意象在诗歌中的翻译,并提出了相应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一种传播。文化意象是民族文化和思想情感的一种载体,做好文化意象的翻译有助于文化的交流和沟通。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包含了众多的文化意象。对诗歌对外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象翻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加深对文化意象的准确翻译和文化的交流沟通。  相似文献   

10.
本主要对比了《乡愁》的两个英译本的视象和音象,指出意象再造是诗歌翻译的灵魂,事关诗歌翻译的成败。同时,本作指出诗歌翻译中的政治因素也是意象再造翻译过程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陈果 《现代英语》2023,(11):90-93
文章以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为基础,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出发,以许渊冲英译王维唐诗三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郑果州相过》《终南别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翻译策略。初步发现,作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王维的诗歌意象以自然意象见长,且为纯粹意象;且其诗歌多为白描手法,直抒胸臆。为实现诗歌传情达意的目标,译文注重保留诗中自然意象,结合使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相似文献   

12.
中外译者的合作翻译是唐诗英译的最佳翻译模式.但是诗歌的意象、意境的翻译仍是中外译者的最大困难.通过对唐诗景物造型特征的研究,以雅克不逊提出的"符际翻译"理论为方法论,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为例,论证了画成为翻译唐诗意象、意境的有效辅助翻译手段,使诗歌"诗歌视觉化",可以更好的展现原诗的意象意境.  相似文献   

13.
中文诗歌意象丰富,译者在翻译时应将诗歌的文化意象忠实而准确地传达给译语读者,当译文的语言文化信息与原诗不符时,译者要采取适当的翻译补偿手段,使中国诗歌的文化意象为译语读者所知晓和接受,从而通过诗歌翻译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前人对毛泽东诗歌翻译研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毛泽东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通过对毛泽东诗歌翻译不同版本的总结和归纳,提出针对不同文化意象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出发,把文化意象归类为专有名词意象、地名意象、历史特色意象以及典故意象,分析不同种类文化意象的翻译技巧,建议在翻译文化意象时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同一文化意象的不同理解以及同一文化意象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张春巧 《海外英语》2012,(4):166-167
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华名族极为宝贵的财富,本着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目的,大量的中国诗歌被译为其它语言,被植入外国文化的土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异国他乡的语言文化语境中获得了更多的读者。而如何处理诗歌翻译中的意象问题,值得深入探讨。该文就从诗歌翻译的意象处理入手,结合对比分析的方法阐述诗歌翻译中意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诗歌翻译中,由于意象在传意和构境的关键作用以及其中包含的众多的文化元素,意象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和困难。陶渊明诗歌由于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其中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是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中西方都不乏陶渊明诗歌的英译本。本文从陶诗中统计出诸多意象以及意象的中西方翻译方法,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探讨中西方对陶诗意象的翻译方式的偏向及原因。  相似文献   

17.
李白诗歌饱含丰富绮丽的意象,在英译中恰当地传达这些意象,对于保存原诗神韵.增进西方读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前人翻译李白诗歌的译文,总结在翻译中意象传达的处理方式及翻译方法和技巧.旨在为李白诗歌英译提供一定参照。  相似文献   

18.
客观物象、事象入诗即成"意象"。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思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和本质特征。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分析人类的创新思维有独到之处,为诗歌分析解读以及诗歌翻译提供了可以利用的理论框架。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时,可以尝试将意象组合作为翻译单位,通过语言形式的转换,尽量使原文中的意象得以在译文中再现,在译文中建构起类似于原文中的意象组合,以实现"立象以尽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汪苹芳 《考试周刊》2010,(43):31-32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在汉诗英译过程中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美是文学翻译工作者在实践中的不懈追求,本文探讨了诗歌意象的涵义和美学特征,再从构成审美心理三要素的角度来分析意象的传译问题,旨在为诗歌翻译批评提供可资借鉴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诗词语言凝练,意象丰富,而意象是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结合体,诗人往往借助意象实现抒情。意象图式来源于人们与外界的互动,与诗歌中的意象紧密相连。本文以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对《归园田居》(其三)原诗及其三个译本进行解读,对比分析其中蕴含的意象图式,旨在说明意象图式在解读诗歌及其翻译中的重要性,为解读此诗以及诗歌翻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