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战时期,得到罗斯福总统特别信任的赫尔利最初是以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华调解“史蒋矛盾”,随后升任驻华大使开始调处国共关系,从处理“史迪威事件”到代表国民政府与中共签订《延安协定草案》,赫尔利似乎取得很大成绩.但就是赫尔利在华的15个月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日益失去灵活性和现实性.他不仅与驻华的外交官们发生冲突,而且使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逐渐从军事上的“援蒋联共”转向政治上的“扶蒋抑共”,又从“联合政府”构想下的“扶蒋压共”转向意识形态的“支蒋反共”.导致罗斯福政府对华政策的转交的动因,既有赫尔利的个人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也有意识形态的影响,更有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发展趋势的错误判断和自身利益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及史迪威与赫尔利的更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变化的产物,也是美国对华政策总目标合乎逻辑的发展。但是,有人却认为史迪威“亲共”,赫尔利“反共”,罗斯福不幸以赫尔利取代史迪威,从而造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逆转”,使美国政府作了“错误的选择”,未能抛弃蒋介石,实行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等  相似文献   

3.
"史迪威事件"是二战中美关系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从最初扶蒋联共、积极抗日到绥蒋反共、消极防御的转变。这种僵化的绥蒋反共对华政策导致了冷战在中国发生,并最终导致台湾问题成为国共内战遗留的历史问题,对当代中美关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探讨"史迪威事件"对错综复杂的当代中美关系发展有重要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美军观察组”来延安标志着美国政府“抑蒋联共”对华政策的初步确立;通过观察组成员到延安后与中共的友好交流与合作,美国政府又采取了“扶蒋联共”的对华政策;但是由于美国根深蒂固的反共意识和对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错误判断,加上美军战略变化及美苏冷战的影响等,美国政府最终确立了“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中共曾对美表示好感,希望美国能帮助中国走向民主和繁荣.美国政府最后确定的"扶蒋反共"方针迫使中共不得不转向寻求苏联的帮助.1947年底国共内战已经胜负分明.斯大林开始考虑转变对华政策,支持和帮助中共.但在冷战格局下又顾虑重重,担心引起美国的干预,所以一再推迟毛泽东访问莫斯科的时间.1949年初毛泽东坚决拒绝国共和谈,也反对苏联出面调停.斯大林决定派遣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前往中国,详细了解中共的立场和各项方针,以便最终确定苏联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赫尔利调解国共矛盾的过程,指出其“扶蒋反共”调处政策出台并不完全是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而是基于其对中国实际情况的错误估计和美国自身的利益需求,因此,不可能做到公平公正,而美国调处失败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7.
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要旨是在支持国民党政府的同时不卷入国共纷争,但这一政策最终演变为援蒋反共,驻华美军不可避免地卷入国共内战当中,而这也招致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对,双方冲突时有发生。1947年12月,莱阳战役期间,五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因在王疃院村闯入中共辖区而被俘获。美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谨慎的接触与谈判,并在排除了国民党军队干扰的基础上,使事件最终得到较为妥善地解决。此后,美国与中国共产党双方在处理彼此关系时更为谨慎。该事件也拉开了美国从中国“脱身”的序幕,对中国内战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压蒋联共政策的提出及部分实施四十年代的美国政府曾有一个“伟大的美国梦想”,其实质是想让美国成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实际主宰者,从而实现其称霸全球的野心。但由于美国政府受实力与战略目标间矛盾的制约,使美国只能依靠和平的手段来实现其防苏反共并把中国纳入美国势力范围的政策目标。为此,1943年初美国制定了一项新的对华政策,即“使中国成为强大的国家”(Chinabe a great power),其目的很明显:“战后日本作为东方大国,将在很长时间里消失,因此  相似文献   

9.
1944年8、9月,赫尔利作为美国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代表来到中国.11月,担任了美驻华大使,直至1945年11月27日辞职.赫尔利在华虽然只有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但是由于他在中国的所作所为,“赫尔利的名字成了臭名昭著的美国坚决扶蒋反共政策的象征.”研究赫尔利的在华活动,对于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了解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一系列事端,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及其本质作了科学分析,制定了正确的对美政策和策略,这就是:在战略上,明确地和坚决地反对美国政府扶蒋反共、助蒋内战、变中国为美国的附庸的方针,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为对付美国可能发动的军事干预作好准备;在具体策略上,则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有变化,既有针锋相对的斗争,也不放弃与美国发生联系的机会,乃至主张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和外国发展通商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