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愁予的《错误》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然而,对此诗的解读,却见仁见智,至少有两种说法,相持不下。诚然,我们可以用“诗无达诂”的古训不了了之。但笔者以为,诗人创作时必然只是一种情感,诗中也必然只蕴含着一个特定的故事——那怕只是个虚设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广为传诵的名作。长期以来在众多评价赏析的文字中,大都认为《错误》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继承的是中国历代闺怨诗的传统。至于“错误”的形成,有两说:一种认为:“错误”因女子而起,女子是主动者;一种认为“我”是主动者,错误是由“我”一手造成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就采用此说。笔者以为,这些理解有其可取之处,但存在一些应当纠正、澄清的错误。《错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这是正确的,但既然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那就不应当理解为描写了一个女子如何如何的诗,…  相似文献   

3.
【《错误》课例回放】1.导入新课。(略)2.美读课文。(略)3.整体感知。……问题1:就标题看,“错误”指什么错误?生1:那个女子以为“我”是她等待的归人,可我只是一个过客。生2:我就是她等待的归人,但我只是经过,并不停留,我玩弄了她的感情。(学生议论纷纷,意见不一。)师:这两种解读各有道理。很多诗往往有丰富的内涵,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解读。……4.重点赏析。师:读诗要读出韵味。刚才我们说过,郑愁予的诗处处流淌着古典的韵味。下面我们结合本诗,仔细体会郑诗的这一特点。我们先看第一节。请问,诗中的“江南”这一意象有何意义?(学生有些困…  相似文献   

4.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以温柔敦厚的封建道德观念说解《周南·葛覃》一诗。同《毛诗》一样,朱熹把诗中的女主人公描绘成一个可以“厚人伦敦教化”的贵族妇女形象。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也说“这诗写一个贵族女子准备归宁的事……”这就是说,余冠英先生也首肯了朱熹的观点,即认为诗的女主人公是个贵族妇女。不过朱熹把这个女子说解得更富有封建伦理色彩罢了。我以为从全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看,它反  相似文献   

5.
刘兴 《教育艺术》2004,(2):24-24
《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一首抒情小诗。这首诗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关键是作者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诗中的“我”骑马游历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她”痴痴盼望着“我”的归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  相似文献   

6.
朱光潜先生说:“据我的教书经验来说,一般青年都喜欢听故事而不喜欢读诗。”确实,包括许多中学语文老师,也以诗歌“没有什么讲头,学生不喜欢诗”为畏途。笔者以为,这除了教师长期以来习惯“精讲细析”的方法以外,最重要的是,教师没有根据诗歌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因此,我认为,“多读、善想、精评”是抓好诗歌教学策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笔者认为《错误》这首诗比较适合运用20世纪40年代诗论家袁可嘉提出的“诗歌戏剧化”理论来解读。诗歌戏剧化并非要把一首诗看成是一出戏剧,而是指诗歌中含有某些戏剧化的因素。下面试用戏剧化理论解读《错误》:首先,场景的空间转换诗歌以一种立体的、戏剧的行为开始,“我打江南走过”把诗歌的大背景放在江南。江南,温婉、明丽、灵动,这种特定情绪烘托出“戏剧情境”,它所要力求刻画体现的是一种“行动中的灵魂”,所以我们不能说诗中的“浪子”就是诗人自己。“我”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出现了,接下去“那等待的人”也出现了。“那等在季节里的…  相似文献   

8.
“德卡之苦”是个普遍而又被忽视了的现象在“语文研究新成果系列讲座”的开幕式上,吕淑湘先生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卡对于作诗也很热心。有一天,他的那个诗老是出不来,就找到他的朋友著名诗人马拉梅说:“我有一肚子诗,就是写不出来,是个什么问题?”马拉梅说:“老兄呀,诗这个东西,是拿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说:“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正确,很有可能只是一种模仿;可错误。却绝对是一种经历,是通往正确和成功的必经之路。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审视自己的教学,找到学生错误的原因,让学生的错误成为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属于“杂曲歌辞”。它产生的时代,大约是南朝齐梁时期。 《西洲曲》的西洲,究竟在哪里?有几种说法。一种认为,西洲在江北,是诗中男子的住处;一种认为,西洲在江南,是诗中女子的住处;一种认为,西洲在江北,是诗中女子的住处,一种认为,西洲在江中,是诗中男女相会、话别的地方。笔者认为最后一种意见正确,可以确切地说,西洲,就是武昌西面长江中的鹦鹉洲。温庭筠《西洲曲》说:“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崔颢《黄鹤楼》诗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相似文献   

11.
哲学家黑格尔先生说:“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 一个必然的环节。”所以在教学上,我时常以“错误是正确的先 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为指导,通过三个方面:①教师设 错,刺激求知欲望;②学生出错,激发求知热情;③作业纠错,探 索求知之路,谈一谈我是如何巧妙利用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 解决问题的。  相似文献   

12.
诗论两则     
诗用虚字  虚字在古代汉语中 ,总称文言虚词 ,属于一种语助词 ,虽然没有实词那样具有实在的意义 ,但也是构成句子必不可少的材料。而古体诗词 ,本是用最简省的字 (字有定数 )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那么 ,为什么还要用虚字呢 ?刘勰于《文心雕龙·章句》中 ,提到过诗文用虚字的两个作用 :一个是“语助余声” ,我以为 ,这是就诗的音乐要求说的 ,用了虚字 ,可以凑足音节 ,使句子成为完整的几个音节以便于歌唱 (周振甫先生以为是用来“延缓语气” ,见其《文心雕龙今译》 ,尚未搔到真正痒处 ) ;第二个作用是“弥缝文体” ,这是就诗的结构说的 ,用…  相似文献   

13.
一样的课文,不一样的面孔;一样的篇章,不一样的故事。《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广为传诵的名作。长期以来在众多评价赏析的文字中,大都认为《错误》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承受的是中国历代闺怨诗的传统。至于"错误"的形成,有两说:一  相似文献   

14.
盛唐是传统诗歌的顶峰,如果再要发展,只有变化。退之诗多议论,是诗的散文化;义山诗多材料,是诗的骈文化。至苏东坡、黄山谷出,“粹书以为诗”,“议论以为诗”,唐人之风尽变矣。严羽生当江西鼎盛以后,四灵蹶起之时,“什么叫诗”和“怎样学诗和作诗”?争论最为激烈。《沧浪诗话·诗辨》所提出的“别材说”,既反对“资书以为诗”又反对“捐书以为诗”,是从诗材的角度谈“什么叫诗”。“别趣说”既反对作诗尚理也反对一例言情,是从诗趣的角度谈“什么叫诗”。“兴趣说”和“妙悟说”,则是进而谈“怎样学诗和作诗”的。本来问题很清楚,由于严羽以禅喻诗,后人就越谈越玄了。本文企图对长期争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依据材料,证明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历来经学家解释《关雎》,虽有“美”、“刺”二说之别,但无不认定它是一首事关“后妃之德”①的政治诗.近代学者突破儒家思想的牢笼,从考察《关雎》的内容着手,创立了“爱情诗”的新解.如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说:“这诗写男恋女之情.”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组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说:“这是一首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民间情歌.”但是,对《关雎》诗义的争论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16.
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初中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证明一道平面几何题时,用错了公式,结论漏洞百出。一名学生当即指出了老师的错误,这位老师“解释”说:“我只是想告诉你们用这样的方法做题是错误的。”故事也许是虚构的,然而,生活中像这位数学老师一样死要“面子”的教师却并不少见:有在没有弄清原因之前就批评了学生,当真像浮现出来,却拒绝向受委屈的学生道歉的;有对学生的要求不切实际,却因为自己在学生中宣布过,不愿加以改正的……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形成了这样一种病态观念:教师说的话、做的事,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日本著名的微生物学家、白喉血清疗法的首创者之一——北里柴三郎博士,年轻时曾在一篇论文中,指出他的启蒙老师绪方正规先生在学术上的一个错误见解。在绪方正规先生大学执教二十五周年的纪念会上,北里博士致词说:“反对恩师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是我们的责任是维护真理。应该说,不指出恩师的错误才是恩将仇报。说到底,我反对的只是学术上的问题,所以我毫无愧疚之心。绪方先生比谁都了解这一点。”与会者大受感动,绪方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这个看法对不对,我以为解决了下述四点就知道了。(1)能不能按朝代来分唐、宋诗?是不是唐人都懂形象思维,也就是说都掌握了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而宋人则相反(虽然比较委婉地说只是“多数”)?(2)形象思维是否只包  相似文献   

19.
一、建立错题档案,在错题分析中学会反思,培养责任意识1.错误也是一种资源!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四(3)班是我新接的班,记得第一次单元测试后,我对他们说“:祝贺大家在考试中出错!”看着学生们大为诧异的眼神,我继续说“:感谢错误,它提醒我们在学习中还存在着知识性的或者态度性的问题,但比错误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所以,你愿意珍藏你的错误,建立一份自己的错题档案吗?”于是,在数学作文的“考试系列”中,学生们心情愉快地做起了“错题摘录”。同时我也注重从学生们暴露的错误想法…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些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过去不很理解,通过教改实践,现在才逐渐有所领悟。长期以来,我错误地把语文课看成一门知识课,又片面地认为知识完全是靠老师“教”的。因此,在教学中就以“讲”为能事,还自以为这就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教法,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