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雨秋思》是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新书。作者陈德璋和杨淑心伉俪都是学中文的,毕业后几十年来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们结识或采访了许多文化名人。在这部集子中,他们以  相似文献   

2.
徐吉军先生从事学术研究和编辑工作三十余年来,一直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一步一个脚印,在中国文化史,特别是宋代文化史、中国都城史和中国风俗史的研究上,硕果累累,可以说是"著作等身"。  相似文献   

3.
《职业圈》2008,(33):172-172
唐献瑞,男,1921年生,别名增仁,福建福州人,国立艺专1945届毕业生。求学期间,正值日寇入侵,烽火遍地,被迫颠沛流离至重庆。当时全国著名文化艺术人士皆云集于山城,故献瑞先生在渝曾受教于吕凤子、潘天寿、陈之佛、林凤眠、关良、丰子恺、傅抱石、黄君壁、李可染、高冠华诸名师。解放后至今献瑞先生一直从事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2013年12月28日是我国著名林学家梁希先生130周年诞辰。 粱希先生是中国杰出的林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新中国林业的开拓者。早年追求进步,立志救国救民,后在日本留学攻读林产制造化学。1916年回国后投身祖国林业事业,大部分时间从事林产制造化学教学工作,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抗战期间拥护中国共产党,是党的忠诚朋友。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长,  相似文献   

5.
正高国藩(1932-)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旋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即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其诗学受教于郭沫若先生,并从事文艺创作。其俗文化学研究受教于郑振铎先生,红学受教于俞平伯先生。1979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  相似文献   

6.
论戊戌时期的“孔教复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百年前的戊戌维新,既是一场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文化思想运动。就文化思想运动而言,进行文化批判与重构是它的重要内容,而中心一环则是“孔教复原”。“孔教复原”一语见于1901年梁启超所作的《南海康先生传》,是他对康有为所从事的儒学改造工作的概括。其实,这...  相似文献   

7.
我对刘洪川先生从事年画木刻和艺术收藏的成就早已知晓。日前,我到他住宅探访,看了他的作品和收藏,实在大为惊讶和赞佩。  相似文献   

8.
“交流学”和“传播学”英译为同一 个词“communication”,把中国学术界盛行的“传播 学”转换为“交流学”,是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 的一项开创。由吴建民先生主编,诸位专家学者撰 写的《交流学十四讲》,与通常意义上的传播学内容 有所不同,它包含了许多对外交往和交流实践当中 的成功个案,是一批中国外交、对外传播精英人物 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对于今天从事对外 交流和传播工作,经常与国外政府机构、传媒等打 交道的人员,是一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好书。本刊 特选取部分章节,以飨广大读者。本期刊载的是该 书中中国外文局原局长林戊荪先生撰写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交流学”和“传播学”英译为同一个词“communication”,把中国学术界盛行的“传播学”转换为“交流学”,是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的首创。由吴建民先生主编的《交流学十四讲》,与通常意义上的传播学内容有所不同,它包含了许多对外交往和交流实践当中的成功个案,是一批中国外交精英人物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与理论升华,对于今天从事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经常与国外政府机构、传媒等打交道的人员来说,是一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好书。本刊特选取其中部分章节,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0.
“交流学”和“传播学”英译为同一个词“communication”,把中国学术界盛行的“传播学”转换为“交流学”,是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的一项开创。由吴建民先生主编的《交流学十四讲》,与通常意义上的传播学内容有所不同,它包含了许多对外交往和交流实践当中的成功个案,是一批中国外交精英人物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对于今天从事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经常与国外政府机构、传媒等打交道的人员,是一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好书。本刊特选取其中部分章节,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1.
白日梦     
S 先生正在公司认真地工作。需要处理的文件通过自动传送带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 S 先生桌前。S 先生把面前的文件扫视一遍,手脚利索地在文件上签字盖章。虽然并没有人在监视 S 先生的工作,可是 S 先生一点都不偷懒,他一刻不停地埋头认真工作。不去吃饭,不去卫生间,甚至不站起来喝杯咖啡什么的。很快到了下班时间,S 先生立刻起身拿起公文包回家。在回家的途中,他目不斜视,不会在酒吧或者游戏厅耽误  相似文献   

12.
“交流学”和“传播学”英译为同一个 词“communication”,把中国学术界盛行的“传播学”转 换为“交流学”,是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的一项开 创。由吴建民先生主编的《交流学十四讲》,与通常意 义上的传播学内容有所不同,它包含了许多对外交往 和交流实践当中的成功个案,是一批中国外交精英人 物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对于今天从事对外 交流和传播工作,经常与国外政府机构、传媒等打交 道的人员,是一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好书。本刊特选 取其中部分章节,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3.
酷爱文化艺术的浙江省政协委员 1月24日上午,是第十一届浙江省政协一次会议开幕的日子。会议期间,笔者采访了新当选省政协委员的管建平先生。他戴着一副眼镜,身穿中式服装,胸前挂着红色的省政协会议出席证,显得既庄重又儒雅,脸上充满了文化人的书卷气。作为浙江省政协文化艺术界的委员和风雅颂扬文化传播集团董事长,管建平一直从事着文化创意工作,这跟他的家学是有密切联系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常青公司,是1984年中国外文局在美国新泽西州注册的一家书刊发行公司。成立之初,主要从事与国内的信息沟通和读者反馈工作。1987年,成立了旧金山分公司,主要做中文图书的分销工作。《对外大传播》了解到,现在常青公司已成为外宣领域一个不可多得的窗口,尤其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有着独特之处,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对外传播的一个平台。于是,在美国常青公司总裁徐明强回国述职之际,我们将徐明强先生以及常青公司特约编辑,中国外文局新世界出版社前总编辑周奎杰女士(曾任华语教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材出版工作,对对外汉语教学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本刊曾对其作过一次《追忆似水年华》的专访,她结合生动的实例谈到对外汉语教学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与意义,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请到了一起,就汉语教学在美国的真实情况作了一个访谈。  相似文献   

15.
“交流学”和“传播学”英译为同一个词“communication”,把中国学术界盛行的“传播学”转换为“交流学”,是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的一项开创。由吴建民先生主编的《交流学十四讲》,与通常意义上的传播学内容有所不同,它包含了许多对外交往和交流实践当中的成功个案,是一批中国外交精英人物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对于今天从事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经常与国外政府机构、传媒等打交道的人员, 是一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好书。本刊特选取其中部分章节,以飨广大读者。本期刊载的是书中李蓓芬撰写的篇章。  相似文献   

16.
“交流学”和“传播学”英译为同一个调“communication”,把中国学术界盛行的“传播学”转换为“交流学”,是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的一项开创。由吴建民先生主编的《交流学十四讲》,与通常意义上的传播学内容有所不同,它包含了许多对外交往和交流实践当中的成功个案,是一批中国外交精英人物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对于今天从事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经常与国外政府机构、传媒等打交道的人员,是一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好书。本刊特选取其中部分章节,以飨广大读者。本期刊载的是书中李蓓芬撰写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竹内实先生是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北京日本学中心主任教授。他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及中国问题研究,著述有《中国的思想》、《现代中国的思想》、《毛泽东》等多种。人民中国杂志社金丹实同志受本刊编辑部之托访问了竹内实。在两个小时的轻松愉快的交谈中,竹内先生回顾了自己的中国研究历程,坦言对中国现实的新认识,提出了对向外报道中国的希望。这里发表的是由金丹实同志整理的竹内先生谈话的全文。  相似文献   

18.
“交流学”和“传播学”英译为同一个词“communication”,把中国学术界盛行的“传播学”转换为“交流学”,是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的一项开创。由吴建民先生主编的《交流学十四讲》,与通常意义上的传播学内客有所不同,它包含了许多对外交往和交流实践当中的成功个案,是一批中国外交精英人物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对于今天从事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经常与国外政府机构、传媒等打交道的人员,是一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好书。本刊特选取其中部分章节,以飨广大读。[编按]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是傅通先先生80大寿,也是他从事新闻工作和文艺创作55周年。2020年7月15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杂文学会、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浙江分院、浙江省科普美术协会、《美术报》、《文化交流》等6家他曾经任职的单位,联袂为他举办作品研讨会暨书画展。开幕前,笔者再次走近这位可敬可亲、亦师亦友的新闻界前辈,回眸他成长的足迹,探寻他耄耋之年仍能笔耕不辍、乐享六艺的秘诀。  相似文献   

20.
PAUL TUAN先生是美国肯萨斯州立大学的建筑学硕士,从事规划、建筑、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已有35年.最近参加海南博鳌论坛途经广州时,结合"非典"引发的健康住宅问题,谈了对健康住宅设计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