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应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这是一种有机整合,而不是一种简单累加,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都独立地承担各自的学科功能,但彼此之间有交叉,互相渗透,使小学阶段的课程呈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综合性特点。然而传统品德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重视学生的需求、经验和生活,将学科与  相似文献   

2.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其部分教材已经使用,为了更好的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深刻体会和真正发挥其教育的实效,本人就其课程的基本特点谈点自己的认识,以求方家指正。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主要的综合活动实践课程。首先,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科学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品德与社会”将品德、行为法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3.
李丽霞 《中国教师》2009,(Z1):397-397
<正>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以及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其教科书中,历史教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历史教育应树立注重与其他教育的有机融合、凸显历史教育的体验价值、选择多样化的历史教育视角、倡导历史与儿童的对话等历史教育观。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相比较,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我国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按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的有机融合。它强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要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要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  相似文献   

8.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品德与社会在小学教育阶段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堂主阵地作用,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爱学"。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粗浅体会:一、以人为本,以知导行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原课程"品德"与"社会"二者的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强调儿童的经验、体验、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内容是儿童自身、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有机整合,让儿童的品德发展、社会学习、科学学习、劳动技术学习等通过综合的活动呈现出来,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应实施活动化教学。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促其成长健康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将知识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科学教育等进行了有机整合,集实践性、趣味性、思想教育性于一体,涵盖内容极其丰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这门课程的核心。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做了研究,尝试探索出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的多重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国在小学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综合化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形态的综合性有利于课程面向生活。2.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形态的综合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3.品德与社会课程形态的综合性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相整合,是新课改的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以自身教学实际经验为基础,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整合进行具体、详细的描述与说明。  相似文献   

13.
2009年,由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报联合推出的《中国教育发展系列报告》中,有一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检测的结果表明,在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社会四门课程中,合格率最高的是数学,占78.3%,科学为71%,品德与社会63%,语文学科的合格率最低,仅为62.8%,  相似文献   

14.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把情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以理激情,将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以情激情,将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情感熏陶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以境激情,将学生实践活动中的情感培养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以行激情,将学生日常行为教育的情感培育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不可否认,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如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也会使品德与社会  相似文献   

16.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社会生活地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  相似文献   

17.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其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这一课程是建立在学生社会生活的基础上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顺应社会的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人文教育的开展,也就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深入了解人生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最近看一本书——《校园悲剧启示录》,这些悲剧向全国的父母和教师乃至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健康人格。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知识,不塑造其心灵,就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如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如鱼得水,也会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才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9.
祝秀红 《新疆教育》2012,(17):122-122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相比较,品德与社会课具有鲜明的方向性、时代感和地域特色。同时,只有当学生感觉到所面对的品德与社会课原来就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时,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20.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授课过程中,挖掘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将理想信念、品德修养、法律意识、爱国情怀等融入教育教学中。补充讲解专业发展简史、专业判断示例、优秀企业发展事例、事故案例和专业前沿进展等,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课程思政教育也对教师思政素质和思想觉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适当准备思政教育素材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