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尝试运用心理学梦的解析方法,对《诗经·关雎》篇的文本及艺术形象进行再认识,得出新的推断:《关雎》是一篇梦诗,是描述男子对女子的思慕而形成的一个“焦虑的梦”,而《关雎》篇诗中主人公应为平民。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西汉时《诗经》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后人对此作了很多诠释和演绎。《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诗篇大多是表达青年男女爱情的。《关雎》就出自《诗经·国风》中。有好事者评选出“中国古代十大经典爱情诗词”.其中就有《关雎》。可以这样说,这首传说中中国最古老的情诗表达爱情直接而朴实,没有矫情的掩藏.没有夸张的煽情.真实地反应了男子追求美女不得而辗转反侧的焦虑心态。  相似文献   

3.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也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首诗虽然内容简短,却形象地展现出一位男子对“窈窕淑女”由倾心爱慕,转而相思难眠,一直到渴望永结同心的过程。河边的青青沙洲,沙洲上交相和鸣的雎鸠,左右采荇的款款女子,痴情凝望的青年男子,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充满了诗意的画面。  相似文献   

4.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我们很难想象,在秦国这个粗犷尚武之邦,竞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清代王运在《湘漪楼说诗》中甚至说它是“千古伤心之作”,它是如此细腻含蓄悠远空灵,以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头甚至盖过诗经首篇《关雎》。[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学情分析策略东北师大附中是全国名校,学生整体素质高,自主学习习惯好。吉林省初中学校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选了《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学生已经对《诗经》有所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也已  相似文献   

6.
爱情与死亡是文学作品的两大永恒主题,而爱情更是长盛不衰的话题。因为无论是甜蜜还是忧伤,爱情都会被人当作美来欣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描绘了诸多关于爱情的故事,从《关雎》到《桃天》,从《蒹葭》到《静女》,不仅写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择偶标准,也描绘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丽新娘,更有令人向往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海誓山盟……  相似文献   

7.
对于《诗经·关雎》,教学用书上是这样说的:“《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  相似文献   

8.
历来经学家解释《关雎》,虽有“美”、“刺”二说之别,但无不认定它是一首事关“后妃之德”①的政治诗.近代学者突破儒家思想的牢笼,从考察《关雎》的内容着手,创立了“爱情诗”的新解.如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说:“这诗写男恋女之情.”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组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说:“这是一首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民间情歌.”但是,对《关雎》诗义的争论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9.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被誉为"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它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正因为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的关系,《蒹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  相似文献   

10.
徐秀娣 《学语文》2012,(3):33-3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很经典很唯美的一首小诗《关雎》的一段,也是中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一篇课文的开头。面对像《诗经》这样一些非常经典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根据儒家诗论系统,结合《毛诗序》合理的理解和解读《诗经》中所蕴含的思想,从“人伦礼仪”、“天下之乱礼乐王道”及“天人阴阳谐和”三个逐渐深入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从现实层面阐释《诗经》的要旨一“《关雎》之道”的文化内涵,便于《诗经》以本来面目走向大众.  相似文献   

12.
《诗经·蒹葭》以其耐人寻味的意蕴、朦胧渺远的意境、深沉低回的情感和蕴含其中的至真至美的向往与精神追求吸引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去感叹与鉴赏,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思与对其内容的不同解读。通过对《诗经·蒹葭》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诗性气质及审美存在。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不朽之范本,名篇《蒹葭》更是美丽异常。原诗如下: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期(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的不同,作品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在这部诗歌世界里,展现了久远的年代里,我们的祖先关于政治风波、春耕收获、男女情爱的悲欢离合。《蒹葭》与《将仲子》就是其中的两首名篇。对这两首诗的主旨历来解说不一。关于《蒹葭》一诗,《诗经》研究专家余冠英认为,这是一首情诗,《诗小序》认为该诗主旨是刺襄公未能用周礼,《诗沈》认为该诗主旨是求隐士,时下还有人说,《蒹葭》诠释了网络爱情。  相似文献   

15.
含蓄性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人们常说古代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含蓄蕴藉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往往被推为诗艺的极致。《蒹葭》是诗经中的抒情名篇之一,是《诗经·秦风》里的代表作。秦诗中多是慷慨悲壮、粗犷质朴的作品,由此清新柔美《蒹葭》在《秦风》中显得尤为特出,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本文主要从艺术表现和审美欣赏的角度来阐述《蒹葭》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16.
《氓》诗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风·氓》和《诗经》的其他作品一样 ,也有可能存在着错简现象 ,本文试着对其进行了调整恢复 ;并进而认为《氓》诗非弃妇诗 ,而实质上是女子抛弃男子的“弃夫”诗  相似文献   

17.
方艺璟 《儿童音乐》2024,(1):51-53+74
<正>琴歌《关雎》,也叫作《关雎曲》,歌词取自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南·关雎》。《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诗经》中列于首篇,通常被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孔子曾赞美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首诗善用“兴”的表现手法,即“象征”这一修辞方法,开篇以“关雎鸟合鸣”引发淑女配君子的联想,其后又以“采荇菜”象征主人公对女子的相思与追求。琴歌《关雎》版本众多,各版本旋律相似,但分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诗经》因具有多重阐释和解读的可能性而拥有经久不衰的艺术和思想魅力,评论界对其内蕴的真正所指历来莫衷一是,而新的内涵还在不断地被发掘出来,而且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诗歌层面上的解读。笔者仅抓住《诗经》的一鳞半爪,即通过对《蒹葭》一诗的赏析,从一个角度透视《诗经》所蕴藏的文艺美学思想,从而探究民族文明史和思想艺术史。  相似文献   

19.
《关雎》诗旨历来众说纷纭 ,难成定论。本文紧扣诗意 ,联系诗经时代的婚恋风俗 ,佐以相关史料 ,着眼于探究诗中“君子”和“淑女”的身份 ,对前人之说进行辨说 ,最后得出《关雎》是一位贵族青年对一位农家女的单恋情歌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在中国典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直都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也有很多名家对其英译进行了尝试。本文通过对《关雎》不同英译文本的对比研究,指出其英译过程中出现的三个层次的问题,分析每种译文的利与弊,找寻汉诗英译的标准以及合适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