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丁轶青 《英语广场》2021,(11):31-35
在翻译实践中,随着“语境”概念的提出与相关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其与翻译学的关系并深入研究它对翻译工作的帮助。同时,在各类文体翻译中,相比英译汉,汉译英的热度略低,中国现代散文英译也是如此。因此,本文以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二)》为研究对象,在各类辅助工具的帮助下,重点分析中国现代散文的特点及英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讨论不同语境背景下的语义的选择与处理。  相似文献   

2.
伯顿·莱夫尔认为句法是散文翻译的最佳单位。本文以刘宓庆的风格标记论和他的风格再现手段为理论基础,对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几篇散文的英译作品从排比、重复、设问和短句这几种类型进行风格再现分析,旨在探索一条再现散文风格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以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语料库,考察其中归化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译本中归化手法共有113处,使用几率高达48%。这说明归化翻译策略在特定的文学体裁中的确是实现翻译过程的一项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张培基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其于1999年至2012年间陆续出版的四卷《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填补了我国散文英译本不足的空缺,为散文翻译提供了一份优秀的范例。在英译散文选中,张培基先生通过其优秀的译文,推翻了过去将译者定义为匠人的传统观念,向读者们展示出译者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本文将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视角入手,讨论张培基先生如何以原作生命传承者、语言差异协调者和文化身份捍卫者等多重身份对译者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5.
邓高峰 《文教资料》2008,2(16):42-43
张培基先生,中国著名翻译家.一生致力于汉英翻译,对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两辑)最有代表性.本文试从语言接触理论的角度,来管窥张教授在汉英翻译事业中所体现的特点之一,即中国英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张培基作为翻译家,译作颇丰,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对所收录散文的翻译精准到位,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手段,使译文读起来时而亲切时而新鲜.本文就其中归化和异化在人名、四字格及言外之意的翻译中的体现,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7.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系列丛书自出版以来,在国内翻译界造成了很大影响。该丛书由我国著名翻译学家张培基先生所撰稿的译文集结出版,受到了英语专业尤其是翻译专业学生的喜爱。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意译、增译、减译和替换四个方面探讨了张培基译文(以下简称"张译")中所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认为张译中的漏译、误译、增译、改译等现象是译者为了达到某种翻译目的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的体现,是散文翻译中较好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张娟 《文教资料》2011,(11):48-50
成语的汉译英向来是翻译工作的难点,而在散文这种文体中经常出现各种成语,因此,本文以张培基教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以奈达的功能对等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在散文翻译中,成语汉译英时意象的保留、丢失与改变。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散文散发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充满了对国家、对个人与事物的态度与评价;《英译中国现代散文》的译注者———张培基先生在散文英译上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注重应用评价理论中不同的态度与介入资源,使译文与原文达到等效的态度与评价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中存在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张培基在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其符合厚翻译理论要求的方法较好地向目的语读者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汉语的文化信息。其为了照顾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心理、阅读体验,或为了避免冗长复杂采取的违背厚翻译理论要求的省译方法,是造成部分文化负载词翻译不够准确或与原文风格、意境不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孔令会 《海外英语》2012,(13):176-177
The paper analyses aesthetic message at phonological level of Zhu Ziqing’s lyric prose Transient Days and explores how such message is represented in English versions respectively translated by Zhang Peiji and Zhu Chunshen.  相似文献   

12.
魏萍 《海外英语》2011,(10):229-230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plays an indispensible role in the translating activity. As a senior translator, Prof. Zhang Peiji brings his subjectivity into full play in his prose translation, and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Lane" can be regarded as one of his representativ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reflected in this version helps to better understand Prof. Zhang’s art of prose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13.
卡特福德翻译等值论中的翻译的转移及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1960-1970这10年间,等值成为大多数翻译理论的中心概念.卡特福德在他的专著<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曾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翻译的转移"是该书的章节节选.本文主要围绕这篇文章对卡特福德的理论展开研究.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层次转移"和"范畴转移",探讨和发掘卡特福德的翻译思想及其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聪慧 《海外英语》2012,(8):172-174
篇章的衔接是汉英篇章分析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促成篇章语义连贯的一个重要手段。把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匆匆》及张培基先生的英语译文作为语料进行对比分析,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汉英散文诗语篇中运用衔接手段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以张梦井先生在《比较翻译概论》中提出的散文译质的三个标准表情(或情感)的传递是否正确;韵味的表达是否恰当的标准为理论基础,并基于他的"采蜜式比较"和"借鉴式比较"方法,提出"采蜜借鉴式比较"。基于以上理论对《荷塘月色》两个译本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市场上有多种英译本流传。张培基的译本语言自然贴切,形神兼备,灵活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情,享有较高的声誉。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解读,译者选择翻译《故都的秋》,是译者对"需要"和"能力"适应/选择的结果;译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译者能够多维度适应整体翻译生态环境,并很好地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译文取得了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17.
彭金玲 《海外英语》2012,(18):165-167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篇佳作。该文拟通过对该小说斯诺和张培基所翻译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译者对人名、比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分析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斯诺译本偏向直译,重保留原作词藻,而张培基译本偏向意译和厚翻译,重增补和诠释。  相似文献   

18.
许敏歧的创作涉及散文诗、散文、诗歌和诗评等,其中成就最高,最具特色的是散文诗。许敏歧的散文诗中,有一个以"荒原"为核心的意象群,也有一个沉思者的身影。"荒原"这一意象蕴涵了他复杂的感情,有绝望也有希望,有疼痛也有深爱。而沉思者的身影则渗透了他创作中的思考,有对已逝岁月的思考,有对生活、生命、人性和命运的思考,也有对国家、民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许敏歧的散文诗是"荒原的苦恋",也是"荒原上的沉思"。而这种苦恋与沉思是通过凝炼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完成的,许敏歧散文诗的语言虽然没有刻意追求外在的韵脚,却有一种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感。  相似文献   

19.
张阳 《教育教学论坛》2019,(12):257-258
让世界了解、认识当代中国,翻译就是构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英国著名汉学家蓝诗玲(JuliaLovell)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译介,就是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译者为中心,把译作与原作进行和谐统一的译介方法。  相似文献   

20.
整合理论是运用心理空间这一认知方式来认知世界的理论框架,为解释语言活动背后的认知活动提供了动态的阐释。翻译作为一种在不同形态语言间意义流动的特殊语言使用活动,其与认知活动有一定的关系。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视角来阐释翻译的过程,揭示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进行意义转换时的认知心理过程,以达到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