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他词作中突出的乐观旷达的精神赢得了众多学者的赞扬。纵观苏轼的一生,特别是经历过“乌台诗案”后,儒家理想的破灭、与亲朋的离别等种种苦难无疑给苏轼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苏轼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用智慧巧妙地化解了这种悲伤,他的人生智慧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是不朽的精神宝藏。  相似文献   

2.
苏轼之旷达,古今论者较多,但多及其一端,总不能全面把握苏轼旷达之特质。细考苏轼之诗词文作品,并对照其人生经历,可以发现苏轼之旷达,其核心在于他能做到旷不离世,旷而有为,旷而智慧。  相似文献   

3.
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他豪放的诗风、旷达的性格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在某种意义上,"苏轼"成为了"旷达"的代名词.但在大多数人看来,"旷达"往往是出世的,是对世俗生活的超越与超脱,但笔者认为,苏轼之旷达实际上并不与世俗生活相抵触,反而以世俗生活为根基,苏轼的旷达是一种"世俗化"了的旷达.  相似文献   

4.
<正>苏轼一生留下的著述极多,他在诗词散文乃至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苏轼的词显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以雄健之笔,扩大词境,在婉约之外,独建一宗,形成"豪放"一派,因而苏轼也被称为"豪苏"。这是对苏轼极准确的概括。在苏轼身上明显体现这儒家经世致用与道家旷达精神的极圆满的融合,具备了古代儒家所重视的善处穷通之际的一种自持的修养。虽在  相似文献   

5.
简评苏轼词     
苏轼把儒家用世之志与道家旷世之精神圆满融汇结合,困顿之中也未尝迷失彷徨地完成了自己人生目标与操守的任务.他的词作集中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和旷达豪放的精神.苏轼曾受欧阳修等词作的影响,或也曾受到同期柳永等人的启发,而又独辟蹊跷径、自成一家.这创新开拓中最值得注意的特色.就是其气象博大而充满感发的力量,所谓"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使人登高远望,举首高歌".  相似文献   

6.
"气"作为传统文化之根、文论之根,传承的不仅是民本理念,更是兼具儒家文学批评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苏轼词的创作承继了传统文论中"气"的精华,广阔浩然之正气,一展词作的旷达豪迈;闲适自得之养气,尽显词风雅量高致。  相似文献   

7.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学问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兼糅释、道两家。他的人生观比较复杂。有时从老庄的旷达出发,轻视功名;有时又站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定风波>一词中潜隐在旷达超脱背后的是词人感叹"人生如梦、虚幻不实"的心态.这种心态在苏轼的贬谪创作中反复出现,而这种心态恰恰是禅宗的精神内蕴.即用一种"寓身物内,超然物外"的冷静态度去反观宇宙人生,将自己的心灵、视角超乎社会、人生以及自然界之上.宋朝文人的佛老之风以及苏轼的人生遭遇,对苏轼贬谪期间词作创作的精神取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苏轼与辛弃疾的人品与词品均属上乘,他们有着良好的操行和创作声望,其词对同期和后世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创立"稼轩体",确立了豪放词派。苏词词风超然旷达,充分显示苏轼疏狂不羁、潇洒飘逸、坦诚旷达的情怀。辛词承其词风,并多有创新,情感雄浑壮阔、沉郁悲壮,在豪放中更多的凸现悲壮意味。两者词风在继承与发展关系上表现出最大的不同为,苏词"旷达",辛词"豪壮",这在两人词作的选材内容、表现手法、后世影响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0.
张瑜 《文教资料》2011,(19):11-12
苏轼一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步入仕途之时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然而在其政治受挫、遭遇"乌台诗案"后,身心疲惫的苏轼又试图在佛道中寻求心灵的宽慰。心胸宽广、生性乐观的苏轼在与佛道的结合中自身的文人心态发生了积极转变,他没有完全沉溺于佛道以寻求解脱和避世,而是将佛道思想为我所用,进而转化成为自己人生哲学的精华部分。儒释道的积极融合标志着苏轼人生哲学观的正式形成,而"超脱旷达、随遇而安"便成为他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一生中始终交织着强烈的入世精神与浓郁的归隐情怀。在其词作中,可以感受到仕与隐的矛盾冲突在苏轼内心世界的激荡。同时也能从中读出苏轼内心仕与隐的情感转化的流程:由杭州通判时的“致君尧舜”发展到密州时的旷达、洒脱;再到黄州时的乐观、超脱;居惠州、儋州时的自在适性。苏轼将儒家入世哲学与释道出世精神相融合,成为调和仕宦和退隐矛盾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它对于苏轼词风格的转变起到了突出的作用,经历这一劫难后,苏轼前期绝对的乐观与旷达已经沾染上了更复杂、更深重的情感意蕴.不懈追求儒家理想却不可得的痛苦、思念亲朋却不得厮守的孤寂、时光宝贵却匆匆易逝的凄凉,在苏轼“乌台诗案”后的词作中相互交织,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苏轼虽才华绝代,却命途多舛;虽命途多舛,却魅力无限。他魅力的核心当是"旷达"。黄州,是他寻求解脱终获旷达并开始使用旷达武装自己的地方;惠州,是他坚守旷达以对抗厄运的地方;儋州,是他超越自我神游无穷之境从而获得终极旷达的地方。历经三地,苏轼完美演绎了旷达的魅力,而这三地也成为苏轼旷达思想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4.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学问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兼糅释、道两家。他的人生观比较复杂。有时从老庄的旷达出发,轻视功名;有时又站在儒家立场,批评老庄和佛家。在政治上他更多地表现出儒家人世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主张以“仁政”治国并且始终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罕见的儒道释三教汇通融合的宗教文化体系,苏轼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是非常复杂的。在《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家、道家和佛家三种思想得到了很好的展现。结合文赋内容,分析苏轼从小耳濡目染的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乘化归尽,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和看穿忧患、万物皆空的佛家思想。苏轼将其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了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以"旷达豪放"形容苏轼的人生态度以及其诗文的精神风貌.但是,苏轼的思想层面不是单一的.在他的后期,尤其是绍圣元年被贬南迁以后的诗作,在旷达的背后却潜藏着深深的感伤.这种感伤心理主要体现在:人生迟暮的时间悲情以及在儒、道、释三种思想间的心灵折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文人总是喜欢徜徉在山水之间,尤其喜欢借水月抒发感情,阐释哲理,比如王维、李白等,他们都钟情于水月,苏轼也不例外。《赤壁赋》中有很多与"水月"有关的优美文句,而这些句子实际上体现的正是苏轼被贬之后的心路历程:山水之乐并未消解苏轼内心深处的人生之悲,而赤壁的水月最终让他走向旷达。  相似文献   

18.
苏轼黄州词因词人心态的不同,前后期存在着差异,但主导风格仍是旷达。黄州词的旷达风格主要是通过刻画主人公旷达的形象、描写清旷的号色以及哲理妙悟式的放旷体现出来的。黄州词旷达风格的形成与苏轼个人的性情气质及偶然的人生遭际有关,同时也与整个宋代文化精神的浸润分不开,特别是佛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成为其词风旷达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苏轼诗词的“旷达”风格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分析了苏轼诗词“旷达”风格,展示了苏轼诗词“狂放不羁,俊逸豪丽”,“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超然物外,闲适优游”和“胸无芥蒂,同化自然”的艺术特点,揭示了苏轼诗词“旷达”的原因,即:“得吾心”于“庄子”和“不入时宜”。  相似文献   

20.
苏轼虽然经历坎坷,一生颠沛流离,但他仍能不改赤子之心,有内心的坚守。在这个过程中,"酒"成为了重要的陪伴,既能带来解脱,也是他寄托感情的对象。本文将分析苏轼词中"酒"的情感内涵,分别从旷达的精神、狂放的态度、闲适的心态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并对他这种旷达豪迈的情感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