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这个标题虽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但确实符合诗歌鉴赏的特征.诗歌是表达情感最为浓郁的一种文学样式,平常我们尽可以用最自我、最细腻的方式面对它,只求一声叹息、一次击案抑或一个莞尔,然而面对出现在高考试卷上的诗歌,我们就不得不在情感之外,寻求理智的帮助,争取既能从作品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情感的共鸣,又能通过理智的分析,获得宝贵的分数.  相似文献   

2.
刚开始接触英语诗歌的学习者面对一首英语诗时,常常不知从何入手探寻其意义。熟悉英语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与其独特的韵律格律可以有一定帮助,但此外还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每首诗传递思想与抒发情感的方式。倘若我们将英语诗歌分分类,了解每一类诗歌特有的表现形式,也许能更准确而全面地把握这些纷繁的因素,同时也能获得将诗歌横向比较的依据。如果我们能了解一首诗如何遵循某类诗歌的表现形式,又如何突破这些法则,我们就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意义。英语诗歌作为文学类型(genre)的一种,又可细分为许多种。这里介绍几种最常见且在英语…  相似文献   

3.
从英语诗歌看中西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歌是一个国家语言的浓缩,它以最凝炼的文字传递了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理智与情感,其中的文化因素是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关键。本文试图从中西方在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传统文化渊源、语言的发展历程、历史文化特色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来说明文化因素在英语诗歌理解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标点符号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见仁见智。只要能够使自己的表达意思更鲜明、文采更艳丽,就可以使用独特的、个性化的标点符号。能够增光添彩的方法有下列几种:1.使用逗号,增强语言的抒情性。例:“理智与情感战争,从亘古,到如今;情感与理智同行,由沧海,到桑田。”这一句中,“从亘古”和“到如今”之间以及“由沧海”和“到桑田”之间本来可以不使用标点,但是逗号的使用更能够突现“理智与情感”之间绵延不断的“战争与和平”的相伴相随的关系。2.使用感叹号,增强语言的抒情性。例:“面对案情,我们不要徇私!面对亲人,我们要公平!面对事…  相似文献   

5.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包含着理智与情感协调发展的内容,学生的发展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在语教学中,我们就应当尽量地融合进美术、话剧、诗歌等艺术,给学生一片完整的天空,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古典诗歌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成就最突出、特点最鲜明的艺术形式。诗歌是其他文学体裁的基础,同样也是文学审美的基础。一、古典诗歌的教学现状分析诗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现阶段诗歌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1.情感缺乏,失去细腻心灵。古人似乎比现代人更敏感,情感更细腻。现代化,使塑造情感的离别相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2.分析有余,鉴赏不足。现行的诗歌教学,更多的  相似文献   

7.
理智和情感是一对亲兄弟。情感 ,那百转千回盘旋无定于人心之间的情感 ,把世人分隔为不尽的亲疏远近 ,使有的人相见恨晚 ,有的人话不投机。情感生了一双色彩流动无方的大眼睛 ,通过世界面对不同的人调和出不同的颜色 ,时而热烈 ,时而冷淡。理智则不然。理智的目光是透明无色的 ,充满一种无限的穿透力和洞察力。理智眼中的一切都是立体的 ,明彻到生命的任意一个角落 ,理智与情感惟一共同的亲族的标记 ,是都有一颗认知的心。于是很多时刻 ,理智与情感会相伴着到认知的旅途之中 ,寻觅真理。那日 ,他们见到了一个寂寞的少年。少年有一张苍白而优…  相似文献   

8.
一、情感教育的迫切性纵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一直重视儿童的知识获得、技能掌握、智力发展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研究,而忽视对儿童情感发展及其教育对策的研究,使得多年来的教育抽去了最主动、最丰富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只剩下了机械灌输知识的教育和缺乏情感的非人化“批量加工”式的教育,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批评的那样“多少年来,我们所受的教育只强调认识,摒弃与学习活动相联系的任何情感.我们否认了自身最重要的部分”……“在传统教学体制中,没有‘完整的人’的立锥之地,只有理智是被允许存在的.在小学中,正常儿童的好奇心和精力过剩被约束着,有时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心灵的艺术,又是语言的艺术,它时刻记录着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苦难、欢乐和思考。一首诗记录的可能是一个诗人某一时刻的心情,而当我们面对各种流派的诗歌时,感悟到的却不尽相同。一首诗所包含着的诗人的情感、思想、价值观,能给阅读者带来精神世界无限的享受。一首好的诗,不能缺少真实的情感,因而,情感就是诗歌的灵魂。古今中外的诗论家都把真挚的情感抒发视为诗歌的重要美学特征。"诗缘情而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因为诗歌,我们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富有情趣,更加美好。诗歌能传达丰富的情感,让孩子们阅读诗歌,是让他们从小接触我们祖国美的语言,也是在培养他们拥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歌是语文教学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以把握的部分。很多学生经过十二年的学习,还是读不懂诗歌的基本内容,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的背景知识贫乏,不能很好地知人论世,不能用准确的方法解读诗歌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的目的。又比如学生的人生经历简单,还不能很好地体会诗歌中表现的微妙的情感,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又比如学生根本就不懂古典诗歌的一般写作思路,面对一首古诗,茫然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12.
诗是抒写心灵的艺术,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它是最富有灵气与情感的一种言说形式。诗歌之美,不仅源于它所表达的内容,也表现在它所呈现出的形式上,它的内容含蓄而隽永,形式灵活多变。所以教师在教读诗歌时就会遇到许多难题和困惑,面对一首诗不知该如何下手。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个人的体会和方法。一、诗歌教学不能缺失情感列宁说过:“缺失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诗歌的本质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是人类某种共同的宝贵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  相似文献   

13.
<正>【作文题目】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按要求作文。没有情感的理智,是无光彩的金块;而无理智的情感,是无鞍镫的野马。——郁达夫情感压倒理智,这就是人间产生罪恶的原因。——欧里庇得斯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剑,它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泰戈尔要求: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不少于800字。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爱憎、褒贬、哀乐、喜怒,无不是道德情感、理智情感、美的情感的具体表现。因而,积极培养学生对作品情感的感受能力,促进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同步发展,不失为提高学生“情商”,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途径。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是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炼性,这种简约而概括的语言,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情感。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情感在诗歌…  相似文献   

15.
诗歌作为最能打动人类灵魂深处的文学体裁,既有审美功能又有社会功能,入选小学教材的诗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面对诗歌这朵浸润诗人真情的艺术奇葩,教师应站在诗人的高度,用浪漫主义的激情去引导学生开启情感心智的大  相似文献   

16.
在所有文体中,诗歌是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情感的一种文体,在阅读古代诗歌时,从诗歌的情感入手,体会作者的心绪,是读懂诗歌的一种方法。一、从注释中把握情感。诗歌的注解往往把诗歌的写作背景交待得很清楚,而写作背景常常就透露了诗人创作的心境,人生的  相似文献   

17.
韦宏梅 《考试周刊》2010,(37):20-21
意象是诗歌创作和审美都不可回避的重要概念,它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解读诗歌的要旨,感受到诗歌的美妙。古代诗歌里描写杜鹃意象的诗歌很多,它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内蕴是丰富深刻的,积淀、丰富了千古文人的审美情趣。透过"杜鹃"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人们丰富、凝重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们先观看新闻《湖南临澧两中学生自杀身亡》,再请同学们针对这则新闻谈看法。生1:这是一种极端的、不理智的行为。生2:面对学习压力,不应该逃避,应该理智面对。师:两位同学都认为这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对于因为压力大,尤其是学习压力大而自杀的新闻,我们时有耳闻。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本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理智地面对学习压力"。(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19.
诗歌作为最高艺术审美形式的代表,最能激发人的情感和想象力,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文学知识上的提升,更能促进学生审美情感上的体悟。因此,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化的本质是促使人们心灵内在、整体地成长,各种道德病症的根源是人们心灵的各种成分发展的不平衡。道德教化的目标在于形成人们的人格统一性,获得教养和培养心灵品质,既能在理智上认识道德价值,又能形成对道德价值的情感赞同,并能形成必行道德之志。而要获得这样的道德品质,就需要以优秀的理智文化、情感文化、道德文化、制度文化作品深入地陶冶、涵养和塑造人们的心灵,这将能贞立我们的道德人格,获得人性的尊严和丰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