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编者按:当前,"民主教育"和"赏识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部分学者甚至提出了"无批评教育".对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畏手畏脚,不敢惩戒学生.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有这样一条:"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这引起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的高度关注.很多教师认为,惩罚不是体罚,学生做错了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2.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印发了名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文件,其中第十六条“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热情参与,众多学者纷纷聚焦“适当批评”并对其从不同的视域进行了精细的解读。笔者通过对纸质文献与网络资料的大面积搜索研究发现,众多关于“适当批评”的解读其实大致可分为两派,即强力惩戒派和温和批评派。  相似文献   

3.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班主任有权采取适当方式批评教育学生,但对何谓适度并未作出清晰界定。因此,班主任批评教育学生时容易将惩戒越界为体罚,同时,因为缺乏评价标准,涉及惩罚学生的事件往往成为舆论热点。2014年底,湖南省娄底卫校某班主任因惩罚学生而引发的"嗑瓜子事件",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再次证明了规制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必要性。应在坚持反对体罚的前提下,厘定"教育惩戒"与"变相体罚"两个概念的关系,并对教育惩戒权行使作详细规定。  相似文献   

4.
文杰 《湖南教育》2004,(1):27-27
教育惩戒是学校和教师针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而采取的一种惩罚教育方式,它与明令禁止的体罚截然不同,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有“惩前毖后”之功效。但教育惩戒毕竟是一种惩罚,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三项注意”。一要注意尊重学生人格,防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违纪的学生往往更加  相似文献   

5.
日前,教育部制定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对教育惩戒概念进行了定义,明确了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很多教师以为拿到了管学生的“尚方宝剑”,只要学生不听话、犯错误就可以惩罚他们,再也不怕因惩罚学生导致家长来校“问罪”、被问责处分。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第八条第六点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对违规违纪情节较为轻微的学生,可以当场实施学校校规校纪或者班规、班级公约规定的其他适当措施."这就必然涉及班主任制定班规来实施教育惩戒的问题.在制定班规时,应注意制定班规的必要性,以及班规中的多种困境,制定班规时应遵循教育性原则、多层级原则、公开性原则,只有这样,班主任教师才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正确实施教育惩戒,更好地维护学校和师生的权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体罚及变相体罚学生等行为将受到处分。但是,教育原理告诉我们:"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无数的教育实践也证明了这一道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惩戒权究竟有哪些,又该如何实施?批评式惩戒权:2009年8月,教育部曾下发了《中小学班主任日常工作规定》,明确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因此,对于  相似文献   

8.
赵新建 《考试周刊》2009,(37):234-234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一规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坚持在使用适当方法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并且不完全排除适当的“惩罚”。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六条明确指出:“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所谓“采取适当方式”,就是要研究批评与惩罚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实施,对教师依法依规实施教育惩戒,协调家校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教育惩戒从制度走向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班主任要从执行教育惩戒的现状出发,合理把握教育惩戒的温度、尺度、效度,让教育惩戒成为班级管理的“助推器”,学生健康成长的“护航灯”和学生、家长心中爱的“保鲜剂”。  相似文献   

11.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印发了名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文件,其规定第十六条“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之“适当批评”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主要存在强力惩戒和温和批评两种解读,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视域对“适当批评”进行了精细的释义,虽然看似矛盾,水火不容,却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一致性。究竟孰是孰非,还有待教育实践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赏识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教育究竟还要不要惩?提到惩,人们立刻就和惩罚或是体罚相提并论,从而在教育时瞻前顾后,有时就会丧失教育的最佳时机,往往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其实适当的惩戒不仅是教育者的权利,也是教育者的义务。惩戒本身并没有错,人们反对的也只是惩罚过度,即体罚。本文试图区分惩戒与惩罚,并提出惩戒的艺术性以及实施惩戒所应该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最近青岛市某中学学生联合“炒”掉班主任之事在网上议论得沸沸扬扬,学生“炒”教师,并非是教师犯了错误,而是这位班主任不让学生谈恋爱、穿出格的时装。无独有偶,在上海某中学,按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穿统一校服参加升旗仪式,一个女生没按规定穿了超短牛仔裤和露脐装,班主任让其回家更换,女生以剥夺上课权利为由,向电视台曝光。前不久某校上初中的几个女孩离家出走,某学生将批评他的老师打倒在地……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生怎么了?  相似文献   

14.
作为对学生越轨行为的规治手段,“教育惩戒”源于学界对体罚、惩罚现象的批判。伴随教育惩戒的权力失落与呼吁回归,其发展经历了戒尺文化阶段、人道主义阶段、全面抵制阶段,到目前的立德树人阶段。这一历程不仅受制于社会进步和先进教育思潮的作用,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也成为教育惩戒权失落与回归的浓厚底色。如今,教育部已出台《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纲要并正式施行,学界也从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对教育惩戒的价值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但教育惩戒仍缺乏实践土壤,面临惩戒手段失当、惩戒程度失准、惩戒对象失变和惩戒干预失重等多重困境。而要促使“惩戒”向“教育惩戒”转变,真正实现为教育而惩戒,使惩戒遵守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需要促进教育惩戒的合法化、加强教育惩戒的合目的性、规制教育惩戒的合伦理性、追求教育惩戒的艺术性。这些或将成为教育惩戒落地生根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实现从最初的“零容忍”政策下的教育惩戒到“恢复性”和“支持性”教育惩戒的转变,这一转变表明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从反应和惩罚模式转变为预防和纠正模式,表明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从对问题行为学生的严厉惩治到注重惩戒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修复,再到对学生问题行为预防与干预的转变。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模式在转变过程中实现了问责重点的转移、预防机制的建立、惩戒队伍的专业化和行为数据的完善等,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惩戒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教师的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一线班主任理解和执行教育惩戒的角度出发,依据教育惩戒的教育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和适当性原则构建班级管理中的教育惩戒实施模型,破解困扰班主任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难题,帮助班主任用好教育惩戒这把"戒尺",更好地...  相似文献   

17.
连续几起“弑师案”,引来社会各界对惩戒教育的高度关注。先有民众的呼声:教师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再有人说“教师正当使用的惩戒并非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迁就学生一切行为”,接着有舆论声称,教育对学生过分纵容将遗患无穷,建议要对学生进行适当惩戒。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近日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特别作出了“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提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一时间网上争论四起。争论的焦点在于什么是“适当的方式”,有人担心是不是这一规定暗示教师可以重操对学生进行已明令禁止的“体罚”与“变相体罚”,有人质疑通过法规授予班主任“适当的方式”这一“尚方宝剑”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夏玲彩 《教书育人》2007,(10):13-14
什么是惩戒 顾名思义,惩戒就是惩罚、警戒,是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犯错误的责任追究,是让孩子去认识错误、承担错误所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但是现在一提到教育惩戒,人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体罚”。体罚,即“体”罚和“心”罚,它是以惩罚为手段,以侮辱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结果的一种具有严重病理性的教育方法,它在大多数国家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