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王使臻  王使璋 《寻根》2010,(5):41-49
<正>我国古代的书信多称"书"或"尺牍"。在先秦时期,《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就已经记载了春秋时期大夫们以"书"用于通信往来,如"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在秦汉时期,将书写在长度约一尺的简牍上的用于往来传递信息的文字泛称为"尺牍"。秦汉时的"尺牍"既包括官曹文书,也包括私人书信。魏晋以后,"尺牍"一词渐指代私人间往来的书信。但无论是官府的公  相似文献   

2.
接待饮食论     
接待饮食论何金铭有朋自远方来,总得给饭吃。无论来的是上级是下级,也无论是海内客海外客,不给饭吃总是不礼貌不应当。我把这叫做接待饮食。我做了几年秘书长,深感接待饮食并不那么简单,其间似也有许多学问在。这里且随便说说。中国是文明古国。文明的一大表现便是讲...  相似文献   

3.
正在吃鸡大省云南饮食的名门望族之中,名气最大的要数大理永平黄焖鸡了。据说永平黄焖鸡的美味,是有皇帝亲自盖章认证的。南明永历皇帝在清兵入关时败逃缅甸,途经此处,吃了一道"永平黄焖鸡",逃亡时还不忘拨冗给这道鸡封了个"滇中第一佳肴"的名号。当年永历皇帝出逃走的是博南古道,这条古道历来就是朝廷往云南西部边疆地区传送公文的驿道,平时用来招待官员驿使的就是这道永平黄  相似文献   

4.
驿传制度是中国古代专门承担接待过往官员和邮递文书的交通制度,故又有邮驿、邮传、传驿、馆驿等称呼。这一制度自殷商创立,其接待和邮递的两种职能向来是合二为一的。唐代,始有递铺之设,专门传递文书,但尚未在全国形成统一的制度。到了宋代,则普遍设立递铺,专门承担文书传递任务,驿与专门供行人往宿的的馆舍合并,与递铺分立。驿与递在宋代分立后,在职能和建制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分属两种不同的交通管理系统。首先是职能的不同,宋代以前,驿同时承担文书传递和接待宾客之任务,并为过往宾客提供交通工具。到了宋代,文书传递之职能,为递铺所…  相似文献   

5.
《寻根》2020,(5)
正所谓"宦途最重是文衡",自科举产生以来,能当上科举考试的考官,是历代官员的一大幸事,清代也不例外。究其原因,无外乎"名利"二字。清代考官的"名"清代考官的"名"大致可分为公、私两个方面。就公而言,是为朝廷选拔有用之才。乾隆皇帝曾对大臣们说:  相似文献   

6.
古代秘书的官职“贞人”这一称呼出现于甲骨文里,是指首领身边参谋议事、制作公文的人,与今天的文书人员有些相似。内史也称“右史”,西周设的秘书官,也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主要是记录大事,掌管著作简册。太史是春秋时的秘书人员,掌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也兼管图书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博士,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原指博学通达之士,用来称呼学者。战国后期齐、魏、秦等国先后设博士官,从此博士成了官职名。秦统一中国后,置博士掌古今史事,保管书籍,应对皇帝的咨询,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秘书之…  相似文献   

7.
邮传制度,是中国古代承担接待过往官员、使节和邮递文书的交通制度,又称邮驿、驿传、传驿、馆驿等。这种制度出现于殷商时代,到宋代已空前完备,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宋代的邮传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邮传制度自产  相似文献   

8.
<正>"官邸制"究竟是什么?"官邸制"(offcial residence system),是一种官员的住房制度,在西方国家已经普遍采用,且已实施多年。官邸,是国家为一定级别的官员在任期内提供的住所,官员本人对此没有产权。如美国白宫、法国爱丽舍宫和英国唐宁街10号、俄罗斯克林姆林宫等都是典型的官邸。与官邸相对应的自然就是私邸。官邸当然不同于私邸,绝大多数官邸都是免费入住的,即使交费也是象征性的。而私邸是官员跟老百姓一样在市场上购买的私人财产。  相似文献   

9.
两汉侍中考     
侍中本是禁省之中服侍皇帝的低级官员,自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置中朝官时起,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爬梳钩沉,试图对这一官职的职掌、构成和变迁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寻根》2017,(3)
<正>清水江文书,又称锦屏文书,自发现以来,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相关研究正在开展。清水江文书何以能够在那个特定的时空广泛流行开来呢?答案可以是多样的,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核心要素是信任。可以说,清水江文书本身就是信任的一种物化的存在。清水  相似文献   

11.
江西义门陈     
陈永华 《寻根》2008,(3):140-141
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氏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罕见的家族,3900多人曾聚居一堂,合炊300多年不分家;还创造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家族大迁徙,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皇帝颁旨并派官员监督分家的家族。  相似文献   

12.
戴圣芳 《寻根》2008,(6):26-33
在现存近50万件(册)徽州各类契约和文书中,法律文书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类型和极为可观的数量,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法律文书不仅包括明清徽州一府六县(即徽州府的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和绩溪)地方官府的行政法规性文书,而且还包括官府和民间抄存的诉讼文书案卷,属于民间法范畴的族规家法、乡规民约以及讼师留下的各种秘不示人的诉讼秘本文书。  相似文献   

13.
戴圣芳 《寻根》2009,(6):26-33
在现存近50万件(册)徽州各类契约和文书中,法律文书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类型和极为可观的数量,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法律文书不仅包括明清徽州一府六县(即徽州府的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和绩溪)地方官府的行政法规性文书,  相似文献   

14.
包山竹简所见楚国的文书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山竹简所见楚国的文书制度陈伟官府文书的撰制和运行,是国家机构得以运作的重要条件。1987年初在湖北荆门包山大墓出土的战国竹简,其中大部分就属于楚国官方文书的实物①。这些文书不仅是研究当时楚国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问题的宝贵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  相似文献   

15.
<正>如果说,《头发的故事》是由于许羡苏转学遭遇而引发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那么,《风波》则是围绕张勋复辟、封建势力抬头使得鲁迅有感而发创作的另一篇小说。小说的情节比较简单:经常往来城乡的“七斤”从人们口中得到了“皇帝坐了龙庭”的传闻,按照清朝的律令,男人是要留辫子的。但是,经过辛亥革命,人们或是主动或是被动地把辫子剪去了,只有少数冥顽不化的遗老遗少还保留着辫子,而且也大多盘在头顶上,不好意思垂下来。但是,  相似文献   

16.
批答是中韩两国古代所共有的文书之一,同在儒教封建政治制度和密切的文化交流背景下,两国批答的使用有着众多相近之处,因历史发展和行政制度的差异,批答也存在着许多不同。本文从批答概念、类型与功用、撰写、办理等方面作比较分析,透视两国政治文化交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度自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创建以来,成为传统中国最根本的制度之一,而此一制度的重要性有二:一是政治性,作为专制皇朝廷揽官员之主要机制,所谓"开科取士",士大夫既为皇帝所用,亦符合士人本身之利益;二是文化性,经由科考确定基本上以儒家经典为依据的知识结构,以士大夫为儒家文化的代表。科举制度确立之后,几乎成为士人的唯一出路,南宋大儒朱熹曾说,"居今之世,即孔子復生,也不免应举"。  相似文献   

18.
吕德廷 《寻根》2010,(2):48-51
<正>画押是在公文、契约或供词上签署自己的名字或画记号,表示认可文书的内容。顾炎武《日知录·押字》(卷二十八):"所谓署字者,皆草书其名,今俗谓之画押,不知始于何代。"虽然我们对于押字的起源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在唐代已经出现了。敦煌文书中存有大量唐及五代文书,许多公文、契约文书都保留了那段时期的画押。敦煌地区的签字画押应该是沿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书信奇观李逢春书信,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感情,表达社会看法的一种形式,手段。书,大多指下级或一般人呈送给上司或帝王将相等大人物,论述有关国家大事或学术思想的文章。从本质说,这也确实是信,就因为陈论的是大事,为表其庄严,就称之为书了。如战国时李斯的...  相似文献   

20.
孟义昭 《寻根》2020,(2):28-35
科名有定数,是明清南京较为盛行的一种科举叙事,科名占卜、科第征兆、科场果报,是其三种主要书写形式。科名占卜科名占卜,多种多样。根据占卜方式,有测字、扶乩、求签、文章占卜等;占卜主体,有自行占卜和请人占卜;占卜者身份,有官员、士人、职业占卜者等区别。明清南京城内,科名占卜类型多样,风气十分兴盛。嘉靖、隆庆年间,南京有一读书人崔自均,是状元焦竑的亲戚。顾起元《客座赘语》中,收录其科名占卜之事两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