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作文时,如果从自己和自己所了解的其他人的生活中都搜寻不到适合的素材,那么,就可以根据主旨的需要进行虚构。虚构的内容,虽非确有其事,但也不能毫无顾忌地胡编乱造,而应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常情常理,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宜"顺势",忌"逆袭"这里的"势",指情节发展的事理逻辑和人物行事的情理逻辑。只有"顺势"而写,才能给读者以真实感。当然,这里的"真实",并不是指所写内容为现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观念中,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构。文学被称之为折射生活七彩光芒的“镜子”。而进入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异彩纷呈,世界的多样性早已把人们弄得晕头转向。此时,文学已不仅仅是生活的“影子”。更多意义上,文学以一种独立的姿态——文学事件——开始参与现实生活、甚至制造现实生活。很多时候,文学中虚构的现实比真实的现实生活更加令人信服。人们仿佛真的进入了电影《骇客帝国》所描绘的那个世界——真实与虚构混淆颠倒,真实——隐去,虚构的一切构成了真正的生活,犹如“假作真时真亦假”。本文试图从本体论的角度讨论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并对当代文学的虚构现象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3.
非虚构文学成立的关键在于非虚构创作者承认作者的文字能够再现现实、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用文字再现的现实,这是非虚构得以区别于虚构的两条界限。米勒在《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一书中,将体裁上存在非虚构与虚构争议的四部作品《辛德勒名单》《黑犬》《鼠族:一个幸存者的故事》及《无命运的人生》都归在虚构小说这一类别之中,有意忽视这两种体裁的对立,消除它们之间的界限。受德里达的影响,米勒解构界限的原因在于:非虚构创作对象的不可再现性及作者主观性的存在会使非虚构内部存在巨大的悖论,读者的“非认知性”阅读行为也会使文学作品难以被看成是社会的、物质世界的映像。但米勒没有否认文学作品见证大屠杀的可能性,他虽拒绝记述性的再现行为,但鼓励创作者以运用文学技巧的施行性作品进行见证,从而瓦解读者不愿直接面对大屠杀的心理,化解使用陈述话语描述集中营时所遭遇的质询窘境。  相似文献   

4.
<正> 抒情散文写人,与小说、人物通讯报告文学不一样,有其自身的审美特点,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 一、人物基本真实,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小说的人物一般是虚构的人物。作者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刻画人物,使之典型化。散文的人物一般是真实的人物。如《范爱农》中的范爱农,《藤野先生》中的藤野,《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一个是鲁迅先生的朋友、同学,一个是鲁迅留学日本,于仙台读书时的老师,阿长则是他幼年时的保姆,都是真名实姓。作者所写的人物的精神、气质、道德修养,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没有不侔之处,所写事情也是真实的。自然,抒情散文中的人物也要求有典型性,但这种典型要求是:在生活原型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情节故事,使之典型化,而不能象小说那样以一种原型为基础,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散文作者一般只在丰富广阔的生活中搜寻,捕捉一些基本成型的,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描写,而不能移花接木,将其他人的品质、行为、事情加在原型人物身上。散文作者由于受到“纪实性”特点的限制,不能如小说那样自由地运用各种手法表现人物。散文作者的自由是在切近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自由。与小说等虚构的人物比较,散文中的人物的美主要在一个“真”字上。因其“真”,与读者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有些同学认为作文是“吹”出来、“编”出来的,每当写作文的时候,他们就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地“胡吹”、“乱编”。还振振有词地说什么:“小说不都是‘吹’出来、‘编’出来的吗?”是的,小说、戏剧、童话、寓言这类文学作品,的确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但这种虚构并不是什么“胡吹”、“乱编”,而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概括、艺术加工、艺术创造,编得像,让人信服。即使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不也让我们感到他们都是活生生的可爱的艺术形象吗?作为初学写文章的同学,偶而学写一点这类文学作品,借以发…  相似文献   

6.
“非虚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外延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变化,从早期有限的几种文体到几乎涵盖了所有以真实为内容的文学作品,而在演变过程中,“非虚构”概念初期对于新闻等体裁写作新变的意义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呈现出一种走向现实生活的开放文学观.  相似文献   

7.
关于历史和历史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剧是戏说历史,不是以传播历史知识为首要功能,不应以杜撰“历史正剧”的名称相标格。历史既不能还原又不能复制,史学家和剧作家在认知与重构历史时,表达方式和追求目标是大相径庭的。剧作家对历史认知的正确与否、深度广度,既是作品成败的关键,也是接受社会检验的主要内容。历史剧创作一定要注意情节虚构的主要内容。历史剧创作一定要注意情节虚构的“合度”和细节处理的真实。  相似文献   

8.
打上了时代烙印的历史剧创作,在虚构艺术上有三层约束:历史真实、现实需要和艺术本体。 元代马致远所作的杂剧《汉宫秋》,因作者对历史题材作了一系列改动,从而表达出自己鲜明的思想倾向。当历史真实和现实生活构成矛盾时,马致远以“现实需要”为其虚构准则;当历史真实和艺术本体的特殊审美规律的需要相抵触时,马致远又偏向于艺术本体的需要。通过对历史真实、现实需要、艺术本体的三重选择,借帝妃离合之情,发民族兴亡之感,表现民族与时代的悲剧,此即为马致远创作《汉宫秋》杂剧的主旨。  相似文献   

9.
一、真实真实是创新作文的基本要求。这里的真实是指文章中所写故事情节、人物及诸多描写,宛如生活实际的再现,古话是这样说的:如在目前。有些同学一看到“真实”两个字就理解为“不能虚构”,其实,作文不反对虚构,有些时候虚构是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手段。但,虚构不是胡编乱造,那些为了制造动人情节或抬高人物而编造的故事只能让人生厌。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说的话,要情感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刚刚出台的广州市初中作文评分标准已明确增加了“情感真挚”的评分要求。本人认为,“情感真挚”的本质就是感情真实、自然。当然,感情真实、自然不是说不允许虚构,而是要求作文应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艺术地展现出真实动人的效果,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境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与文学都属于社会现象,但二者却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本文从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内容入手,通过分析二者在内容上的异同,得出"新闻是再现真实的生活,对真实生活的一种‘复制’,文学是从艺术的角度来反映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的‘提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场景,既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是作家虚构、想象的产物。作为课堂教学语文课,老师可以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进入情境,便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但如果要一一对应地对作品中的每一个情节进行“演示”,忽视作品的虚构和作家的想象,乃至作品中有意形成的“空白”,千方百计地找到其“破绽”,则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乃至文学欣赏的初衷。  相似文献   

13.
作文抒情,学生作文时颇为烦恼,如何抒真情实感,值得探讨,本文就写作过程中对于抒情容易走进的误区,略作分析。写作要真实,真实与现实如何把握,对于现实生活,要有所选择,要融入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方能感动读者。写作要虚构,而非虚假。写作不是现实的完整再现,生活中的题材进入作文时,必然要经过作者的修修剪剪。最后的结果就是,故事中有真有假。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生作文,较为普遍存在着虚假为文的现象,表现在思维方式上的刻意“虚构”,不是由生活真实提炼为艺术的真实,而是架空生活;行文方式上不是因情造文,而是为文造情;立意构思上的大话题、大主题所表现出的干瘪与空洞。这种作文背离了,写作的本质意义,正如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所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  相似文献   

15.
[开窍点拨] 这里说的虚拟不完全等同于虚构。虚构是文学创作常常借用的方式。人们常说,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作品。的确如此。先秦的大量寓言故事,以及《西游记》《聊斋志异》《海的女儿》等等文学作品都是凭借想像虚构出来的典范作品。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虚构的主体未必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但这样的事实反映了社会的本  相似文献   

16.
自由写作实践(一)主题:虚构小说(原人教版)学生:老师,虚构小说和写记叙文有什么区别吗?老师:当然有。小说主要是通过虚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所谓“虚构”,是指小说中所写的人和事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现实生活的影子。换句话说,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记叙文则主要是对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件进行记叙描写,因此它要求内容真实可信。学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虚构小说呢?老师: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虚构小说,也离不开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小说最主要的要素,因为小说主要是写人的。这…  相似文献   

17.
关于报告文学真实性的讨论,近年来从总的提法上看,已趋于一致:报告文学反映的是真人真事,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真人和生活中实际发生过的真事。报告文学家应该是时代的记录员,历史的见证人。这个总概念,大家都赞同,但当进一步探讨,真实的内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时,便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实际上是对真实性的认识仍然没有统一。比如,有人说:“细节处理和景物描写则不属于虚构问题”;有人说:“对某些细节的艺术加工,也决不能违反真实”;有人又说:“应该允许作家有一定限度的想象和虚构”;有的人则主张:“一定要绝对真实甚至在细节上也得准确”;有人主张:“允许略有虚构,不离真实的虚构”;有人主张:“报告文学必须完全真  相似文献   

18.
一、《蔡文姬》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属于艺术范畴的历史剧,则是历史生活的形象反映和历史人物的艺术再现。它要求以真实的史实为基础,把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和事件作为剧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然后在史实的基础上和历史剧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有限度的夸张、想象和虚构,构成完整的情节,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蔡文姬》也正是这样。郭老说:“我写《蔡文姬》,一部份是根据历史上的材料,一部份是我编造的。有些人物是虚构的,有些事情的过程也是想当然的。”①在《蔡文姬》的创作过程中,作者运  相似文献   

19.
小说虽为虚构,但不是无源之水,其必定是作者基于特定的时代和生活背景,再根据自己情感表达需要进行艺术提炼和加工而成的.因此在进行小说阅读时,不能脱离创作时代和读者所处的时代及生活,并将小说中的人物和自己比照,方能读懂、读透小说的精要,塑造自我人格,迈入深阅读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姜秀芹 《文教资料》2012,(27):171-172
记录电影发展史实际上是真实与虚构之间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用真实和虚构简单地区分纪录片和故事片是肤浅的,真实与虚构不是严格的对立,虚构是接近相对真实的一种手段和策略,并非完全摒弃真实。张经纬力求真实但绝不排除虚构,而是充分利用虚构的合理成分、采用故事化的创作手法、运用情节化的叙事策略发现生活的戏剧性,对客观现实生活进行选择和概括,运用非线性叙事进行主观创造性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