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曾经是中国十几个封建王朝的建都之地,周秦汉唐曾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国古代出版事业重要的发源地。近代的陕甘宁边区一度也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尤其是革命圣地延安堪称中国共产党新闻出版的基地。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陕西出版,无论是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上,还是在近现代出版史特别是革命出版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陕西出版史志资料》辑刊为代表的一批史料编撰、整理成果,展现了陕西地区的出版历史与成就,为大型史志著作的编写以及当今的出版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相似文献   

2.
舒新城是近代中国知名的教育家和出版家。他将一生奉献给教育与出版事业,以教育救国为理想,编辑出版过包括《辞海》、《新中华》、"大学用书"、"中华百科丛书"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书刊,有着丰富的编辑实践和独到的出版理念,在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兴盛与发展中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笔。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出版事业受战争影响而衰落。但云南的出版事业却由于各出版机构、学校团体的大量内迁而出现了云南近现代史上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文章记述抗日战争期间在云南出版过的期刊、报纸,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云南期刊、报纸出版的兴起、繁荣和衰落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范军  欧阳敏 《出版科学》2015,23(2):96-99
湖南的出版事业源远流长,正式开始刊刻图书的可靠年代是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湖南的出版事业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史料,对湖南近代乃至古代出版史料的搜集整理是很有必要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湖南出版史料》及相关书籍注重革命史料的发掘、整理,同时对晚清民国时期的官方和民间出版史料也有关注.2010年代,《湖湘文库》中有10余种关涉湖南出版史料的文献,这些大部头的著作极为注重第一手资料的搜集整理,搜罗范围从古代湖南的刻书业至近代湖南的出版业、印刷业、发行业,史料价值极高.这些史料为综合性的大型区域出版史的编写与当今的出版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时期,张元济本着"以扶助教育为核心"的出版理念,主持并参与了众多的出版活动。他在经营商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出版经营思想。张元济以教育和文化为重任的改良主义救国立场,使他在时代的革命洪流中走出了一条独特、成功的个人道路,也为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广东有悠久的出版历史。早在唐宋时期,广东已有官私刻书。迄至明清时期,广东的刻书业更臻鼎盛,名播全国。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的东渐和传播,现代印刷出版活动也由东南亚、港澳地区进入广东,是为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端。广东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留下了丰富的出版史料。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广东总是中国革命宣传出版活动的突出地区,书报刊阵地的争夺也异常激烈。以《广东出版史志》辑刊为代表的一批史料编撰、整理成果,展现了广东地区的出版历史与成就,为大型史志著作的编写以及当今的出版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相似文献   

7.
张俏 《传媒》2023,(20):82-84
在民族危亡、战火纷飞的严酷环境中,晋绥革命根据地将各出版团体、组织机构以及新闻出版人员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下,秉承服务大局与地方出版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建立起了以书、报、刊以及其他各类读物全面发展的格局,采编、印刷、发行助力红色出版事业,在宣传党的政策路线、扩大群众基础以及革命动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晋绥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出版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宝贵遗产,为新时代红色出版事业发展和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侯天保 《出版科学》2018,26(4):109-115
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革命出版史是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开创了在革命根据地以指令型体制发展出版事业的成功范例.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共中央的宣传工作基本等同于出版工作、部分组织工作就是发行工作.本文通过梳理和考察中共中央在上海时期、中央苏区时期和延安时期这三个关键阶段对出版机构、出版政策、出版制度和出版特征不断探索的发展演进脉络,以总结中国共产党革命出版史所积淀的出版传统资源、出版管理思想、出版管理原则等对构建新中国出版管理体制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邹振环 《出版史料》2002,(4):119-125
讨论近代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就离不开基督教所从事的文字出版,而在近代西学出版的过程中出现的重要的翻译出版机构,绝大部分集中在上海。20世纪30年代是基督教文字出版事业的繁荣时期,1933年全国69所基督教新教出版发行机构中,有39所在上海,占56.5%。1937年统计的中华基督  相似文献   

10.
以《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汉译日文图书总书目》中的出版数据为研究样本,纵向梳理出版历程、横向描摹版图群像,勾勒出民国时期中国日本文学类图书译介出版事业的发展脉络和活动轨迹,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出版史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愿光辉的出版思想发扬光大──纪念马克思主义出版家张仲实林理明张仲实原名张安人,陕西陇县人。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家、出版家,1993年是他诞辰90周年纪念,同时又是他从事新文化出版活动60周年纪念。我们缅怀他在中国革命出版事业上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三、风格独异的出版特色   陈独秀不仅以其丰富的出版实践,强烈的出版倾向而著称,更以其高超的编辑才能,独特的出版风格而闻名。   讲求栏目设计的生动活泼,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是陈独秀编辑出版活动的一个显著特色。《安徽俗话报》 (以下简称《俗报》 ),是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前的一次较大的、也是较成功的出版实践。这份 32开本的通俗小报,虽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反动势力的蛮横干涉而只出版了 23期,但其内容丰富、文字生动、装帧美观、封面图案设计新颖精巧。《俗报》共设论说、要紧的新闻、本省的新闻、历史、地理、教育、…  相似文献   

13.
第三章现代出版事业的转化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也是彻底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革命出版事业的开端。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0年间,是中国现代出版事业中新旧力量从并存、较量到交替的时期,这时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阶段(1919—1927年) “五四”时期传播新文化最早的刊物是《新青年》。它1915年9月创刊(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主编,自第二卷起改现名)即竖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主义开火,介绍西欧新思想、新文化,批判中国旧思想、旧道德;同时又举起文学革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是建国以来我国出版事业大发展的时期。总结这一时期出版工作的经验教训,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是保证我国出版事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工作。最近出版的许力以同志的《人类文明与出版》一书,为我们研究与探索80年代我国出版事业何以能迅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上、实践上的资料。这本由作者在80年代各个时期的文章与讲话汇集而成的书,反映了一位从50年代初期便在中央意识形态领导部门从事出版管理工作的老同志,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搞好出版工作的见解。本书的内容涉及出版与人类文明、编辑出版工作者、印刷与传播、阅读和书评等出版的诸多方面。其中,有两个鲜明的主题,贯穿全书的始终。一是,我国的出版工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组  相似文献   

15.
尹航  蒋多 《中国出版》2023,(4):66-69
辛亥革命时期正值中国传统出版业向近代出版业过渡的重要阶段,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汇流与融合中,报刊以其不可取代的大众媒介作用和传播特性,扮演着记录者、参与者乃至建构者的角色。报刊传播的革命触媒效应得益于两种力量的推波助澜。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纷纷利用报刊这一宣传工具夯实其舆论阵地,另一方面上海作为出版中心所形成的大众读报时代景观提供了重要的公共话语空间与媒介互动场域。近代报刊的萌芽、成长与繁荣,是在与革命互为因果、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实现的,技术革新推动报刊商品化、制度转型引领报馆企业化、供需调节导向报业市场化三个层面的共同作用,促使报刊成为近代出版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李进 《北京档案》2023,(1):53-55
出现于晚清时期的《图画日报》,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份日刊画报,其出版发行呈现出图文并茂、时事性与通俗性并存、出版数量与栏目众多、经营模式先进等特点。《图画日报》的出版,不仅开创了近代中国日刊画报之先河,培养了早期画报出版人才,推动了中国出版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而且刊载内容丰富,为研究晚清社会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7.
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佛经的翻译丰富了出版的内容、译经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本国僧侣的撰著、伪经的大量造作增加了佛教作品的内容、西方绘画艺术在中围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18.
出版活动的物质性与特定社会的构成相互勾连,形成一定社会环境下文化形式的历史表征。本文从传播视角切入,探究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的物质生产与流通过程,发掘国民政府文化专制与马克思主义物质性流动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从时序性上看,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出版事业从建党早期系统化、组织化的趋向,经历短暂繁荣、持续低迷,最终逐渐辐射内地,散布全国。这些通俗读物经由公开、半公开或地下书籍流通网络,在逼仄空间里不断反拨。或出于趋利动机、或赖于人情关系,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的出版与流通事业从未消煞,反能或隐或显地映照着中国革命具体而微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9.
范军  曾建辉 《出版科学》2021,29(3):5-16
出版评论是评论主体按照个人的体验和理解,根据一定标准,对出版现象进行说明、解释、判断的一种传播行为和研究活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的百年间,既高度重视出版事业的发展,又充分注意利用包括出版评论在内的各种手段和工具引领出版活动.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出版评论在曲折中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历史的经验教训无论对于当下出版评论的开展,还是出版事业的建设,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因其文化传教策略和中国社会需要,开始在华展开翻译出版活动,创办了墨海书馆、广学会等一批翻译出版机构,翻译和出版了大量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书籍,在近代中国翻译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促进了我国翻译出版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