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代官吏群体的儒学化及其对汉代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官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在文化结构上经历了由“少文多质”,儒道法等多家官吏并存到儒学化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既受到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作用,又对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汉代官吏选任中除有正常的仕进外,还存在不以典章制度或诏令为规则的身份“破格”现象。史籍所见汉代官吏选任中的身份“破格”现象大致可分为商贾为官、王国官吏担任中央官员、臧吏为官、宗室典三河、打破“任子”身份限制为官等五大类。其中,既有因为才能、声名和功劳出众而被“破格”选任的官吏,也有因为家世显贵、受皇帝喜爱等因素被“破格”擢拔者。汉代官吏的身份“破格”现象既有灵活用人、激励他人进取、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也有有失公平、破坏规章制度的消极影响。究其根本,是汉代官僚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考试在我国源远流长,以奉行儒家经典和“学而优则仕”为核心的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功能于一体的基本制度。该制度始于汉代止于1905年,在长达1300年的时间里一直主宰着中国的士人命运和文风时尚。中国的近代考试是从国外引进的,其侧重点已不在直接选拔官吏而在通过教育培养人才,考试内容也不是经典儒学而是近代新学。但由于科举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法学考试制度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与法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礼学考试,乃至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思想的指导下,法律考试已成为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汉代通过察举和孝廉来选拔人才,以四科取士,“明达法令”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考试内容。正是在借鉴了历代法学考试经验的基础上,唐、宋时期在科举考试中出现了单纯的法律考试一明法科。明法科的出现对于提高官吏的法律素质、在全社会普及法律知识起了重要作用。自元代以来,由于受到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法学教育走向了没落,单独的法学考试已很少出现了。  相似文献   

5.
引礼入法是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律史上的重要内容。在汉代,引礼入法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并大量运用于法律实践,呈现出法律的儒学化和礼治的法律化等特征。先教后刑、“原心论罪”、“亲亲得首相匿”和司法官吏的儒生化等构成了汉代引礼入法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虞森老师“汉代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这堂课设计精巧、历史逻辑比较缜密、课堂演绎深入浅出,加上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有一定的感染力,所以在场的学生与听课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了。从讨论、设计、磨课到临场听课,我认为,虞森老师努力了,但也获得了。听课者说虞森老师“汉代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这堂课效果不错。对此,  相似文献   

7.
汉代儒学的正统化,为汉王朝统治者建立大一统宗教与礼乐制度提供理论依据。而儒学化的大一统宗教与礼乐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发韧于汉初的改德改制运动大功告成,也意味着汉袭秦礼的历史的结束。本文以汉代郊祀、明堂、封禅等宗教祀典及其礼乐制度的发展变化之迹为线索,具体地考察了宗教儒学化与儒学正统化的这一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
国家行政机构效率的高低与官吏队伍吐故纳新的方式密切相关。选拔官吏是“纳新”;官吏的退休是“吐故”。中国古籍所称的“致仕、休致、致事、告退、乞退、归隐、乞骸骨”等等,都是指官吏的退休。就中国的官吏退休制度而言,其源流极长,滥觞於商周,一直绵延至今。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官吏退休制度史不如官吏选拔制度那样幸运,它长期被史学界所忽视,沈星棣教授的新著《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版)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汉代官吏“违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官吏“违礼”考仝晰纲自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礼治以来,礼便被历代统治者视为理国临民、御官治吏的工具.“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①“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②有汉四百余年,颇重礼治,倡导为政以礼,防患未然,并制定了一系列礼...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家长教育孩子要努力学习,因为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学而优则仕”。这里的“优”通常被理解为“优秀”。其实,这是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古人的入仕为官,也是缺乏古代文化常识的一个例证,因为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始于隋朝,在这以前,国家不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比如汉代为了诜枋人才.就有“察举”的制席。  相似文献   

11.
两汉近四百年将儒学官方意识形态化,是汉末诸多流弊产生的根源。比如因为过于相信德化的效果而轻视了法律的威慑作用而造成的法制松驰的现象;因能否在社会上拥有儒家教诲的孝、廉、敦厚等名声,决定了能否进入仕途而造成的求名之风兴盛的现象;因社会对道德的高标一格而造成的社会风气的虚伪不实现象;在政治思想领域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抹煞、对学术思想的理解片面,死板等因素而造成的政治思想的僵化、教条等现象等。上述由儒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化所引起的社会流弊,正是汉末魏晋时期政治思想嬗变的源头。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文章的含义在先秦时期非常复杂,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变过程后,到六朝才基本趋于固定。早期的文学具有博学、道德修养、儒学、儒士、官职等含义,后来发展为属文著述;文章则具有花纹、装饰品、礼乐制度、文字等义,六朝时基本固定为文学作品。这一由博返约的发展过程,正是文学走向自觉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深层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显示其内在生命特质以区别于他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并不只在于衣、食、住、行等器物层面上的不同,也不在于经济模式与政治制度上的不同,主要的区别在于某种集体的深层文化精神。长期的文化熏陶已经造就了各民族的集体民族认同感,这就是超越了狭隘民族界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实现一种道德自觉的境界。可以说人伦秩序,道德教化,这是中国儒学反复论证的主题。作为一个理性主义者,他可以不相信宗教,却不能够不在儒家思想的支配下,于生死关头舍生取义。这种道德理性的力量在精神领域里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远不是对物质功利的追求所能达到的。  相似文献   

14.
李建勋与冯道作为五代时期南北仕宦文人的代表,其应对乱世的不同态度典型地体现了仕宦文人对传统儒学的理解与运用。把握这一点,对认识儒学在唐宋之际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将“大公至正”视为官德的基本原则,要求为官者“以义制我”,关注“民之生死”,谨防以道德为旗号来攫取民利,“独灭裂小民而使之公”;为官者的仁爱之心是践履“公天下”原则的心理基础,而君主摒弃“一姓之私”.方能与臣下坦诚相待,同舟共济;为官者谨守道德,“躬行于上”,才能服众抚民,才具备为官掌权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这些思想对于当代官德建设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官员的角色道德研究是一个有别于官员职业道德研究的理论视角。官员是一个角色丛,包括了公民、职业和领导三重基本角色,所以,官员的角色道德不只是对其作为一个职业的规范,而是三重角色规范的综合体,它反映了社会对官员的综合道德评价。官员作为一个公民,其社会期望不只是要遵守公民的道德规范.而是强调官员应站在一个普通公民的立场上,为公众谋利益;官员作为职业,其社会期望不是正当地追求私利,而是坚持公职意识,树立以奉献为核心的职业角色道德;官员作为领导,其社会期望不是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而是做一个社会的道德典范,最主要的是要公正地分配和管理社会资源。总之,一个有别于职业道德的理论视角,对官德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晚清重臣张之洞从小接受的是正宗的儒家思想教育,一生为维护纲常名教及清王朝的统治而鞠躬尽瘁。这位儒臣的思想后来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洋务思想。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纵观其一生不难发现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第二,是他特有的宦海生涯;第三,是其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管理领域,从政道德的言论越来越少,从政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以至于使人们感到了从政道德的危机。强化行政官员的从政道德建设,使行政官员在无论有无外部监督的情况下都恪守自己的从政理念,则是行政官员从政道德建设的理想目标。有鉴于此,该文将对中国行政官员从政道德的伦理问题作些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丰富的关于修身的思想.两千多年前,儒家大师孔子就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和完善的修身之道,他提出的关于立志、学习、自省、慎独、自讼、克己、实践、循序渐进等修身思想对今天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目前正处于学习阶段的高校师范生来说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为其进行自我修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儒学经典中蕴藏着深厚的关于德性德行培养的思想资源。基于新时期大学德育的新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以儒学德育资源为核心的德性德行教育,对于落实国家教育战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开展儒学经典教育,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发挥教师垂范作用、知行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