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语言本身,而对于交际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视而不见。其实,课堂教学不仅有言语行为,而且还有极为丰富的非言语行为。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教师在课堂内不由自主地发出的非言语行为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和感知、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以及师生关系。本文从非言语交际的定义、分类、特点和作用诸方面来分析其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其目的是引起教师对非言语交际的重视并把它们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属于非言语的音调和面部表情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是非常可观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言语与非言语的协调统一的交流过程。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既重视言语交流,又重视非言语交流。但就目前我国学校的情况来看,人们还只强调教学中的言语交流,忽视非言语交流。许多教师对非言语的应用还处于“不自觉的阶段”。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和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流的作用及运用作一初探。 一、非言语交流的作用 非言语交流研究的范围包括一切非言语的基本现象。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主要包括人体的行态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以由辅助语言和类语言构成的副语言系统等。 许多研究亦已表明,非言语交流在交际过程中起着巨大的辅助甚至是独立的作用。在课  相似文献   

3.
沉默语是一种能传达丰富信息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它的理解不同。中国人认为“语言是银,沉默是金,”相信“静水深流”。而西方人对沉默语的理解则是负面的,认为“我说,故我在”。本文介绍了中西方在文化与教学上对沉默语的不同理解,详细分析了这种差别的文化渊源,强调了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密不可分。在学习一种语言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学习它的言语知识方面,还要有非言语方面的知识。作为非言语交际的一个方面,沉默语是我们成功地学习一种语言,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所必须要了解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课堂沉默是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可以分为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本文分析了课堂消极沉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双向传输的过程,然而,一直以来教师更加重视各种言语交际,而忽视非言语形式的课堂互动。库珀(1988)指出,教师的非言语交际相当重要。所以,教师能否采取适当的非言语交际是保证教学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对非言语交际和英语课堂教学相联系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这些研究能对其他教师的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启示,使其重视在大学英语听说课上非言语交际的运用,从而增强英语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双向传输的过程,然而,一直以来教师更加重视各种言语交际,而忽视非言语形式的课堂互动。库珀(1988)指出,教师的非言语交际相当重要。所以,教师能否采取适当的非言语交际是保证教学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对非言语交际和英语课堂教学相联系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这些研究能对其他教师的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启示,使其重视在大学英语听说课上非言语交际的运用,从而增强英语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什么叫非言语行为呢?所谓非言语行为,是指运用眼神、举止神态等“无声言语”将众多信息输送给对方的行为。实践证明,非言语行为在传递信息中与言语行为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能起到言语行为代替不了的作用。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应重视对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非言语行为,以  相似文献   

8.
非声带言语在口语交际中经常使用,但未引起过研究的重视,本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对非声带言语进行粗线条的语音描述,提出“非声带言语”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外部语言→内部语言”转化过程中,发音器官的假想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9.
王灵钰 《考试周刊》2012,(70):88-89
日常会话中,沉默行为是一种常见现象。作为非言语交际的一种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沉默常常阻碍正常交流,造成跨文化语用失误。本文从跨性别文化交际的角度,以性别差异来分析沉默这种非言语行为的内涵、语用功能及跨性别差异和产生的原因,同时指出对沉默进行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在两性交流中应对跨性别交际失误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所谓课堂沉默是指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英语课堂沉默顾名思义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沉默。曲阜师范大学的刘向洋曾于2005年提出了两种课堂沉默表现形式: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后者。消极沉默指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没有接受而思想游离;或被动接受  相似文献   

11.
陈倩 《培训与研究》2010,27(1):38-40
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在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重视。非言语交际的各种交流手段作为非语言的符号在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非言语交际领域中常常被人忽略的、研究比较滞后的一些手段如:沉默(Silence)、器物学(Object language)、审美(Aesthetics)等,探究这些手段的特征和功能以及它们所折射的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2.
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在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重视。非言语交际的各种交流手段作为非语言的符号在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非言语交际领域中常常被人忽略的、研究比较滞后的一些手段如:沉默(Silence)、器物学(Object language)、审美(Aesthetics)等,探究这些手段的特征和功能以及它们所折射的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3.
非言语交际是人类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每一种非言语因素都含有一定内涵和独特的交际功能。在课堂这一特殊的交际环境中,非言语的巧妙运用可有效辅助语言,促进师生交流,有助于优化教学,值得重视。本文通过简述非言语交际的内涵、分类及其交际功能,提出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及其重要性,并探讨了提高教师非言语交际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沉默”是非言语交际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语码。本文通过对东西方社会对“沉默”的文化涵义差异对比、差异的成因分析,得出结论:东方的文化价值取向决定了它比西方更重视这一语码的信息价值。  相似文献   

15.
非言语交际的跨文化差异——“沉默”的文化涵义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默”是非言语交际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语码。本通过对东西方社会对“沉默”的化涵义差异对比、差异的成因分析.得出结论:东方的化价值取向决定了它比西方更重视这一语码的信息价值。  相似文献   

16.
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三管齐下",从思想意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非言语行为(nonverbalbehavior)是指言语行为之外的身势行为、目光语行为、沉默语行为、衣着打扮、人体姿态、面部表情和交谈时的身体距离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等(贾玉新,1997)。交际学家A.梅拉比(A.M ehrabin)的研究表明:“我们交际内容的93%是非言语的。”大多数交际学者认为,在正式的面对面的相互交往中,信息的社会内容中有大约35%是由语言来传递的,其余65%都是通过非言语交际方式来传递的。人类交际一般分为书面、口头和身势三种方式。由于文化教育和偏见的影响,绝大多数受过教育…  相似文献   

18.
非言语交际的顺应论视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说和顺应论为语用学领域的研究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语言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了合理的诠释。但非言语交际行为(如身势语、副语言、沉默行为等)在日常交际生活中的表意功能同样不容忽视。然而Versehueren对非言语交际的顺应性并没有给出明确具体的阐述和说明。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研究人类主要交际模式的特点及分类,非言语交际的顺应本质值得探讨。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完善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将非言语交际纳入顺应论的理论框架,并尝试性提出交际顺应论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教师非言语交际行为与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语言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保证。非言语交际行为是人类交际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非言语交际行为会增强教学效果、融洽师生关系。因此教师有必要使用诸如身体姿态、面部表情、目光、手势等非言语行为以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非言语行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的交际分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然而,在大多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相信非言语交际行为所传递的信息。而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因此,有必要了解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非言语行为及其作用,以便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文章首先论述了非言语交际的定义、分类与功能;继而探讨了外语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学生非言语交际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