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想讲文学和社会的互动关系。我们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国家,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我们有文章济世的传统。中国的文论浩如烟海,我想还是从孔子的诗教说起。孔子一大贡献是编辑,如果给孔子评职称的话,一个是教授,一个是编审,他编辑了《诗经》,这是了不得的事。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观、群、怨,如果让古代学究们解释就复  相似文献   

2.
研究中国诗教的功能,应当抓住孔子的《诗》论。整体地全面地剖析孔子的诗教理论,是揭示中国诗教功能的关键。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就是著名的“兴观群怨”说。这一诗教学说有三层意思:一层是兴、观、群、怨,这是论述诗教的心理功能:诵诗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联想力)、培养人的观察力(分析力)、促进人  相似文献   

3.
陈恒东 《现代语文》2011,(10):70-71
诗歌是各种文学样式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它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使人心潮起伏,以鲜明的节奏和美妙的韵律使人吟咏回味,以高度的凝练和含蓄使人回味无穷。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见解。思想家管仲也认为:“止怒莫若诗”,可见,诗这种文学样式为世人所青睐。  相似文献   

4.
诗与人生     
孔子曾经对他的儿子孔鲤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君,远之事父;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是孔子教导儿子的话,就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意思是学诗可以修身养性,成为有教养的人。如果我们不局限于孔子举出的“...  相似文献   

5.
《论语·阳货》记载;“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可以说是孔子对诗歌特性的简明概括.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诗》理解为广义的艺  相似文献   

6.
孔子因其"兴、观、群、怨"说,长期以来被视作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现实主义理论的奠基者.然而,考察孔子的诗论,应把它提到春秋后期的历史环境中,作出具体的分析."兴、观、群、怨"诸说,都与政治问题有关,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中的产物.不注意春秋时学诗、用诗的特殊意义,而纯粹从文学理论家的角度看待孔子,就把功能与目的割裂了开来,对孔子这一具体人物来说,未必切合他的实际思想.  相似文献   

7.
点滴入土润物无声●马能源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认识到诗歌具有“兴、观、群、怨”的教育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具有鼓舞作用、认识作用、团结教育作用和揭露讽刺作用。学习孔子的“诗教”理论,我受到启发,在语文教学和课外文学兴趣小组活动中,常和学生...  相似文献   

8.
星辰使夜空美丽,诗句使文章精彩;文章如夜空,诗句如星辰;夜空需要星辰的点缀,文章需要诗词的滋润:——“文”有诗书气自华。《论语》云:“诗,可以兴(丰富想象),可以观(考察风俗),可以群(交流感情),可以怨(抒发义愤)。”正是有了集“兴”、“观”、“群”、“怨”于一体的“诗”,才使得人类文学从古到今源远流长,日臻完美。既然是诗创造并成就了丰富多采的文学,那么我们不妨引诗人文,以此增添文采。  相似文献   

9.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诗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诗歌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陶冶美的心灵,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等。诗歌有着教育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特征,因此常吟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想象,还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0.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它阐述了诗抒发情志,观察社会,结交朋友,讽谏怨刺的作用。这是孔子对诗的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其实,“文以载道”.“文”也“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一点,在教材阅读教学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重视。但是,在平时的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训练中,许多老师似乎忘记了阅读材料的这一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做题讲题上,既浪费了一些精彩的阅读资源,也难以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对许多优秀的阅读素材,发掘其“兴、观、群”(从正面教育引导出发,可以暂时放弃“怨”)的价值.应当受到重视并努力践行。  相似文献   

11.
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主要是对诗的社会作用的概括,由于先秦时期诗、乐本是一体的,所以“兴观群怨”说也包括了孔子对音乐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本文拟从“兴、观、群、怨”四方面对孔子的音乐观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诗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者,激发情志,获得美的享受;观者,观察社会,体察政治得失、民风盛衰;群者,交流感情,达到"乐群"的目的;怨者,可以抒发心中不平之气,起到批判现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围绕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的“兴观群怨”,结合现代的语文教育,阐述语文教学中也应体现这四方面的特点。“兴”就是教会学生用一颗美好的、敏感的、乐观的心去感受文学世界的美妙;“观”就是教会学生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社会的大变革中风气、人心、传统与现实的冲撞与融合,获得对事物的深刻理解;“群”就是教会学生用一颗善良、勇敢的心去感受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奇妙;“怨”就是教会学生用一颗温柔的心去感受自己内心世界的神秘,学会适当地表达它们。  相似文献   

14.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础,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通过各种艺术手段,陶冶情操,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美的才能。华夏自古是诗礼之邦,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非常重视"诗教",所谓"诗教",实际上就是语文审美教育。他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当今教育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诗歌大国。自孔子以来,已有2500多年的诗教历史。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就是说诗有审美、认识、教育作用。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对诗是越来越冷淡,学校也存在同样的情况。长此以往,中国这个诗之泱泱大国怕会沦为诗的沙漠。  相似文献   

16.
孔子从“仁”学思想出发,对《诗》的特征及作用及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形成了以“兴、观、群、怨”为核心的诗教说,注重诗的道德意义和社会功用,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汉代儒士对孔子诗学观进行扬弃改造,从文学与政治敏感对应的角度,通过对《诗》的曲解误诗,对《乐记》的观点进一步发近,确立了“审音知政”的政治文学观,既肯定了诗的抒情特征,又特中调诗的美制和政治教化作用,从面民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的观点奠定了中国悠久的诗教传统,这才有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对文学的崇高使命感的概括,曹丕认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他充分揭示了文学作品的两个重要的价值:善和美。善与政治、伦理、信仰相关。把文章的赏析与写作终极目的提升至道德和人文信仰的高度,这是中国传统文学教育的精神品格。当前环境中,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  相似文献   

18.
审美教育与德育浅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的、审美情感的教育,它与德育的密切联系得到了古代儒家的充分肯定和重视。儒家教育很强调诗教,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所谓“兴”,就是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所谓“观”,就是考察社会的认识作用;所谓“群”,就是互相感化和社会凝聚的作用;所谓“怨”,就是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可见诗的兴、观、群、怨四种作用对人的道德发展是有帮助的。儒家还十分重视礼乐。我国古代的音乐美学名著《乐记》,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深入剖析了礼乐二者的关系,对于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作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正> 艺术的功能是审美教育,即通常说的“寓教于乐”。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人的情感、情操、理想通过艺术感染而受到教育,艺术的感染教育是“潜移默化“。孔子论诗提出“兴、观、群、怨”说,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是感染教育,“观”是看到美好的生活图景,“群”是可以协调群众关系,“怨”是不满社会恶习并加以抨击。这是说诗有审美教育作用。美术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并且是以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为特征的审美对象。美术的审美教育必须具备商个条件:一是这个作品必须是美的,二是欣赏者的审美意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说,诗可以表达情感,可以观鉴世情,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表达怨愤,如果不学诗,就不能很好地言论。现在我们提倡学习古诗,把古诗作为启蒙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正是因为古诗的这些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